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的6定律,值得收藏!

心靈成長的6定律,值得收藏!

心靈成長的6定律,值得收藏!

心靈成長的6定律,值得收藏!

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問什麼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同時,也不斷收到不少來信問一些關於心理成長的最基本的知識。

在思考怎麼回答他們的問題時,我梳理出了關於心理成長的六條定律。

與定律相對應的,是破碎。所謂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感覺就會出現破碎。

定律一:成為自己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飲食與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的話來說,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成為自己。

什麼是自己,我們又怎樣可以成為自己?

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這一點極為關鍵。

如果我們感覺不是在做自己,那麼不管別人的意志看似多麼偉大或美好,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並會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這些事情像是自毀或傷害別人,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用這些事情來喚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國明星“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在演唱事業上獲得了極大成功,但是,這個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勝利,而是她媽媽林恩的意志的勝利。從兩三歲開始,媽媽一直帶著她轉戰美國各地,用盡各種辦法為她謀取演唱的空間。為此,她沒有了童年,只有13~15歲期間,過了兩年女孩的普通生活,還有了初戀男友。但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野心,迫使這個男孩離開了布蘭妮。這只是布蘭妮母女關係的一個縮影,其實布蘭妮的媽媽在各個方面都想操控女兒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觀點,布蘭妮的媽媽在教育布蘭妮上是無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堅強的意志把女兒塑造成了超級明星。從布蘭妮的角度看,媽媽這樣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稱道的,畢竟她是在媽媽的推動下獲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蘭妮的內心深處不這麼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候,布蘭妮在一家療養中心不斷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意思就是: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謂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媽媽的,她通過我的身體實現了她的夢想。這看似很好,但布蘭妮的意志卻被剝奪了,她遠遠沒有成為自己,而只是媽媽的“自己”的延伸。

類似的例子還是邁克爾·傑克遜,他的名聲、才華和影響力都勝過布蘭妮。但是,他開始的成就也是父親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結果。並且,和布蘭妮一樣,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他的童年被剝奪了,這是令他最耿耿於懷的事情。

後來,傑克遜對小男孩極其痴迷。這一點都不難於理解,他迷戀小男孩,是因為他自己不曾做過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經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傑克遜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於是,他迷戀男童。只是,當他把他的渴望強加在那些被他迷戀的小男孩身上時,他也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他是在剝奪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機會。

破碎一:我們被選擇,被決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將自我實現視為最高價值。相應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

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存在與選擇的關係就是,你選擇,你才存在過。如果你總是被選擇,那麼你就是不曾活過。

但問題是,太多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一個哲學家稱,一個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與別人的個人意志做較量的過程。別人會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自己同樣也會這樣做。

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有很多名堂,最簡單的說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對此,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稱,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的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著名的寓言小說《盔甲騎士》中,騎士對導師梅林說,他愛妻子和兒子,但梅林反問他:“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騎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愛”妻子和兒子,不管妻子和兒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愛”他們。其實,妻子和兒子只是騎士的愛的對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說,騎士只是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妻子和兒子身上罷了。難怪,妻子和兒子都對他的愛沒什麼反應,因為這種愛其實是傷害。

不過,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這聽上去很動聽,有一些偉大的味道。然而,這樣做的另一面,意味著你必須為你的決定負責,如果選擇錯了,你受傷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很多人懼怕這一點,於是寧願放棄自己的意志,寧願被別人決定。

由此,他們自己阻斷了自我實現之路。

定律二: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我們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多來自父母等重要的親人。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

父母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常常是因為抱有一個傳統的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按照這個觀點,孩子被認為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純粹的空白,我們怎麼塑造怎麼教育,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樣子。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反對這一看法,她認為,孩子決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因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發行為去發現,孩子目前正處於什麼敏感期。

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支持蒙特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6歲前有許多心靈發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樂、數學等等都有一個敏感期。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執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地重複去做這些事。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的損害,以後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蒙特梭利認為,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告訴孩子,他需要做什麼。從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按照這一觀點,羅傑斯的“成為自己”的“自己”並不是純粹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因為按照羅傑斯的這一觀點,自己一開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我們一開始就不是空,一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無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關鍵的是,6歲前的經歷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彷彿是,精神胚胎在6歲前基本發育成型了。假若在6歲前,父母一直忙於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沒有發育的機會。於是,這個孩子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國內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的人。

破碎二:精神胚胎被壓制

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精神胚胎得以發育的唯一途徑。

然而,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大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並壓制孩子的選擇空間。由此,破碎很容易產生。

孫瑞雪稱,依照她的觀察,所謂的多動症,其實大多數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嚴重壓制的結果。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撫養者中一定是不斷有人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做,也不能那樣做,你必須聽我的。於是,這個孩子的許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發行為都被打斷了,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聲音。假若100個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壓制了,那麼這100個需要都渴望表達,甚至是同一時間的表達。於是,一個多動症的孩子,給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時間渴望做許多件事情,但因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麼好,於是什麼都要做一點。

大人是怎樣壓制了孩子的自發的需要了,這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會拒絕接受一小塊大餅,他一定要一個完整的。對於這種行為,大人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知道節約。其實,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正處於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張整個的餅,是完美的,會滿足他的精神胚胎髮育的需要,而一塊餅,是破損的,會讓這個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實,他並不貪婪,假若你給他一張完整的、小小的餅乾,他一樣會心滿意足。

所以,不要急著去評判孩子並塑造孩子,更不要急著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譬如,節儉不節儉這樣的詞彙,是不適合來衡量一個3歲的孩子的。你可以強行把一個3歲的孩子塑造成看似節儉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對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定律三:關係勝於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點已成公論。那麼,情商是什麼?

