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死了」,女童卻在抖音求贊?回應來了……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導讀

“我媽媽死了,能給我一個贊嗎(?)”據多位網友反映,日前,抖音上出現了上述視頻。抖音回應:已下架...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抖音上驚現“直播死媽”視頻?

據澎湃新聞報道,網絡流傳的一張視頻截圖顯示,一名女童對著屏幕哭訴,下方的文字寫著:“媽媽被車撞死了,去醫院晚了”。在該截圖上,還有“直播死媽”四個大字。

8月22日,根據上述視頻截圖信息,澎湃新聞在抖音平臺檢索到了發佈賬戶,該賬戶名為“平安是福”,顯示共發佈14個視頻,有574粉絲,獲贊數475,所發佈的多個視頻封面均為同一小女孩,與上述網傳截圖中女孩相似。不過,澎湃新聞在該賬戶未發現上述“直播死媽”視頻。

多位網友向澎湃新聞稱,他們曾在抖音平臺上看過上述“直播死媽”視頻。其中兩名網友明確表示,他們在抖音看過該視頻,與網傳視頻截圖相同,但當時沒有“直播死媽”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後面網友PS上去的。

網友反映:還發現了模仿視頻

一位網友告訴澎湃新聞,他在抖音平臺看過上述視頻,同時還發現了模仿視頻,稱“還有一堆小孩模仿”“我已知的就三個了”。

該網友向澎湃新聞提供的一張視頻截圖顯示,名為“Over agajn” 的抖音賬戶曾發佈女童哭訴視頻,下方文字寫著:“今天媽媽火化了。我再見不到他(注:應該她)。求求你們。就給我一萬個贊可以嗎(?)”

在抖音平臺,澎湃新聞檢索到了賬戶“Over agajn”,未發現相關視頻。但在查看評論中,澎湃新聞發現,“Over agajn”曾多次回覆網友評論稱,“我媽媽死了,能給我一個贊嗎”。“Over agajn” 的賬戶信息顯示,年齡9歲,共發佈5個作品,粉絲數161,獲贊數59。

這一現象引發網友熱議: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有網友問道:不夠18歲可以禁止用抖音嗎?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抖音回應:相關視頻已下架

8月23日,澎湃新聞向抖音公關人員反饋上述情況,並提供了相關截圖。8月24日晚,抖音方面回應澎湃新聞稱,相關視頻被發現後,第一時間做了下架處理。

8月24日晚,澎湃新聞進入抖音平臺查詢發現,“平安是福”“Over agajn”賬戶均已改名,其賬戶相關視頻內容已被清空。

抖音方面表示,為了引導青少年健康觸網,抖音上線了包括風險提示系統、未成年人保護工具等一系列針對性的產品功能。

此前,據湖北經視,武漢兩歲女童菲菲的爸爸在看抖音視頻時發現了一個與孩子互動的翻跟頭視頻,十分有趣。

平時注重親子教育的爸爸,就拉上菲菲試了一把,結果悲劇發生了。在爸爸抓住菲菲網上翻轉180度的時候,突然失手,孩子一下子頭部著了地……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儘管家人及時把孩子送到醫院,但醫生髮現菲菲的脊髓已嚴重受損,菲菲上半身已經無法行動了!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4月2日,抖音短視頻正式上線風險提示系統。相關產品負責人介紹,這一系統將對站內可能有風險、引人不適的視頻內容進行標註提示,防止用戶盲目模仿。

4月10日,抖音又上線反沉迷系統。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一個月前,抖音還啟動旨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向日葵計劃”,推出10項措施:

· 完善並升級未成年人審核模型,提高識別精準度

· 組建未成年人專項審核團隊,由最專業的人做最重要的事

· 在產品內設置未成年人安全相關的專項舉報入口

· 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頂格處罰,直接封禁設備甚至報送警方

升級未成年人管理工具,開啟後無法充值、打賞、提現

· 未經家長同意的未成年人充值全額返還

· “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核”三道防火牆,杜絕未成年人直播

· 敏感賬戶充值消費進行實名驗證

· 對知識科普類、傳統文化類視頻進行加權推薦,鼓勵更多適合青少年的優質內容湧現

· 與權威機構聯合開展暑期安全知識挑戰,讓孩子們過一個安全的暑假

新媒體社交時代,家長該咋當?

