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入不敷出」了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入不敷出”了

最近幾天,方便麵過完它的60週年生日沒多久,大陸方便麵市場上的翹楚——康師傅發佈了其上半年財報。

財報顯示,繼2017年銷量回暖後,今年上半年銷量持續攀升。據媒體的報道,其最大的競爭對手統一,今年的利潤也比上年增長了6%。

在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的,除了方便麵市場,類似涪陵榨菜、雙匯火腿腸等被劃入低價消費市場的商品,也分別是同比77.52%,25.28%的增長速度。

就在很多人開始大呼消費降級的時候,另一組數據著實讓蜜姐大為吃驚,90後已經佔據消費貸款的半壁江山,不僅如此,還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就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

之前我們總擔心說,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現在社會少子化帶現象越來越嚴重,未來養老何去何從。但現在看來,年輕人入不敷出的消費問題可能更加嚴峻。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入不敷出”了

01

90後佔據了消費貸款用戶的半壁江山

最近,融360發佈了一項針對消費貸款使用情況的調查。根據這份調查顯示,90後已經佔據了消費貸款用戶的半壁江山,90後與95後加起來的佔比高達49.31%,排名第二的是80後,佔比為31.46%。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入不敷出”了

融360關於消費貸款用戶年齡分佈情況調查 | 圖表來源 上海證券報

更細的年齡分佈是,90後群體是(90-95年)是消費貸款用戶群體中的第一,佔比為37.41%,排名第二的是80後(80-85年)。讓人吃驚的是,95後的消費貸款群體居然會比85後多,而前者,大多也才剛步入職場。

與此同時,在撇開房貸、車貸的情況下,使用消費貸款用於日常生活消費的群體竟佔比50.17%,超過了五成。

其實,蜜姐一直不反對借貸消費,甚至相信借錢花可以逼你有出息。但看到下面的這組數據,卻對這個觀點有些猶豫了。

根據融360的調研數據,40.99%的用戶群月收入在2001元至5000元。而與之相對的是,49.14%的人每月還款金額(不含房貸、車貸)佔實際到手收入的三成以上。

如果包括房貸和車貸,有5.44%的人群資不抵債,換算起來,大概是每20個人中,就有1個每月需要償還的貸款比實際到手的月收入還要多。

與此同時,數據還顯示,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就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

02

月供可迫使人更加向上,追求自力?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主任、經濟學家瑟裡克曼教授曾做了一個針對美國人的借貸和消費的研究。

而這項研究發現,月供壓力不僅沒有使美國人懶惰,還迫使他們更加向上,追求自立!

特別是因為月供壓力,眾多家庭開始注意理財、精心安排家庭收支流水,並催生出家庭財務規劃這個職業,以保證每個月能按期交月供,“家庭財務紀律”成了新的流行詞。

針對之前說的, 每月的還貸高於收入,以貸養貸,其實蜜姐身邊真就不乏這樣的朋友。

蜜姐身邊的一位90後同事,幾乎每天她都會收到至少一個快遞包裹,價格也是從20-300元不等。除了大量的網購,還要養車(無車貸),以及經常和同事朋友出去聚餐,以及其他開銷等。

而這些開銷加起來,有的時候甚至是她月收入的至少一倍多。

有次晚上,她十分怯弱與著急地找蜜姐聊天,後來得知,這個月的分期賬單到期了,可她已無力還清,更不好意思向父母開口借錢。

她曾多次發誓要戒掉靠分期、信用卡度日的情況,“用了真會上癮,而且還會和滾雪球一樣,停不下來。”後來的一個月,每次拿起手機刷某寶,就開始不停地念叨不要剁手,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快遞包裹又如雪花一樣飛了過來。

後來,為了改變這種,每隔幾個月就面臨不敢向父母張口求助,而消費貸款快逾期的窘迫情況,她開始在朋友圈裡賣面膜、代購、水果等,只要是發現有些可靠的渠道又能掙到錢的,她總是會積極去嘗試。

而與她相比,蜜姐更欣賞一位很懂生活的前同事。

雖然,她會花掉收入裡的大部分工資以及消費信用卡和花唄等去購買商品,但是,她所購買的每一件物品都能說出購買的目的,以及這款產品的支出與回報比,甚至還會去估量為此的承受能力。

有次一塊逛街,她挑中了一款價格近千元的香薰燈,然後毫不猶豫地拿下來了。而這款香薰燈,在宜家花不到30元就能買到類似的。

當蜜姐正要勸止時,她居然對這款近千元的香薰燈的各種成分、性能、產地如數家珍,而最終讓她購買的動力是,比起整天沉浸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失眠犯困影響工作效率,為什麼不多花點錢,讓自己更加舒服然後以飽滿的鬥志迎接新的工作?

而她的薪資,比起剛到北京那會,高了3-4倍。除了更加努力的工作,她也學會了購買各種理財產品,逼自己有其他掙錢的渠道。

如果我們把人力資本(即創業賺錢能力、做事業的能力)堪稱一種資產,把消費當做是一種投資,帶目的地用消費來塑造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精緻、生活環境更好,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所用來消費的投資,是經過一系列理性分析後,做出的決定,你不僅要考慮之後的償還能力,還要考慮這項消費是否真的能幫助你更好的成長。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入不敷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