其實,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們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從這一點而言,父母不必太忙於給孩子灌輸知識,因為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實際上遠比這些知識重要。

假若父母能與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個關係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長。

所以,父母應切記,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才是壓倒性的關鍵所在,至於他們想對孩子灌輸的知識,其實是配角,甚至還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用客體關係理論解釋起來會比較複雜,但可以用簡單而形象的解釋,那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也是在6歲前基本建立,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內化。所謂“內在的父母”,則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內化。內在的關係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現實關係的內化。

小標題: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係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係模式的質量有兩點:愛和自由。

通過對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做起來並不難,就是,但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常限制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傢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的更好的玩具。

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同等重要的是愛。

愛是什麼?按照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麼,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

我們很容易急於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3歲的孩子為什麼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傑斯認為,只有無條件的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麼,我才愛你。”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部轉化到外部上來。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去爬10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在,他不去拿拿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於是,他現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小標題:內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這個關係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體關係理論,關係的兩極——“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關係中一極過分強大,而另一極過分虛弱,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若父母溺愛孩子,那麼這個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過於虛弱,而“內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現實生活中,實施溺愛的父母是為了孩子而存在。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淪為“內在的小孩”實現自己慾望或目標的工具和對象。簡單而言,這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會樂意和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人建立關係,因為這個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即便他意識到這樣做不好而想改變,也很艱難,因為內在的關係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動大手術,是很艱難的。

因痴迷劉德華而聞名的楊麗娟就是這樣的例子。她的父母極度溺愛她,結果導致她的“內在的父母”一極非常虛弱,而“內在的小孩”一極非常強大。於是,她在父母和媒體面前,都像是一個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對父親的死,都缺乏正常人應有的哀傷。這不難理解,因為有她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嚴重缺乏愛的能力。

愛,是我們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麼是愛呢?愛就是自愛和愛別人。

按照客體關係的理論,會愛的人,得有一個平衡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自愛。“內在的小孩”愛“內在的父母”,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愛別人。

楊麗娟的內在的關係嚴重失衡,只有“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而沒有“內在的小孩”尊重“內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沒有愛父母和愛別人的能力。

相應的,楊麗娟的父親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嚴重失衡,但卻是“內在的父母”極其強大,而“內在的小孩”卻被嚴重忽視。於是,他成了一個能愛別人但不能自愛的人,這個邏輯發展到極點,就是他為了滿足女兒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他這種嚴重忽視自己的人格特徵,在其他細節上也可以得到體現,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裡,也從不肯坐在沙發上,甚至連口水都不肯喝。

我們常講關係的互補性,其實,這種互補性常隱藏著很大的問題。因為,所謂的關係互補性,常常是兩個失衡的關係的相互彌補。譬如,楊麗娟和父親楊勤驥的關係就是互補的,楊勤驥的“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楊麗娟的“內在的小孩”過於強大,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他們的關係反而是比較和諧的。但是,他們兩個與正常人都無法相處,因為正常人既受不了楊麗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楊勤驥的從不肯索取。

小標題: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又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他們本來是優秀的好父親和好母親。然而,因為一些現實的侷限,或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孩子幼小時,他們不斷與孩子分分合合,最終令孩子內在的關係模式極不穩定的關係模式,而這個孩子也因此成為一個無法與別人建立穩定關係的人。

一位男士,他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既沒有知己朋友,又沒有戀人,而他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愛他又從不過分干涉他的自由。

後來,在心理醫生面前,他說他腦子裡經常有一個畫面:他從一輛轎車中奔入另一輛轎車。這個畫面一出現,他會忍不住地憂傷。

經過自由聯想,答案映現了出來。原來,他的父母事業都非常成功,並且他的親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後,父母誰都不能天天守護他,又不願意請保姆照料他,於是想了這樣的一個辦法:誰有時間,誰就照顧他,當沒有時間時,就把他轉給另一個親人。因為他們家族普遍有錢,大家都有轎車,所以他小時候經常被親人從一輛轎車裡轉到另一輛轎車裡。親人們對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不斷地分分合合的,因為每一次分分合合給他帶來的都是傷痛。因為這些分分合合,他小時候其實不敢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每次都是剛建立沒多久就又斷裂了,這對一個3歲前的孩子而言是難以忍受的傷痛。

有時,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生下孩子後,年輕的父母太忙了,於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時間寬鬆了,再把孩子接來與自己團聚,忙了,就再送走。這一樣會對孩子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總是經歷分分合合的孩子,長大後在對人的信任度上勢必會出現問題。

破碎三:關係最容易傷人

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係,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

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看到,父母與孩子的良好關係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愛。沒有愛,一個孩子可能根本就無法長大,他甚至都不會產生活下去的願望。一些殘酷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皮膚的接觸,嬰兒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都會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沒有自由,一個孩子就會成為撫養者的意志的延伸,他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關係要平衡。我們常喊“一切都為了孩子”這樣的口號,其實這樣的口號是極其糟糕的。假若我們真這麼做,那麼所有的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將是隻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都將喪失愛的能力。真正的好的關係模式是,父母自愛,同時愛孩子,於是也教給孩子自愛並愛別人。

第四,關係要穩定。愛情中,一個不穩定的關係會給一個成年人造成極大的傷害。童年時,這個傷害會更重。

這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一個孩子就會受傷,他就難以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來,他的人格就會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靈成長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一個人怎樣對你,反映著他的內心。

  你怎樣對一個人,反映著你的內心。

  這叫投射。

  一個人怎樣對你,可能是被你教會的。

  你怎樣對一個人,可能是被他教會的。

  這叫認同。

  投射與認同,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制,是我們的內在的關係模式相互影響的主要途徑。

  所以,不必將關係中發生的事情簡單地歸到自己身上,或他身上。相反,我們應該多一隻眼睛,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審視你和對方。