很多家長說,現在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聰明又有個性,手機、平板電腦玩得比大人還溜,註冊社交網絡賬號、上傳拍攝上傳視頻對他們來說也很簡單。


一些社交app、網絡平臺能讓人快速獲得信息,得到放鬆、消遣,但孩子自控力、分辨力差,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極有可能沉迷其中,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那麼如何指導孩子正確使用新興的社交網絡、視頻網站?先來看一位明星家長的做法吧~

李嫣玩自拍成了“美妝博主”,李亞鵬發聲明關閉其賬號


2015年時,李亞鵬的李嫣在某款自拍視頻APP上傳了自己多段視頻,成了“網紅”。


視頻中,李嫣自稱“李老師”,一會兒教大家如何自拍,一會兒教大家如何化妝。雖然很多網友贊李嫣的視頻可愛,但是心態不健康、惡意謾罵的網絡用戶也不少,成人很多時候都難以招架,何況一個孩子。


很快,李亞鵬就宣佈關閉李嫣的賬號,並解釋說:“畢竟這個年齡還不適合面對社會”。


“媽媽死了”,女童卻在抖音求贊?回應來了……

從李亞鵬的這則回應中,一些為人父母之道值得大家學習:


如“自責管理疏忽”,為人父母者在面對未成年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時,要自省、檢討,首先要擔負起監護人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


如“商榷”,體現出對孩子的尊重,家長在糾正、指導孩子的行為時,哪怕自己的立場和做法是對的,也要和孩子商量一下,講通道理,要“蹲”下來,與孩子平等對話;


最後李亞鵬也幽默了一下,說自己其實也看了好幾遍,肯定了女兒在自拍中展現的自信可愛。


您是不是從中受到了一些啟發呢~指導孩子正確使用社交網絡,還可以試試下面這幾招:


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榮耀觀”


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之前,接觸最多的是家庭成員,父母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在她們稚嫩的世界觀裡,她們或許認為引起轟動、粉絲數量多、發佈的視頻點擊量多是一件“光榮”的事,因此她們會通過發佈一些博取大眾眼球的“賣點信息”,獲得滿足感和榮耀感。


要從根上改變、杜絕這種現象,就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何為真正的“光榮”,通過努力、通過奮鬥來贏得他人的關注。


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區別對待


說起網絡社交平臺,有教育專家認為,對於孩子使用社交平臺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長們不妨將孩子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措施:


小學及之前的階段,孩子們不大適合有自己的社交平臺,特別是虛擬平臺,要鼓勵孩子們主要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去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初中階段,鼓勵孩子們在熟人的範圍內建立這樣一種虛擬交往平臺,改變一下之前的交往方式,但侷限在熟人社會比較合適;


從高中生開始,孩子們可以適當地與同等身份的一些外校人士或者社會人士有所接觸。


當孩子在父母引導下形成交際圈後,父母要適當給予自由,但應該關注孩子交流的範圍和內容,當發現苗頭不對要及時干涉,留意孩子在這方面的變化,及時地給他們引導和啟發。


教會孩子懂得在社交媒體發佈信息的規則


很多家長把網絡當成洪水猛獸一般,希望孩子遠離,其實在這個時代,任何人都無法遠離網絡,包括社交平臺。


廣州中學首任校長吳穎民認為“這是父母的教育責任,需要讓孩子懂得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發佈者,所以我們發佈的內容首先要遵紀守法,言行與身份相符,然後還要注意是否尊重主流價值規範,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傷害。特別是當一個賬號的好友人數或關注人數達到一個公眾賬號的數量的時候,更需要家長監管。”


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小號”


在城市孩子所處的文化環境中,網絡社交佔很大比重,孩子們通過網絡交流,並在現實中談論網絡話題。換言之,如果封閉了孩子的網絡賬號,那麼,她和同學也許會少了很多話題。


那麼家長不妨幫助孩子申請一個安全的“小號”,在這個賬號中不要過多透露未成年人的信息,只用於和熟人、同學、親朋好友交流。


多陪陪孩子,成為他們的“知心人”


和網友互動也是尋求陪伴的一種方式,當孩子沉迷社交網絡,喜歡和網友聊天勝於和父母溝通時,家長們就需要反思了,是不是自己疏於陪伴,才使得孩子通過網絡尋求關注。如果想要孩子自己自覺地少用社交網絡,就該多陪陪孩子,讓他們能把心裡話和自己說。


如果強制關閉了孩子的社交網絡,就更該多陪陪孩子,不然孩子把話都憋心裡的後果可是不太好。


“妈妈死了”,女童却在抖音求赞?回应来了……

團團覺得,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家長以身作則很重要,你覺得呢?

素材來源|江西共青團

責任編輯|襄陽青年全媒體中心 小襄君

榮譽出品|襄陽青年全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