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良節能資產縮水40億淨利降70% 繆雙大家族分紅12億

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15年,67歲的蘇商繆雙大個人財富並未像滾雪球般膨脹,反而持續縮水。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早在2003年,通過IPO及受讓股權,白手起家的繆雙大就已手握雙良節能(600481.SH)、哈工智能(000584.SZ 當時名為舒卡股份),並躋身福布斯富豪榜。

然而,時過15年,繆雙大控股的兩家上市公司哈工智能在經歷多年保殼之戰後,最終易手他人。作為承載繆雙大環保節能夢想的重要資本運作平臺,雙良節能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2015年至今,公司總資產縮水約40億元,總資產、淨資產增長率持續為負數,同期淨利潤也下降了近七成。

其實,繆雙大也曾推動雙良節能頻頻進行併購重組,不過,其結果未遂所願。公司耗資約2億元收購的商達環保業績多次食言,跨界重組兩家互聯網企業以失敗告終。

近10年來,除了兩次發債融資15.2億元外,公司未曾成功實施過直接融資。

二級市場上,公司股價跌跌不休。以復權價計算,2015年股價高點至今,累計跌幅71.98%。截至8月31日,公司市值僅為53.66億元。

有意思的是,雖然股價跌幅較大,公司在現金分紅方面並不吝嗇。上市以來,公司累計現金分紅23.02億元。截至目前,公司前三大股東均為繆雙大直接控制公司,合計對雙良節能的持股比為49.24%,加上第四大股東利創新能源及繆雙大直接持股,合計持股比超過50%。大幅分紅,繆雙大一人拿走了超過半的分紅金額。

毛利率較高點下降11.39%,淨利縮水近七成

上市15年來,幾經沉浮,雙良節能交出了一份同上年度相比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單。

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97億元,同比增長36.77%,淨利潤0.54億元,同比增長3倍,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0.50億元,而2017年上半年為虧損41萬元。相較上一年同期,多項經營數據齊刷刷亮麗。

而在2015年至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1.16億元、20.14億元、17.18億元,節節敗退,同比降幅分別為55.64%、35.36%、14.69%。同期淨利潤分別為3.49億元、1.61億元、0.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7%、-53.70%、40.53%。同期半年度的情況基本相同,201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的淨利潤為1.86億元,2016年上半年劇降至0.61億元,2017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滑至0.14億元。

歷史地看,雖然今年上半年取得了異常亮麗業績,但相較2015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大幅萎縮,盈利能力已經大幅削弱,降至谷底。

201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16億元,是今年上半年10.97億元的2.02倍。同期淨利潤為1.86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8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為0.54億元、0.50億元,時過三年分別下降了70.97%、72.53%。

事實上,單純從財務數據看,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業績表面上看,似乎公司經營向好,但真實情況有待時間進一步驗證。

今年上半年,公司產品綜合毛利率為26.77%。2015年至2017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7.25%、38.16%、30.04%。相對於近三年高點,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了11.39個百分點。

伴隨著盈利能力減弱,傳導至二級市場上的是股價大幅下跌。

截至8月31日,公司股價為3.28元,低於7.24元的發行價。考慮送轉股等因素,以後復權價計算,2015年至今,股價累計最高跌幅約73%。

市值方面,2015年,公司市值最高257億元,而截至上週五市值不足54億元,約為高點市值的五分之一。

併購重組接連失利,資產三年縮水近40億

盈利能力大幅削弱的雙良節能資產規模也在大幅縮水。

公開資料顯示,雙良節能2003年4月登陸上交所,從單一的溴冷機中央空調製造商轉變為溴冷機、換熱器、空冷器、海水淡化裝置等大型節能節水設備製造企業。此外,雙良節能還通過受讓和增資方式控股利士德化工涉足苯乙烯和EPS等大宗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2007年,雙方良節能持有利士德化工75%股權,後者在行業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地位。

然而,化工行業毛利率不穩定,直接拖累公司整體毛利率。2006年至2014年,雙良節能化工業務毛利率最高達到12.36%,最低的2008年只有0.73%,2014年只有1.53%。

2015年,雙良節能剝離利士德化工75%股權,同時置入雙良新能源85%股權,雙方均作價3.65億元。

此次資本運作之後,雙良節能仍頻頻動作。2015年5月,雙良節能公告,擬以現金1.8662億元收購浙江商達環保部分股權,並按照增資前2.5億元估值,以現金3000萬元對商達環保進行增資,藉此加碼水處理環保產業。彼時,雙良節能認為,環保業務後續發展戰略空間大,“零排放”標準執行趨嚴或帶來高鹽度廢水處理市場數百億元空間。

不過,完成對商達環保收購併未帶來雙贏局面,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商達環保業績未達標。

交易對方承諾,2015年至2017年,商達環保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不低於2500萬元、3000萬元、3600萬元。實際的情況是,2015年,商達環保淨利潤1968.39萬元,比承諾數少531.61萬元。2016年,商達環保不僅未實現承諾的利潤數,反而虧損2375.71萬元。2017年上半年,繼續虧損593.41萬元。

無奈之下,去年8月,雙良節能將所持商達環保全部股權以1.88億元出售給控股股東雙良集團。

原本打算通過收購商達環保增利的計劃落空,2017年,雙良節能再啟重組,這一次,擬進入熱門的互聯網醫療領域,佈局產業多元化。遺憾的是,去年5月,公司以雙方未就交易主要條款達成一致為由宣佈終止重組。

併購重組接連失利,雙良節能盈利能力下滑,且資產規模大幅縮水。2014年底,公司總資產為77.61億元,而在2017年底,僅為38.54億元,縮水了39.07億元。今年6月底,其總資產為38.37億元,較年初進一步縮水。

15年累計分紅23億,繆雙大獲利12億

併購重組頻頻告敗,資產縮水,雙良節能的融資能力也受到質疑。

2003年上市以來的15年間,雙良節能僅在2003年首發、2008年1月8日完成一次增發合計募資14.79億元外,並無其他股權融資。如果算上發行的公司債7.2億元,15年來直接融資也不過21.99億元。近10年來,公司雖然多次籌劃併購重組,但並無股權融資計劃。

一名投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長期未進行直接融資,說明這家公司要麼盈利能力特別強,要麼盈利能力非常差,無資格進行直接融資。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類似貴州茅臺等現金流十分充足的企業,基本上無需進行再融資。而精倫電子、哈空調等盈利能力差的企業,基本上多年未能實施股權再融資。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上市公司業績不突出,控股股東資產眾多,但經營業績也太好,賣給上市公司條件不具備,加上控股股東自身資金較為緊張等因素,所以上市公司一直在等待時機,因而多年未實施直接融資。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雙良集團旗下的慧居科技早已在新三板掛牌,但其2016年、2017年連續2年虧損。

雖然雙良節能再融資極少,但公司回報給股東的現金分紅並不少。2003年至今,公司實施了16次現金分紅,基本上是年年分紅,累計分紅金額為23.02億元。值得關注的是,截至目前,雙良節能前四大股東分別為雙良集團、江陰同盛、雙良科技、利創新能源,四者均由繆雙大實際控制。加上繆雙大是直接持股,合計持股比為51.32%。這也意味著,23.02億元分紅中,有11.82億元進入了繆雙大家族腰包。

上週,針對上述問題等,長江商報記者向雙良節能發去了採訪函,未獲得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