  之前講述了心靈成長的前三個定律,其中第三個定律講到,我們所謂的人格是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即“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父母”的關係。並且,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基本在6歲前形成。

  那麼,第四個定律就是,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就是我們與他人、社會乃至世界相處的基石。

  簡而言之就是,童年時,我們怎麼與父母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怎麼與其他人相處。

  不過,這個相處模式也有變數。某一時刻,在某個關係中,你會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而在另一時刻,你或許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將“內在的父母”投射到對方身上。

  並且,你在將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向外投射的時候,關係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這就是人際互動的主要方式。

  這裡所說的互動,不只是我們與其他人的言語的互動,還有來自潛意識的信息的互動。相對於意識層面的言語的互動,潛意識的互動更重要。

  這也不只是我們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的互動,還包括我們通過書本、網絡和電視等媒介與其他人的互動。

  這也不只是我們與人的互動,還有我們與其他生靈乃至大自然的對話。

  在這所有的互動中,內在的關係模式都是基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一直恆定不變。相反,與其他人、與社會和與自然的每一個互動都是機會,即促進你的心靈改變的機會。當然,這也常常蘊涵著風險,每一個互動都可能把你的心靈拉進黑暗。

  如果只討論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可概括為一句話,即,關係並非是兩個人的事情,其實是兩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的互動。

  要認識這樣的互動,我們就需要多一隻眼睛,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跳出來,並從一個近乎旁觀的視角審視一下你與他人的互動遊戲。

他為什麼甘於被同學羞辱

  與人相處時,我們須意識到,我們面對著的那個人,並非是一個簡單一致的人。其實,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關係,即這個人的內在的關係模式。

  並且,這個人與你相處時,一定會玩投射的遊戲。或者,他會把他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中的“內在的父母”投射給你。或者,他會把他的“內在的小孩”投射給你。

  這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應知道,一個人怎樣面對自己,其實反映著這個人的內心。他怎樣對待你,其實反映著他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相處模式。

  前天,在一家餐館吃飯時,餐館的服務員和我聊起天來,她講到,有兩個男孩常來這個餐館吃飯,男孩A一身名牌,顯然家境很好,男孩B有些寒酸,顯然家境一般。

  不僅如此,男孩A還帥氣、高大,而且學習成績似乎更出色。總之,他似乎在各個方面都比B顯得出色一些。

  女服務員說,也因此,A趾高氣揚,總是很無情地對待B,一會兒說,你怎麼能用手吃比薩,簡直就是原始人嗎!一會兒又說,你怎麼這麼笨,吃飯的樣子真是難看。最後,該結賬了,A看似豪爽但其實很尖刻地說,我知道你很窮,當然是我結賬了。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勢利!”女服務員感慨道。

  “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勢利的家庭。”我對她解釋說。

  可以推測,A的家庭缺乏平等觀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僅瞧不起別人,他們在家中也會彼此製造壓力,要是誰在某一方面不夠“優秀”就會瞧不起誰。這就在A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夠優秀的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有了這樣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後,A就會把它帶到任何關係中,B只是被他選中的一個而已。

他先在家中習慣了被挑剔

  甚至,A看似很在乎優秀不優秀,但其實,他很喜歡和B這樣處處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為只有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出去。因為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他內心中會有許多衝突和不良情緒,必須宣洩出去,他才會感覺好一些。

  同樣,還可以看出,B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也大有問題。女服務員說,儘管不斷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沒有什麼不滿。這可以推測,B 的內在的關係模式,是贊同“優秀者”有資格羞辱“不優秀者”的。極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經常拿B和別的孩子做比較,並且會斥責甚至羞辱達不到他們理想要求的B。這導致B和A一樣,內心中也有一個“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於是,當外在條件都勝自己一籌的A不斷羞辱自己時,有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的B認為這是合理的,自己該被羞辱。

  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推測,當A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羞辱時,他可能也會安之若素。至於B,他也會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

  然而,假若B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講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麼他就會不吃A那一套,會對A的羞辱加以還擊。

  用心理學的術語講,A羞辱B,是投射,即將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強加在B的頭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認同,更準確地說,這叫做投射性認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這就叫做投射不認同。

  投射與認同,這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制。

——————————————————

名詞解釋:投射與認同

  我們常說,一個人怎麼對待別人,其實是這個人的內心的反映。

  這個道理,套用一個心理學術語,就是投射。

  更細緻的解釋是,一個人的外部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他的內心關係向外的展現。

  譬如,假若一個人的內在的關係模式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與“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那麼,這個人的現實的人際關係,要麼是他瞧不起別人,要麼是他甘於被別人瞧不起。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實並非是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他是把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你身上了。

  不過,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問題了。

  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23的女孩阿娜寫道:“很多人都擺出一副長者的姿態來教訓我這個沒事找事、頑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這些擺出長者姿態的人來教訓她,可以理解為,他們正在向她投射他們的一些東西。一般而言,他們投射給她的,就是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因為這些教訓,阿娜很容易受到影響。別說教訓了,甚至“一旦別人有一點表示出不滿,我就有天塌下來的感覺”。

  也就是說,這些人對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嚴重影響到了她。按照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她認同了這些人投射給她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們的事,而她認同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

  她為什麼這麼容易認同這些投射,這麼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呢?原來,她的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她的,他們幾乎從來不誇她,而只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責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就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別人之所以那麼容易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頭上,是因為她的內心中首先有了一個“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這種互動模式令阿娜非常痛苦,她渴望擺脫這種痛苦。那麼,她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多一雙眼睛,當別人再次動輒指責她時,她可以告訴自己,這些人其實是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過來了。這不是她的問題,而是他們的問題。

  譬如,就在這個心理論壇上,一個經常以專家口吻訓斥別人的網友辱罵阿娜說:“沒出息的臭丫頭,要是你找我做心理諮詢,我會罵死你。”

  在別人看來,這個網友顯然不是什麼諮詢師。如果真是,那麼也是一個應該被開除的心理諮詢師。然而,即便這麼明顯無理的話,也嚴重影響了阿娜,她怯生生地問這個網友:“為什麼?”

