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羣運營的方向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 辛辛苦苦拉了好幾個三五百人的大群,一開始還活躍,沒幾天就死氣沉沉了,除了每天發個早報,就是在群內發廣告的。
  • 從公號倒了幾個群,打算做社群運營和轉化,可是卻成了投訴群,每天要花費大量人力去解決問題,處理危機。
  • 因為線下活動,組織了幾個大群,活動開始前,群內討論熱烈,都很期待活動的開始,互相相約線下面基;活動當天,到場的小夥伴群內圖文直播,相談甚歡,可是活動結束後群裡就安靜了,慢慢慢慢的群死了。
  • 通過裂變活動,拉了幾百個群,一開始十幾分鍾幾分鐘一個百人群就建立起來了,大家按照規則群內發朋友圈截圖,討要課程或福利。可是一旦要到了就退群了,慢慢由100人變成了80人變成了50人。

大家都在說社群運營,粉絲經濟,彷彿沒幾個微信群就跟不上時代步伐了,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組建社群,制定各種方案維護和運營,但是結果卻收效甚微,為什麼呢?

我通過7天的時間,監控了三十個微信號,近3000個微信群,分析得出以下數據:


微信群運營的方向


一百人以下的群佔比最大,超過一半以上。

對所有群分類可得出以下五種類型:

  • 利益型:例如:京東福利群、易尚【內購優惠】8群;
  • 事件型:例如:互聯網大會報名群、週六線下面基群、8月3號團建群、產品上線測試群;
  • 興趣型:例如:打卡讀書群、打卡健身群、街舞群、登山群、午夜聊天群;
  • 地域型:例如:北京交友群、西二旗租房群、大望路二手物品交換群;
  • 關係型:例如:相親相愛一家人、宜信保險事業部、大學同學群。

而通過數據分析:


微信群運營的方向


統計得出:

2879個群7天內沒有任何回覆的群有1640個,不超過7句話的有815個。

按照每個群每天有10句對話算活躍的話,只有154個群,佔比:5.3%,也就是說:94.7%群是“死群”。

對7天內有過對話的1239個群做統計,可得出以下表格:


微信群運營的方向


由此可得:

活躍度:關係型>興趣型>地域型>事件型>利益型

按照每個群每天有10句對話算活躍的話,有154個群,對154個群做分析可得:


微信群運營的方向


以上數據說明:

微信群基因就是偏向於關係型,微信生態就是熟人社交,同學、同事、朋友等關係型群更有活力,地域型和興趣型微信群只是滿足人們的陌生人社交需求,也就是自我實現功能。

作為事件型社群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利益型群則是滿足人們的貪慾,並不會激發表達欲,或者說為了掩飾貪慾,更會抑制自己的表達欲。

所以說,對於我們所做的活動(事件型)群和福利群本身不帶要活躍基因,即使設置再多的入群儀式、群內打卡,每天日報等活群手段,無非是延遲了該群的沉積時間。

微信群要不要做,pc時代搜索是流量入口,移動時代,微信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群是最便捷、最迅速的積累流量的方式,所以微信群當然要做。

那要怎麼做呢?

一句話:

給用戶一個理由,讓他進群,在群衰減期內儘快轉化!

這句話分開來說,先說前半句:給用戶一個理由,讓他進群。

其實就是說:用戶為什麼進群,你的理由夠不夠有說服力,夠不夠有誘惑力。

進群領紅包,這個理由簡單明瞭,進群聽課,進群和行業大咖交流,進群天天領福利、進群領天貓優惠券,線下報名用戶掃描進群、付費用戶進VIP會員群等等。

這些理由都沒有問題,理由夠明確,這些群都是利益型和事件型微信群。

三、群滿之後要怎麼做呢?

在群衰減期內儘快轉化,千萬不要試圖運營這些群,只會白費力氣徒勞無功。轉化方向有四個路徑。

微信群運營的方向

一般事件型微信群會在事件結束後七天迅速衰減,所以最好的轉化時間就是在事件發生過程中進行轉化。

例如:在線下課程或者線上課程結束後,發出公號二維碼,回覆關鍵字領取課程PPT,或者在群內發送APP優惠券,下載註冊7天內有效。

每個行業和每個路徑千差萬別,不一一舉例。

人們更願意進大群,並且退出大群所下決定成本更大。

例如:現在有兩個行業交流群,一個80人,一個400人,讓你選一個,你會選擇哪一個?

400人。

因為你潛意識認為:人更多的群,說明認可的人更多,進入大群得到收穫的機會也會更多。

同理,現在你在兩個行業交流群,一個80人,一個400人,現在必須推出去一個,你會退出哪一個?

你會退出80人的群——比較成本會認為:退出400人的群損失更大。

所以我們再建群的時候,儘量建大群,跟容易吸引人進群,更不容易流失用戶。

類型疊加,更容易留住用戶。

微信群運營的方向

單一類型就可以組建一個微信群,如果類型疊加,則會增加微信群粘性,提高活躍。

例如:興趣*地域=北京讀書群比讀書群更能留住用戶,畢竟還有地域屬性。

例如:興趣*事件=火鳳健身俱樂部VIP會員6.20課程群,裡面就是同一家健身俱樂部的線上課程,則能更加提高粘性。

做瀏覽型社群,保持持續曝光。

瀏覽型社群依賴優質內容,只需要極少部分核心用戶貢獻內容,絕大部分用戶瀏覽消費即可,做瀏覽型社群,不需要強運營,人力成本較低。只要保持社群內容輸出的持續性和確定性,用戶流失率就不回太高。通過持續不間斷的曝光,在用戶心中形成記憶效應,則可做到持續轉化。

五、總結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的微信群運營的方向,每件事物都有其內在基因,基因是先天的,是事物的本質所在,違背本質無異於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

做瀏覽型社群,輕運營、重轉化,把微信群當做流量池。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