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頭頂太陽,眼眸邵陽,腳踏益陽,身落漢陽,尾擺長江掀巨浪,手搖槳樁遊四方。”這是一首用於形容老新化人的歌謠。在這首民謠裡,漢陽廣義上指武漢,實際上指的是漢口的寶慶碼頭。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昔日影像下的寶慶碼頭

湘籍作家鄒息雲在《毛板船與寶慶碼頭》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無論爭來碼頭也好,保守住這段碼頭也好,梅山人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打架打官司,梅山人都是生力軍,所以寶慶碼頭上萬住戶,百分之八十都是梅山人,到了寶慶碼頭,聽到的都是梅山話,就象到了新化縣城一樣。”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江上百舸爭流的景象

武漢漢正街的板廠、寶慶、永寧三個社區,在解放前有個大名,叫寶慶碼頭,當時還流行一個詞,叫打碼頭,這個詞來自於新化梅山弟子的拳頭。新化是中國武術之鄉,自宋代開始,梅山武功就在民間廣泛傳播,鄉民人人習武,勇猛好鬥。清朝嘉慶年間,湖南寶慶府下轄新化、邵陽和武岡三縣,這三縣都盛產木材、煤炭、土紙和筍子。1799年,新化的楊海龍發明毛板船,開創了資江水運的繁盛局面。剛開始的時候,新化人駕著裝滿煤炭的毛板船來到武漢,當地人不讓這些毛板船靠岸,還說要打他們這些從寶慶府來的寶古佬。為了生存下去,寶古佬們只能用拳頭說話,憑著實用性極強的梅山武功,新化人硬生生地將碼頭從當地人手中打下了下來,從而在異鄉獲得了他們的一席之地。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1909年的武漢漢正街碼頭繁華景象

打下碼頭後,來武漢淘金的寶慶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來到武漢後,沒再返回家鄉,而是選擇在這裡定居下來,於是逐漸形成了一個寶慶幫。幾百年的時間裡,寶慶幫團結對外,和地頭蛇鬥,和外地的幫派鬥,叫響了寶慶碼頭的名號。在這種漫長的爭鬥中,新化的武師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碼頭光打下來還不行,要想站住腳跟,還得比武、比狠。據前輩傳說,當時跟寶慶幫爭鬥最厲害的是安徽幫,有一次,雙方約定進行比試,把一雙平時練功用的鐵鞋燒得通紅,看誰能先穿著走三步。結果,寶慶幫的一個理髮匠穿上鐵靴,走了五步,而安徽幫卻沒人敢站出來穿,於是安徽人口服心服地退出了競爭。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如今的寶慶碼頭,已經洗淨鉛華,只留依稀的歷史痕跡

“天上的九頭鳥,地上的湖北佬,十個湖北佬,頂不個一個寶古佬”,這句民謠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寶慶人在武漢的名氣還是很大的。而在寶慶碼頭的寶慶人中,又是新化人唱主角。抗戰前,寶慶碼頭居民四、五萬人,以新化人為最多,當時新化縣城只有三萬人,寶慶碼頭不論是地盤,還是人口都超過新化縣城,所以新化人稱寶慶碼頭為新化第一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