  顯然,這個網友的投射獲得了成功。

  其實,阿娜只要做一個簡單的工作,就可以擺出這個網友的投射了。我對她說,這個網友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中,有一個“內在的中毒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受傷小孩”。現在,她這樣訓斥阿娜,其實就是以“內在的中毒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受傷小孩”投射給阿娜了。這個道理很簡單,阿娜明白這一點後,立即就可以笑對這個網友的無理攻擊了。

  這就是投射不認同。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認同的自由。這樣一來,我就不再為你的投射所影響。假若阿娜很生氣,並要求這個網友收回她的投射,那麼就仍然是在受她的影響,投射與認同的遊戲還是會進行下去。現在,阿娜的心靈好像多了一雙眼睛,可以跳出來,旁觀地看這個網友的獨自表演,於是投射就成了那個網友的一個人的遊戲,她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

自愛=“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心理諮詢中,心理醫生要通過縝密的工作,改變了來訪者一些關鍵的不良的投射與認同機制。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通過與無數人的互動,逐漸改變著自己的一些投射與認同的方式,同時也會逐漸獲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內在的關係模式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生改變。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遇到一些溫暖的過客,他們的溫和、愛與寬容可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們的內心發生改變。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甚至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放棄了童年時建立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他們不僅促進了我們的“內在的小孩”的成長,還會改變我們的“內在的父母”,最終令我們學會自愛。

  運氣不好的話,我們會遇到很多殘酷的過客,他們的冰冷、恨與苛刻也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令我們內在的關係模式向糟糕的方向發展。

  若想少受到那些殘酷的過客的不良影響,我們須養成一個意識:在關係中受傷的時候,適當從關係中跳出來一下,用那雙旁觀的心靈之眼審視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若有了這樣一雙心靈之眼,你會發現,很多詞彙都需要重構。

  譬如自愛,在上週的文章中,我已講到,所謂的自愛,如果從內在的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同樣,我們可以此類推,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讚賞“內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內在的父母”尊重“內在的小孩”的獨立空間……

  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無比重要的關係。很多人會說,接受自己,愛自己。但是,假若“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衝突性恨強的話,這是並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過於挑剔的父母,很難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自愛。

  當然,做不到也是因為,我們常以為,自愛與自信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嘗試就可以逐漸做到了,我們很少從關係的角度去審視這一點。

  我們不僅要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去看別人。假若我們學會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這世界上到處是假自信、假自愛和假自尊。

  因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愛的人,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這其實暴露出了一個秘密,他們的強大的自我是偽裝的,他們必須要把自己的強大建立在別人的弱小之上。他們內在的關係模式中,有一極——通常是“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另一極——通常是“內在的小孩”——過於弱小,這種非常不和諧的內在關係模式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衝突,令他們很不舒服。於是,他們會盡可能地向“內在的父母”認同,而將“內在的小孩”儘可能地投射到別人身上。由此,這些貌似強大的人,對周圍人而言,其實是地獄。

——————————————————

心理醫生切忌陷入投射認同的陷阱

  意識到對方的投射,但是不認同,這一點在心理諮詢中也非常重要。

  所有的來訪者,都勢必會在心理諮詢室中大玩投射的遊戲,並很渴望心理醫生按照他們所期望的而認同。

  譬如,來訪者經常會顯得非常可憐,好像沒有一點力氣,這時很多心理醫生會忍不住特別可憐他們,不自覺地為他們做很多事。看起來,心理醫生是幫助了來訪者,但其實對來訪者有害無益。

  因為,這是一個投射與認同的遊戲。來訪者的“可憐”是一種心理防禦,他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自己內心的一些問題或成長的責任。這時,假若心理醫生選擇了認同,並幫他完成一些他渴望的事情,那就相當於剝奪了他一次心靈成長的機會。

  心理醫生最好的做法也是多一雙眼睛,能在必要時跳出諮詢關係,從旁觀的角度審視一下諮詢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他須意識到來訪者的投射但不認同,不去按照來訪者的渴望去“幫”他。相反,可以把它拿出來與來訪者討論,把來訪者本來處於潛意識層面的投射遊戲給意識化。這樣一來,來訪者就可以清晰地認識清楚自己的問題,而好的改變也由此開始發生。

  不過,很多時候,即便多了一雙心靈之眼,心理醫生仍然會忍不住去幫來訪者做一些事情,滿足來訪者一些稍顯過分的渴求。這也沒關係,等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心理醫生仍然可以把這一互動關係拿出來和來訪者討論,讓自己和來訪者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有無數已經習以為常的投射與認同的遊戲,大多數這樣的遊戲沒有什麼問題,但勢必有很多遊戲存有問題。並且,心理問題越重的人,他的病態的投射與認同就越多。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醫生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投射但不認同,幫助來訪者斬斷這些有問題的互動方式,並由此幫助他們改變自己有問題的內在的關係模式。

  不過,在斬斷有問題的互動方式時,心理醫生切忌使用冷酷無情的方式。假若一個心理醫生冷冰冰地告訴來訪者,他經常是在裝可憐,好用這種方式來獲得心理醫生的同情。那麼,這不會起到好的治療效果。

更不能把問題投射給病人

  當然,這不是最糟糕的心理醫生。最糟糕的心理醫生,是不自覺地進入了來訪者那些富有攻擊性的投射認同遊戲,並認同他們糟糕的內在的父母,而對來訪者的缺點大加挑剔。譬如,假若前面那位網友真是心理醫生,並在諮詢中扮演起阿娜的苛刻的媽媽,對問題叢生的阿娜進行大肆抨擊,那麼對阿娜這樣的女孩可能是摧毀性的,因為她真的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並且不懂得逃避。

