傳中國財團棄購百勝中國 背後真相幾何?

【摘要】:在麥當勞“賣身”中國資本後,百勝中國也被中國資本盯上了……

文 | 時代財經 陳遠枝


傳中國財團棄購百勝中國 背後真相幾何?

近日,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包括高瓴資本(Hillhouse)、KKR和中國投資公司在內的中國財團正計劃放棄對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Yum China,以下簡稱百勝中國)的收購。

目前來看,這家國內最大的連鎖餐飲,可能並不會像老對手麥當勞那樣,投入到中國資本的懷抱。

求購受挫

2016年11月,百勝中國從百勝餐飲獨立拆分上市,至今旗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東方既白和塔可貝爾等眾多品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連鎖餐飲企業。

最早傳出百勝中國被收購消息來自7月底。據媒體報道,高瓴資本和KKR考慮斥資140億美元收購百勝中國。據悉,當時這兩傢俬募公司正在和銀行就融資計劃進行協商。

事實上,百勝中國自拆分時就已經接納中國資本入駐。2016年9月,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聯合出資4.6億美元收購百勝中國控股的股份。

有了先例後,百勝中國再次吸引以高瓴資本為主的中國財團,並非沒有可能。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時代財經說:“他們(高瓴等資本)的融資成本可能比較低,用所獲得的融資去轉化成這種結合品牌和商品類似於商業地產的投資,能夠用較低的資金成本去換取較高的回報率,對他們來說是划算的。”

但僅一個月後,收購事件就出現了轉折。8月28日,該財團曾提出,以每股46美元的價格收購百勝中國,估值超過176億美元,意在將其私有化後謀求在港上市。這一報價比百勝中國此前一天(8月27日)每股35.79美元的收盤價,溢價近30%,但遭後者拒絕。

時代財經聯繫了百勝中國,後者回應稱:“根據公司政策,對於市場傳聞和臆測不予評論。”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報道說,最初的提案遭到拒絕後,中國財團已決定不再推進這項交易。

沈萌分析:“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如果董事會拒絕了你(高瓴資本等財團)的收購提案,接下來你可以選擇加價,抑或是惡意收購,但這兩種方式對高瓴都不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都會增加收購成本。所以在友好收購不成的情況下,選擇放棄也是理所當然的。”

該消息傳出後,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百勝中國股價一度下挫。9月11日,百勝中國股價大幅下跌,幅度超過18%,最低接近跌破30美元,為近14個月來跌幅最大的一次。

業績不好?

自2016年拆分上市後這兩年,百勝中國的業績其實是明顯放緩的。

彭博社統計的數據顯示,百勝中國的收入增速在2017年一季度尚有47.81%,但在此之後增速大幅下滑,之後的5個季度基本上在8%至16%之間浮動,平均增速僅為12.89%。

在百勝中國的業績中,必勝客一直是無法繞開的話題。

根據今年二季度財報,百勝中國的總收入同比增長12%達到21億美元,但整體而言,百勝中國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系統銷售額也僅增長3%。其中,肯德基一直獨秀,再次交出了滿意的成績單,系統銷售增長了5%,但必勝客的系統銷售額則下降了1%,此外,肯德基同店銷售額意外持平,必勝客則是萎縮4%。顯然,必勝客拖累了百勝中國的整體業績增長。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時代財經表示:“必勝客作為百勝中國的子品牌,這麼多年來一直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升級。但必勝客給中國消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餅’,它的差異化程度並不高。雖然說它現在做出了很多組合產品、創新也在升級,但是要給一定的時間。”

彭博社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自中國財團接觸百勝中國以來,後者的經營狀況不斷下滑,這或許限制了進一步談判的空間。另外,考慮到中美之間日益惡化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貿易摩擦風險,也使得收購後的前景變得前途未卜。雖然中美貿易摩擦不太可能影響連鎖餐廳的採購或成本,但可能會導致中國消費者對美國餐飲品牌的牴觸情緒,從而影響其業績。

但沈萌對此觀點並不太認同,“即便是業績下滑,但作為上市公司來說,百勝中國的收購價格是要受到這個資本市場的價格約束的。它現在的業績下滑有可能只是一個短時現象,不足以影響到它長遠的股票價格,而且也不會讓投資者對於目前的股價產生負面的情緒。我估計還是高瓴資本的收購價格並沒有達到董事會的心理預期吧。”

百勝的不甘心

傳中國財團棄購百勝中國 背後真相幾何?

沈萌的看法並非空穴來風。實際上,為拉動業績的增長,百勝中國沒有停止過在業務上的佈局調整,甚至拉來了號稱“復興女王”的屈翠容成為操盤者。

整體來看,百勝中國CEO屈翠容將未來發展方向聚焦在肯德基與必勝客身上。

肯德基的發展策略是擴張。今年二季度的財報顯示,肯德基5%的系統增長,是由穩健的業務基本面和加速開新門店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季度,百勝中國開設的164家新餐廳,肯德基就佔據了128家,必勝客卻僅有27家。目前,百勝中國在中國1200多個城市的門店總數達到8198家。

“隨著城市化推進、中產階級快速增長,而餐飲市場飽和度相對較低這一現狀,中國市場為百勝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百勝中國向時代財經透露,長期來看,將有潛力從如今的8200家餐廳擴展至未來的20000家。

2018年全年,百勝中國計劃新開店600-650家,以日均1家的速度加速擴張,其中以肯德基的門店為主。無獨有偶,其競爭對手麥當勞中國業務易主中信股份後,開始高速擴張,計劃5年內在國內開出2000家新店,年均400家,步步逼近肯德基。

沈萌向時代財經指出:“對於百勝來說,它必須要與老對手保持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競爭態勢。如果將不多的資源分散到其他相對比較弱勢的品牌,那可能它的競爭力會更進一步被削弱。所以百勝的經營策略應該是集中更多的精力去擴張優勢的品牌(肯德基),而維持相對平衡穩定的必勝客。”

在必勝客身上,屈翠容給它定義的是“復甦”。屈翠容親手製定了必勝客復甦的“四大支柱”——菜品創新、數字化、外賣和多樣化門店樣式。其中,外賣是屈翠容的“殺手鐧”。一開始,她就著手將必勝客、必勝宅急送合併,統一品牌“必勝客”。2017年5月,百勝中國收購了外賣平臺“到家美食會”,試圖加強自身的外賣系統。

距今,線上外賣業務已經佔據第二季度百勝中國整體銷售額的16%,成為驅動銷售增長的關鍵因素,目前已在全國1000多個城市提供外賣服務。

但朱丹蓬認為:“外賣只是一個必勝客滿足消費者核心需求和訴求的工具,只能是‘錦上添花’,肯定不能‘雪中送炭’,所以外賣不能給必勝客直接帶來太多的收益。但在供應鏈以及服務鏈這方面,會增強必勝客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必勝客還嘗試開設必勝客升級版餐廳ph+概念店,以及包括Bistro、小型店和Express等多形式餐廳。

百勝中國正在不斷擴大布局,雖然高瓴-KKR財團給出了近30%的溢價,但仍低於百勝中國在1月份達到的48.38美元紀錄高位,可見並沒有達到董事會的預期。

也許,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176億美元將更難打動百勝中國背後的掌權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