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本土電影亮相 票房冷熱不均鄉土情懷如何更動人?

多部本土电影亮相 票房冷热不均乡土情怀如何更动人?

近日,多部地域色彩濃郁的本土電影先後登上大銀幕:潮汕方言電影《爸,我一定行的》登陸院線兩天內就斬獲過千萬元票房;同期另一部客家方言電影《純真年代》卻票房慘淡;隨後還有一部在潮汕地區拍攝的愛情影片《草戒指》即將上映。同樣是主打濃郁的本土情懷,為何《爸,我一定行的》能成為“黑馬”?這類小眾電影應該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撬開市場缺口?

“潮味”文化元素引關注

《爸,我一定行的》通過講述一對潮汕父子的故事,將鏡頭聚焦於潮汕“80後”“90後”年輕人與父輩因價值觀差異產生的代際衝突。《純真年代》則以幾個小學生的成長故事為主體,反映“80後”梅州客家人的童年故事。

兩部影片都包含“外出”“小鎮風情”“成長”等元素,邀請本土演員參演,主打本土電影的招牌,不過二者票房卻相去甚遠。

有影評人分析,《爸,我一定行的》巧妙運用和融合了大量潮汕地道的傳統文化元素,包括習俗(如功夫茶、英歌舞)、場景(村裡的伯公廟、“下山虎”老厝等)、美食(如牛肉火鍋、腸粉)等,人物對白使用原汁原味的潮汕話,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潮汕民眾中贏得口碑,也因此收穫更多好評和票房。

相比而言,《純真年代》在前期宣傳時多次提及鄉音風俗,在影片中卻難覓其蹤。片中出現的老電影機、小鬧鐘、三用機、鳳凰自行車、烤番薯都不是最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客家話臺詞也只有寥寥幾句,僅靠優美的梅州風景難以讓觀眾產生親近感。

講情懷也要有劇情

儘管這兩部本土電影在上映前期就“刷屏”各大社交平臺,網上評價卻是兩極分化。許多網友感慨被影片中的鄉土鄉音觸動,對於能在大熒幕上看到家鄉傳統文化的畫面充滿新鮮感。有觀眾則表示被《爸,我一定行的》中沉默保守的“潮汕父親”形象戳中淚點。“電影裡龍伯的言行舉止像極了我的父親,我恍惚看到了往日父親的背影。”

部分網友卻不買賬,認為二者都是劇情單薄的情懷片。一位專業影評人直言,故事劇情是這兩部本土電影的“硬傷”。“《爸,我一定行的》在時間銜接的處理上過於生澀,部分戲份的演繹過於誇張,與電影風格不符。”《純真年代》則過於強調畫面感而輕視劇情,故事主線薄弱且平淡,飽受觀眾詬病。

對此,《爸,我一定行的》影片主演鄭潤奇曾公開回應質疑,承認在劇本和表演上確實存在不足,並向觀眾真誠致歉。他也傾訴了主創團隊的難處,從前期缺乏資金到面臨院線排片不到1%的窘境,他們都頂著極大的壓力在堅持。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還有一部由潮汕青年導演洪亦平執導、展現潮汕唯美風光的本土電影《草戒指》即將上映。這部電影同樣成本不高、創作艱難,卻已經提前在美國休斯敦電影節影展斬獲最佳電影和最佳男配角兩項大獎。

“這些本土影片的出爐都非常不容易,大家懷揣著對故鄉的感情和熱愛來做影片、傳達對家鄉的情懷。但我們千萬不要為了情懷去買單。我希望,大家是因為一部電影好看而更加關注一個地方,而不是知道這是哪裡的電影我才去看。”洪亦平認為,無論是潮汕電影、廣東電影乃至中國電影都應該拍出質感,而不僅是“賣情懷”。

■記者觀察

體現地域人文精神才能接地氣

近年來,本土電影逐漸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不少作品在發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上映後好評如潮,卻很難在主流電影市場中佔據一席之位。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小眾本土電影中,主要體現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鄉土文化、人文精神和文化民俗,這些在現有作品中已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但是如何運用現代電影藝術手段講出一個好故事,成為本土電影面臨的共同難題。

管虎的《老炮兒》曾被多數電影人評價為本土方言電影的典範。他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文化中最具文化趣味和價值的本土文化特色集中投射在主人公身上,反觀現代人在都市中對於人性的思考。這種回到本真、用小人物的故事透視現實的手法值得本土電影人借鑑。

畢竟,僅靠那些熟悉的風光和親切的鄉音並不足以打動人,只有讓觀眾感受到人物故事的真實可信,並從人物身上切實體會到一座城市的“地氣”,才能引發觀眾對家鄉的共鳴,對文化變遷的思考。

來自南方日報

多部本土电影亮相 票房冷热不均乡土情怀如何更动人?
多部本土电影亮相 票房冷热不均乡土情怀如何更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