  同樣糟糕的心理醫生,是把自己糟糕的內在關係模式帶進心理諮詢室的心理醫生。很多心理醫生自己的內在的關係模式有問題,這沒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內在的關係模式都勢必有程度不一的問題。關鍵是,他要意識到自己的內在的關係模式的問題,並且能在相當的程度上控制自己不再諮詢室中把這個關係模式強烈地投射到來訪者身上,並誘惑來訪者認同。

  譬如,一個心理醫生,他童年缺乏母愛,目前的生活中缺乏異性的愛,這導致他有一個“內在的飢渴的小男孩”。到了諮詢室中,他有時會忍不住地想擁抱一些吸引他的異性來訪者。這種渴望不是問題,關鍵是,他首先要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問題,然後控制住它,並找自己的同行或督導老師傾訴並尋求解決,但他決不能在諮詢室中尋求解決,譬如主動去擁抱異性來訪者。這樣一來,即便沒有進一步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他也是在向來訪者索取,這就完全違反了心理諮詢的職業設置——來訪者給心理醫生錢,而心理醫生支付自己的職業勞動,譬如理解和接受、愛和心理分析……

——————————————————

喜歡嘲笑弱者的強人一定是假強者

  最經典的例子是希特勒。小時候,他的父親常把他打得死去活來,並且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弱小、意志不堅強。這樣一來,希特勒的內在的關係模式非常可怕,一極是“暴虐的強大的老爸”,另一極是“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最終,希特勒意識上徹底認同了“暴虐的強大的老爸”,並將“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壓抑到潛意識中。然而,“受虐的弱小的小孩”並未消失,相反可能對他的影響會更大,它會時時跳出來,告訴希特勒,他曾經多麼弱小多麼沒用。希特勒不能容忍這個“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影響自己,於是他將它先是投射到周圍的人,接著投射到其他群體——如猶太人身上,最終將它投射到整個歐洲。

  在與其他人、群體和國家的關係中,希特勒表現得無比堅定無比強大,同時拼命地攻擊各種各樣的“弱小者”。看上去,他好像是百分百的強人。然而,我們用我們的心靈之眼,從內在的關係這個角度審視一下就會知道,這其實只不過是他內心的病態的關係模式向外展現的結果而已,他以“暴虐的強大的老爸” 自居,而將“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了其他人、群體和國家之上。然而,這遠不能表明他強大,相反表明他有無比脆弱無比自卑的一面。

  希特勒是一個極端,然而,類似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假若你遇到一個貌似強大的人,但你和他相處非常不舒服,他總是有意無意地用盡一切辦法,顯示他的堅強並令你感覺自己很渺小。那麼,你可以推斷,這個人和希特勒有類似之處,他正將他的“內在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

  我曾在論壇上與一個私企老闆論戰,他白手起家,歷經難以想象的磨難,才有了成功的一天。這些磨難,令他心如鐵石,對剛畢業的大學畢業生和下崗工人大肆攻擊。他的邏輯是,這些人如此脆弱,所以活該掙不到錢,也活該被強者瞧不起。

  他的傳奇般的磨難,令網上許多人對他心生崇拜,並贊同了他這種邏輯。但我知道,他之所以攻擊那些弱者,其實是他特別懼怕自己會變成那樣。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他,如果他變成了那樣的弱者,沒有誰——其實是沒有親人,尤其是最重要的親人——會同情他,所以他絕對不能陷入那種境地。於是,他絕對排斥自己柔弱的一面,這最終變成,他絕對排斥所有的弱者。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這個私企老闆招的大學畢業生,卻多是無能之輩,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最終被他嘲弄,然而他又很少開除他們。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他既然如此喜歡心如鐵石,為什麼不招一些同樣心如鐵石的員工,或者,起碼心如鐵石地把那些常犯低級錯誤的大學畢業生開除呢?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他和這些大學畢業生建立關係,正是為了將自己“內在的脆弱的小孩”投射到他們頭上去。只有在這樣的關係中,他才能很好地以“內在的堅強的父親”自居,而將自己膽怯、柔弱的一面投射到員工身上去。

每一個人際關係中都充滿隱秘的投射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描繪說,自我實現者的一個人格特徵是,一方面疾惡如仇,另一方面對人性的脆弱又無比包容。這,才是真正的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大。

  我們應切記一點,真正的強者絕對不是那些從不怕疼而且總是無情地嘲笑別人的柔弱的人。真正的強者,應該是一方面堅強,另一方面又非常溫和、非常富有包容性。

  我們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不斷與別人玩投射與認同的遊戲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影響並改變別人,也被別人影響並改變。有時候,這個過程進行得如此隱秘,以至於我們很難發覺。

  一次,我遇到一個女子,她很漂亮,旁邊一個小女孩稱讚她說:“姐姐,你好漂亮啊!”

  這個女子溫柔地撫摸了一下小女孩的頭髮,用很好聽的聲音對她說:“小妹妹,你也很漂亮啊!”

  她說得看似很真誠,但接下來,她不經意但又極自然地補充了一句:“小妹妹,你臉上這裡有一個雀斑啊!”

