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頻繁暴雷|消滅恐慌,地標總裁劉俠風解惑網友這16個問題!

劉俠風,P2P觀察創始人,地標金融總裁。

近期P2P行業許多公司暴雷,許多投資者都出現恐慌,針對這些情況劉俠風特意回答網友關注的許多問題,筆者整理問題如下。

1、最近P2P行業出現集中“倒閉潮”,您覺得是不是政府強力介入的結果?

恩,這個問題我簡單講有幾個層面原因。

第一、當前的經濟環境不是特別好,國內國際的經濟形勢比較複雜,大家都知道;

第二,政策原因可能是重點,P2P出臺了很多監管政策、徵求意見稿、暫行辦法,但很多政策不是特別連貫,舉兩個例子,比如說銀行存款問題,P2P要求銀行存管。但是銀行存管要白名單銀行,但白名單到現在還沒有推出,讓P2P平臺怎麼去選擇銀行。

再舉例,比如說P2P在今年6月30號之前需要完成備案。然後四月底的時候,監管層通過自媒體透露備案要延期,各地暫緩推出細則,正式的文件到現在也都沒看到。

口頭上相關的領導說可能會延期一到兩年,但會造成用戶的恐慌,也會造成平臺運營工作人員的恐慌,政策沒有保持前後連貫、合理性還值得推敲,所以也是有問題。

第三、媒體也有問題,現在說暴雷都往大講,比如哪個平臺成交量多少,這些媒體並不是特別瞭解真實情況。比如前段時間深圳一個P2P出事,錢爸爸代收也就十個多億,成交量是三百多個億,一些平臺都用那種聳人聽聞的標題“三百億的平臺,出事了”,很嚇人,媒體有責任。

第四、其實就是平臺的選擇問題了,咱們可以看到比如說2017年有很多資金來收購平臺。其實去年地標也接觸了很多資金這種機構,所以要了解一些。所謂的什麼中房系呀,糧食系呀,像什麼銀河系啊,頻繁出問題的一個原因。

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問題,比如說二零一三年這個行業剛興起的時候,如果說看好這個行業,可能做些投資佈局、可能會投資多個平臺,但是到了2017年政策的紅利期已經過去,而且是在監管過渡期,這時大舉往這個領域刷是說不通的。現在p2p公司跑路這麼多,我突然就想到了,都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難道把錢存銀行就真的安全嗎?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銀行也可以倒閉!所以整理下來給大家:

改革開放40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開展,在當下的我國催生出了極其繁榮的金融出資理財商場。

P2P頻繁暴雷|消滅恐慌,地標總裁劉俠風解惑網友這16個問題!

人們尋求各種出資機會,運用各種出資東西,以便達到各自的出資方針。在尋求各自出資方針的過程,年輕人與老年人在出資理念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關於年輕人而言,流動性強、收益較高的出資財品種更受他們的親賴;而關於老年人來說,安全穩健的出資理財品種無疑是他們的首選。

這種天壤之別的出資理念,造就了年輕人與老年人在出資東西挑選上的巨大差異。

在大都老年人的觀念中,銀行無疑是最安全的出資理財資金的去向。

關於這些觀念保存的老年人而言,銀行的全部出資理財品種,好像永遠都是安全、穩健的代名詞。

由此,大都老年人會堅決果斷的把辛苦攢下來的資金存入銀行,即使利率很低,他們仍然甘之若飴。當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的資金會在銀行職員的推薦下,用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在老年人的觀念傍邊,銀行理財產品幾乎是等同於銀行存款一樣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同時還可以獲得較銀行存款更高一點的收益。

然而這些老年人們,卻疏忽了一個問題,其實如今的銀行真不見得好像他們所以為的那般安全了。

P2P頻繁暴雷|消滅恐慌,地標總裁劉俠風解惑網友這16個問題!

依據《商業銀行法》第七十一條,銀行是允許破產的。

事實上,在當代我國銀行業開展史上,其實現已有過銀行破產的真實事例了。

在1998年,由於亞洲金融危機衝擊,我國人民銀行宣佈公告表明,封閉剛誕生兩年十個月的海南開展銀行。這也是新我國金融史上第一次由於付出危機而封閉的省政府佈景的商業銀行。海南開展銀行的破產事例,算得上是關於那些信仰“銀行肯定安全論”的無知者的有力痛擊。

P2P頻繁暴雷|消滅恐慌,地標總裁劉俠風解惑網友這16個問題!

相同的,已然銀行可以破產,那麼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是否也如群眾所以為的那般堅如磐石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要承認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出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真的為銀行自己所發行。

依照理財產品的規劃、發行主體是否為銀行自身,可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與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

清盤=跑路?

不知是被阜興私募基金跑路給搞懵了,還是被最近的P2P暴雷給嚇怕了。

有些基民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想到可能是跑路了。

但這事還真和跑路沒什麼關係。

基金清盤,簡單理解就是開放式基金退出市場,與投資者“說再見”。

P2P頻繁暴雷|消滅恐慌,地標總裁劉俠風解惑網友這16個問題!

但這並不是說有人不懷好意,捲款潛逃了。

基金清盤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個:

1、到期清盤:基金成立時合同約定到期清算。

2、表決清盤: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主動決定終止基金合同進而清盤。

3、直接清盤:基金規模太小,觸發了清盤“紅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