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義?有哪些例子?


《孫子兵法》是美國著名院校東方學或者漢學開設的一門選修課;也是美國著名軍校“西點學校”(western point)的選修課。

所謂“上兵伐謀”,伐, 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用謀略。最好的用兵之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以,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三十六計》的說法。

其次伐交。用計謀不行,就必須用外交手段,用建立外交關係,和平共處的方法來化解危機。實在不行,然後就要出兵討伐了。

而出兵討伐,又有避免採取攻城的方法。因為在古人(孫子的那個時代)的“冷兵器”時代,攻城是最為困難,傷亡代價最大的的進攻方式。

至於這樣的戰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比如,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上兵伐謀,首先美國等國想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爭取戰爭的合法性。

然後,對伊拉克採取強大的外交攻勢。除了美國自己與伊拉克斷交、經濟制裁以外,還鼓動“阿盟”諸國與薩達姆政權斷絕來往。

這一著棋不靈了,美國就糾集小兄弟開始了對薩達姆的武力討伐。美國出動了航空母艦打擊戰鬥群、配合美國海軍陸戰隊對伊拉克展開了大規模進攻。

下兵攻城,攻城為不得已。當然,美國人的現代化部隊是不害怕攻城的,它害怕的是“巷戰”以及街邊炸彈。所以,美國人在進攻佔領伊拉克時,傷亡並不是很大,而主要的傷亡是巷戰以及佔領以後發生的。

再比如,美國以及北約對付利比亞、土耳其對付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武裝以及英法等國對付阿薩德政權的“化武”,等等,輿論戰、心理戰、電子戰,比起孫子那個年代的戰法要豐富多了。

但是基本步奏和作戰思路卻是大同小異。可見中國古人們的智慧是如此超前。


閒看秋風999


你說的這段話是孫子兵法裡面的,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孫子兵法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不打仗,取得勝利的目的的。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意思就是說。能不打就不打,實在沒辦法了再打啊。

首先,利用謀略,儘量不動手就達到制服對方的目的。如果現在的心理戰,借刀殺人等等。 都是用的這樣的策略。

其次,如果上兵伐謀達不到目的的話,那麼就去找他談判吧。一起坐下來談一下,協商如何辦事。

最後,如果商量不下來,那麼只有動武力了。看誰打得贏,就按照誰的辦了。

總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孫子兵法的精髓。這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只有無可奈何之下才動用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