  這句話令小女孩很受傷,她一聲不吭地走開了。

  這句不經意的話表明,這個女子內在的關係模式有一些問題。在與這個小女孩的關係中,她要在相貌上保持一個優勢。那麼,大致可以推測,在她內在的關係上,只怕她與一個重要的女性親人——譬如姐姐或妹妹,也有可能是媽媽——存在著嚴重的競爭關係,令她無法坦然欣賞其他女子的優點,而總要有意無意地去打壓對方。

  假若不留意這個細節,這個女子看上去是很可人的,她不僅漂亮,並且非常會說話,能力也非常出色。然而,儘管她看上去會很用心地對待你,但你總會感覺她有一些說不出的東西會時不時刺痛你一下,這些說不出的東西,應該正是來自被她壓抑的“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

  我當時想,她指出小女孩臉上的雀斑,並非是有意的,而更可能是源自“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的投射。

  那個小女孩被這個投射給擊中了,她認同了這個投射,於是很受傷。如果她能多一雙心靈之眼,審視一下這個女子的內在關係,她會明白,這個投射首先反映的是這個女子內心的問題。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想必她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避免自己的受傷,相反還可能對她生出一些同情,知道她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夠和諧才忍不住這樣做。

  多一隻心靈之眼,可以讓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從一個傷害性的關係中脫身而出。

  同樣,我們在認識自己時,也應多一隻心靈之眼,學會經常審視自己的內在關係,從這個角度上理解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

  譬如,這個女子,假若她能有這樣一隻心靈之眼,能審視一下她自己的內在的關係,她就能懂得,自己忍不住地指出那個小女孩臉上的一個雀斑,其實反映的是自己心靈深處的“雀斑”。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之三):幸與不幸 是你主動實現的

  “讀完《愛是一種選擇》,我感覺好像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鋪在自己面前,只要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達幸福和快樂的彼岸。

  但同時,這種美好的遠景,卻隱隱讓我產生了一絲恐懼:假若我的主要問題“拖累症”得到了緩解後,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這太難想象了,有種我不再是我的感覺。

  現在,因為拖累症,我的確有點痛苦,但這種痛苦我習慣了,並不至於忍受不了。

  那條陽光大道是有點誘人,但我真的在想,就這樣好了,不變好了,拖累症固然累人,但我還能夠忍受的。”

  這是一個朋友的來信。她是一個敏感而感性的女孩,《愛是一種選擇》這本書極大地觸動了她的內心,讓她明白了自己的一個主要問題——拖累症。這本書還提供了詳盡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於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樂人生的可能性。

  然而,這種可能性卻讓她產生了恐懼心理,她抗拒這本書給她的啟示,她本能上想停留在原地,寧願忍受,而不想改變。

  為什麼?

  她的來信中也給出了答案——“這種痛苦我習慣了”。

  積習難改,她也並不例外。不過,在我看來,所謂積習難改,並不僅僅是因為惰性,更深層的原因是控制感。習慣意味著,我們看見開頭,就可以隱隱看到結尾。不管結尾是好是壞,只要能預見到就好。

  其實,我們最懼怕的,並非是痛苦,而是無法預測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們預見到,那麼,從心理上而言,這種預料中的痛苦就遠沒有那麼可怕了。

  甚至,為了能證實自己的預見能力,我們常常會主動推動事情向自己預料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預見到了幸福和快樂,你就會把事情向幸福和快樂的方向推動。如果你預見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會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動。

  所以說,儘管我們很容易歸罪於人,但其實我們人生的結局,在相當程度上是我們主動推動的結果。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之四):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有沒有一種喜悅是不依賴任何東西的?有沒有一種光是不需要別人來點燃的?

   ——克里希那穆提

  “我覺得你的理論有種“循環論”的味道,我們不論怎樣都不能擺脫重複童年的命運嗎?”

  這種觀點並不特殊,很多讀者,包括我一些朋友,也對我說過類似感覺,他們喜歡我的文章中細緻的心理分析,覺得這些分析好像令他們的心更清澈,但同時卻覺得其中的理論是一種宿命論,令人無助。

  假若只看分析,我的文章的確像“循環論”,但這不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而是命運上的循環,也即輪迴。這種“循環論”在我的系列文章《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有很清晰的展現。

  這個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之一)》寫道,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即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所謂人格,是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它在6歲時定型。

  看上去,這種輪迴令人悲觀。

  但是,這種輪迴中,已經有了一個值得樂觀的基礎——所謂的命運,不在別處,就在你心中,它就是你的內在的關係模式。

  由此,你改變了你內在的關係模式,也就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命運。

  這就是我要寫的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的最後一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別人不是你心靈成長的答案

  一種最常見的人生悲劇是所託非人,譬如交錯了朋友,找錯了戀人,嫁錯了配偶……

  但是,這樣的事情,常是自找的。

  一個40餘歲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結婚。她的前兩次婚姻都堪稱不幸,兩任丈夫都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臉腫的去上班。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為她鳴不平,因為她不僅漂亮溫柔,而且非常能幹。當她第三次結婚時,她的朋友們認為,她的不幸可以結束了,因為第三任丈夫苦戀她多年,終於如願以償和她走到了一起,還發誓說會一直疼她,絕對不會令她再受苦。

  然而,剛結婚兩個星期後,他們就發生了戰爭,她給幾個朋友打電話,哭著求他們過來,因為她又捱打了,這個自稱會愛她一輩子再也不受苦的男人,居然這麼快就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難道男人都是這麼不可靠,難道她的命就是這麼不好……

  幾個朋友立即趕到了她的家。到了她家後,發現她坐在電話旁嗚嗚地哭,而他則蹲在身邊,邊流淚邊求她原諒,並對紛紛譴責他的朋友們說,他絕對不是有意打她,只是當時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臉上。但把她打倒後,他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麼也變成了壞男人。

  趕來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醫生,她沒加入譴責他的隊伍,而是耐心地問,到底發生了什麼,請講一下整個事件的細節,越詳細越好。

  當兩人把事件過程講出來後,趕來的朋友都驚訝地停止了對丈夫的譴責。

  原來,因一件很小的事,他們發生爭吵。爭吵到最激烈的時候,妻子質問丈夫說,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媽媽一樣?

  丈夫說,怎麼會,我不會打你的,我承諾過的,而且我從不打女人。

  妻子說,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來了,你和他一樣,你和他們(她的前兩任老公)一樣,你們男人都一樣,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她這番話重複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揮起了拳頭,等醒過神來,就發現她已躺在地上。

  如只看表面現象,這個男子絕對錯誤,因為他是暴徒。但是,這個過程一梳理出來,趕來的朋友立即明白,這個女子,真的是在討打。當然,不是意識層面上的討打,而是潛意識層面上的討打。

  這個故事,用我講的第五個定律——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可以給出經典的詮釋。再次舉這樣一個例子,是想特別強調,許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並不在別人身上,而在你自己心中。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可惜的是,只有少數人才持有這樣的觀點,多數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別人身上尋找答案。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長責任

  最容易被找到的“別人”,是父母。

  無數讀者在給我寫信時,會問到一個問題:既然你說,心理問題的原因可回溯到童年,回溯到與父母的關係上,那麼請問,我怎樣才能改變父母?

  還有少數讀者,在明白這一點後,對父母產生了很大的憤怒甚至仇恨,極少數開始不斷斥責父母,甚至出現了對父母的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自然是錯誤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我的文章,除了分析童年對我們心理問題的影響外,也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可以歸因於童年,歸因於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上,但不要怪罪父母。因為,怪罪是一種逃避,是將已成年的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願意承擔自我成長的責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親人,這就是一種沉溺性的情緒發洩,沒有益處。

  渴望改變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樣,都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是的,我們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模式,是我們人格的基礎,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然而,我們長大後,與父母的現實關係的重要性,就不如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了。

  改變別人的努力,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失敗。改變父母的努力,一樣會有這個結果。並且,即便理想的狀況發生了,父母的確因你而改變了,他們反省自己對我們的教養方式的問題,甚至還向我們道歉。這時,我們會產生深深的感動,並流下激動的眼淚。

  但是,過後我們還會發現,問題依舊存在。因為,我們與父母的外在關係是改變了,但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仍然沒有發生重要變化,你的性格還是老樣子,那也意味著你的命運一樣不會發生改變。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之五):自我覺察,解脫之道

  命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命運是我們如何運用洞悉力和愛的規律對事件做出反應。

   ——德國哲學家謝勒

  我們很容易執著於某個人,如父母或伴侶。我們與這個人拼命糾纏,互相抱怨,彼此傷害,明明已傷痕累累仍不肯放下——其實是不敢放下。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執著於某個人?

  在本專欄上一期文章《答案,在你自己心中》,我寫到,這是因為,我們將這個人當成了自己心靈成長的答案。我們執著於父母,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改變了,我們就幸福了。我們執著於伴侶,也是因為我們認為,伴侶改變了,我們就幸福了。

  執著的本質是渴望改造對方。我們這樣做,對方也這樣做,但沒有誰願意被另一個人改變,於是我們都忍不住要拒絕彼此,而傷害也由此產生。

  這種改造夢想,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找到,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

  那麼,它為何這麼普遍?根本的原因在於自戀。

  特別小的孩子,都有一個心理特點:他會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並由此形成了一個邏輯——媽媽對我好,說明我好;媽媽對我不好,說明我壞。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是好的,但他沒有能力通過自我認可就達到這一點,他必須通過媽媽的認可才能達到這一點,而且他一開始也幾乎是沒有能力可以影響媽媽的,他只能期待媽媽的做法發生改變。也就是說,他只能將焦點放在媽媽的身上,而他通過改造媽媽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期望,也似乎是正確的。

  這種通過改造別人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願望就由此紮根,隨後擴展到他身邊的其他重要親人身上,譬如父親、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身上。

  然而,這種改造夢想,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一個媽媽怎麼對待一個孩子,是這個媽媽的心理結構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和這個孩子的願望沒有什麼關係。同樣的,一個爸爸怎麼對待一個孩子,也是由這個爸爸心理結構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與這個孩子關係不大。

  可以說,改造別人的夢想,是最大的虛妄之一。但它的產生,又有著堅實的心理基礎,所以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陷入在這個虛妄之中。

心靈成長之路上,執著於別人是最常見的障礙。

越否認缺乏愛的真相,就越過敏

  除了天然的自戀外,我們容易執著於改造夢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懶惰!

  江山易改,本性難易,這句話我們都聽說過,而且也深深地體會到,哪怕僅僅是改變自己一個很小的習慣都不容易,更何況改變自己的本性呢。改變自己太難,於是轉而希望改變別人,所以無數人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絕對不會為了愛人而改變,但他必須為我做出改變”。

  然而,除非一個人主動願意做出改變,否則他不會因為別人的推動而發生改變。並且,因為每個人都討厭別人把他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於是,你越渴望一個人發生改變,那個人就越牴觸你的意志,並會忍不住走向相反的方向。

  所以,如果我們真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的命運,朝著更健康更幸福更快樂的方向發展,我們就必須很清晰地告訴自己:放下改造夢想!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的系列文章,我從5月份寫到現在,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他們說,你寫得很好,對我啟發很大,但請告訴我改變的方法。

  放下改造夢想,就是無比重要的方法。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說,重要的不是去做什麼,去想什麼,而首先是放下。我們必須放下我們許多習慣了的虛妄,而改造別人的夢想,就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虛妄之一。

  你真想改變嗎?那麼就要好好問問自己,你放下了改造別人的夢想了嗎?你放下了對別人的執著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

  一旦你當真放下改造夢想,放下對別人的執著,你勢必會走到一個地步:恐慌。

  因為,對別人的執著是被當作救命稻草的,你死死抓著它,以為它是唯一能救你的,那麼一旦連它也放下了,恐慌很容易到來。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之六):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義都依賴於個人做出並予以實施的選擇。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童年的關係模式會成為我們內在的關係模式,也即人格;

  我們不斷將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

  幸與不幸,是我們在內在關係模式的引導下主動完成的;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我們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但這個過程是在關係中完成的。

自我覺察——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相對於“成為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關係”,這一系列的前5篇文章,不管怎麼強調“成為自我”,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還是放在了關係上,我似乎不斷在強調,要理解關係,要接受關係的實質,要放下對關係的另一方的執著,放下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別人的夢想……

  我為什麼不把重點放在“成為自己”上,反而把“關係”當成了重點呢?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該如何成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該如何成為自己,這隻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縛我們走向成為自己的最大障礙,就是圍繞在關係上的迷霧。假若破除了這些迷霧,理解了關係的實質,懂得放下對別人的執著後,對成為自己的渴望自動會浮現出來。

  我的這個系列文章,甚至我的大多數文章,就是在做第二個工作——破除圍繞在關係上的迷霧。

  關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模式,可以概括為一個簡單的公式:

  B

  A————C

  A,即Affair(事件),B即Belief(信念),C即Consequence(結果)。看起來,事件直接導致我們的行為結果,但其實,這中間由我們的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

  B可以視為信念,也可以視為一個人格系統,一種對話,即內在的關係模式中,“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對話。不管你怎樣理解,都不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想令自己的人生具有真正的價值,我們必須對B進行深度的瞭解。

  假若對B沒有絲毫的瞭解,那B對我們而言就完全是一個“黑匣子”,而我們的心理行為就是純粹的自動反應,一個事件直接激起我們的一個特定反應,我們或許感覺很爽,但我們對這個過程沒有絲毫的控制能力。

  假若對B有了深度的瞭解,那我們的心理行為就有了自主選擇的色彩。深度的瞭解一旦發生,B一定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即便暫時沒發生變化,它也不再是一個“黑匣子”,那麼當一個事件發生後,我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自動出現一個特定反應,而是會加以控制、進行分析,然後再主動選擇更合理的反應。

  從內在關係模式的角度看,如果你對B沒有深度的瞭解,那麼你基本上就是一個純粹的原生家庭的產物,你徹徹底底地陷在家族命運輪迴的鏈條上,一個完全瞭解你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可以輕鬆對你的人生做出一個準確的預言。

  這也就是說,你的一生是白活的,你不過是一個家族的自動產物。

  但是,一旦你對B有了深度的瞭解,你就可以在相當的程度上跳出家族命運輪迴的鏈條了。這樣一來,你的人生將不再只是一個別人的生命的延續,而有了你自己的意義。

  未經省察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蘇格拉底如是說。我想,這位古希臘先哲的話可以從上述的角度來理解,即你必須省察你的生活,然後再根據你的瞭解,對你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

  我還發現一個規律,童年越不幸的人,越容易產生一見鍾情式的愛情,越容易在乎感覺。由此,我特別想強調,如果你的童年很不幸,那麼一旦有了一見鍾情,那麼這幾乎一定意味著危險的來臨。假若你渴望過健康的生活,你渴望自己的心靈有所成長,你渴望你的一生是你自主選擇的結果,那麼請不要立即投入到這種迷戀式的愛情的懷抱中去。你要停下來,試著不去執著於那個人,那麼你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情緒。這時,你好好去聆聽一下,你的這些情緒是什麼,這裡面藏著什麼信息。如果你聽到了,你就可以解脫了。

  停下來,聆聽,而且什麼都不做,這是一個很好的瞭解自己的辦法。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處於自動反應的支配下。譬如,你一坐在電腦桌前,你會有點急不可耐地想打開電腦。那麼,試著就是不打開電腦。這時你一定會有情緒產生,然後去體會這個情緒,順著這個情緒往下想,看看最後究竟會看到什麼,那個最後看到的東西,一定是很重要的答案。一旦找到這樣的答案,你對電腦或網絡的執著就可以放下了。

  一個女子,一次看體育比賽,一個運動員撞在另一個運動員的臉上,撞得對方頭破血流,這個女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結果被丈夫說冷血。她也覺得自己太冷血了,於是開始譴責自己。我建議她去體會去聆聽自己的內心,展開一下自由聯想,從那個撞擊的畫面自由想象下去,看看會想到什麼。她這樣做了,最後腦中出現的畫面是,她的爸爸一拳打在媽媽的臉上,而那時她覺得很爽。

  原來,她的媽媽是特別喜歡嘮叨的人,而她的爸爸是很沉默的人,儘管很討厭妻子的嘮叨,爸爸卻不會還嘴,更不會使用暴力。但這個女兒為爸爸感到痛苦,於是渴望爸爸揍媽媽。然而,這種渴望似乎大逆不道,她自己也無法接受,只好把它壓抑到潛意識中。但是任何自然產生的情感都是壓抑不了的,它總要找機會表達出來,她在看體育比賽時的冷血就是表達了這種被壓抑的情感。

  我們的一切心理都是圍繞著關係展開,它先在原生家庭的關係中產生,而後又在其他關係中展現。只是,關係勢必意味著別人的參與,這就給我們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關係中的事情,到底該我負責,還是該對方負責,若想改變一個關係,是該從我入手,還是從對方入手。

  答案自然是,我們該從自己入手,這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徑。

  但問題是,童年時,一個關係中的事情,的確不該孩子負責,孩子如果想從自己入手,也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

  這就給我們的人生製造了巨大的矛盾,我們多在童年學會了把改變關係的責任放到了別人身上,我們長大後又把這個做法照搬了過來,但這是無效的。

  這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迷霧,我們必須把圍繞在這一點上的迷霧破開,我們才能走向不可預測但卻精彩絕倫的成為自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