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在互金髮展道路上遇到的挑戰有哪些?

銀行在互金髮展道路上遇到的挑戰有哪些?

銀行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在支付方面徹底被互聯網企業顛覆

互聯網企業對金融行業衝擊最大的業務領域就是支付,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在全球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5.62億人,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萬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寶與財付通兩大巨頭佔據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的90.6%,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進入成熟期,支付寶、財付通雙寡頭市場格局已經形成。中國銀聯聯合各商業銀行推出雲閃付APP,試圖打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現有的市場格局,曾經在線下壟斷支付市場,如今已經連10%的份額都不足,支付業務已經徹底被互聯網企業顛覆。

(二)在投資理財方面被互聯網企業逐漸侵蝕

餘額寶的出現,被認為開創了中國互聯網理財的元年,成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並極大激發了金融行業的創新熱情,還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市場利率化的進程,截止2017年12月份餘額寶的規模達到1.6萬億,互聯網理財的規模達到3.15萬億,預計2018年規模將增長到5.8萬億。為有效防控金融風險,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於2018年6月份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對單個投資者持有的單隻貨幣市場基金,設定在單一基金銷售機構單日不高於1萬元的“T+0贖回提現”額度上限,該指導意見將對銀行業互聯網理財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但不會改變逐漸被互聯網企業蠶食的趨勢。

(三)在信貸融資方面與互聯網企業互為補充

融資業務是金融最核心也是利潤最豐厚的業務板塊,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互聯網在完成了對支付結算和資金來源端的改造後,大舉進攻融資領域。以網絡平臺為基礎,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網絡貸款迅速發展,並極大衝擊著原有的銀行融資體系。網絡貸款主要有兩類發展模式,一種是基於電商平臺和大數據的類銀行貸款模式,另一種就是去中介化的P2P模式。由於銀行企業的融資的利息較低,但門檻較高,互聯網企業面向的更多的是在銀行獲取融資難度較大的客戶群體,算作是對銀行融資業務的補充。P2P網貸公司隨著大面積的暴雷和跑路事件,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太樂觀。

銀行業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一)喜歡依葫蘆畫瓢,流於表面形式,不注重內涵

銀行企業自身沒有互聯網基因,在互聯網企業不斷的業務侵蝕下不得不改變,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倒逼,而不是內部自然進化的。所以很多銀行企業就看互聯網公司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照搬照抄,缺乏自主創新的精神。雖然互聯網公司已經論證了可行性,比如銀行系電商、銀行系社交平臺、銀行系餘額寶等等,殊不知互聯網公司的產品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銀行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缺少互聯網的idea,而是缺少互聯網的思維,依葫蘆畫瓢式的照搬照抄註定是沒有未來的,銀行企業更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利用互聯網的邏輯打造自己的平臺產品。很多銀行制定了高大上的戰略,但結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業務是不可複製的,實際上近年來不斷髮展較好的具有價值的業務也就是手機銀行,而真正把手機銀行做到極致體驗的銀行企業不多。

(二)並未真正形成互聯網化的組織架構

近年來各大銀行紛紛組建互聯網金融部,或者成立互聯網金融子公司,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但效果並非十分明顯。部門之間缺乏一定的協同,互聯網金融成了互聯網金融部一個部門的事情,其他業務部門還是做傳統銀行的事情,沒有真正的將互聯網和傳統銀行業務真正的融合。網絡金融部積累了大量的物流信息、社交信息、客戶行為信息並未得到有效運用支撐傳統銀行業務開展。

銀行企業的信息科技部和軟件開發中心屬於後臺部門或成本部門,無法與利潤部門爭奪話語權,在人才儲備和資源配置上與互聯網公司的開發部門不可以相提並論,互聯網公司往往在一個產品上就獨立設置產品經理、項目經理、開發經理、UE/UI設計師等崗位,在產品的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上追求極致,打造更加流暢的用戶體驗。而銀行企業在口頭上高度重視技術和開發,而實際在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投入人力和資源相對不飽和,使得絕大多數銀行手機銀行在界面美觀上、功能流程度上、系統穩定性上都一些瑕疵,在appstore的評價都不高。

(三)沒有建立開放共贏的金融生態體系

互聯網企業巨頭在壟斷了線上客戶之後,開始逐漸地蠶食線下的傳統行業,但是很多是以資本注入的方式展開的,比如阿里巴巴收購了大量的線下商城或超市,騰訊佔有20%的美團的股份,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的股份等,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通過資本投資的方式,用自己的客戶流量供養下游企業,下游企業的業務發展同時也反哺母公司,為母公司提供物流信息、行為信息、交易信息等寶貴的數據資源,從而建立開放共贏的金融生態體系。而銀行企業仍然還是單打獨鬥的狀態,通常是集團內部的基金或券商建立合作和數據的共享,銀行IT系統基本上都是封閉式的和集中式的,沒有搭建類似互聯網企業的開放式的、去中心化的平臺,沒有建立標準化的api的接口。所以很多銀行都開展了大數據應用的探索,但成效一般,主要還是銀行本身的數據過於單一,缺少生態體系下物流信息、客戶行為信息等多維度、立體化的數據支持。

(四)不懂線上流量運營,缺乏社區和媒體運作

互聯網企業最拿手的本領就是流量運營,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指標是頁面訪問量(PV)和用戶活躍度(DAU),互聯網企業通過購買流量、交換流量、社區和內容運營等方式,快速的提升客戶的訪問量。雖然有些銀行也在嘗試做一些線上的營銷或廣告,但是效果一般,互聯網客戶流量運營的模式不一定適用於金融企業,銀行企業對客戶的質量要求很高,通過購買流量獲取的客戶是否能夠符合銀行客戶的標準,優質客戶的獲客的成本是否能夠帶來超額的收益,都是未知因素。

互聯網企業天然具有媒體屬性,互聯網企業往往藉助媒體的宣傳以及社交平臺的運作來獲得源源不斷的客戶流量,微博、微信、QQ、今日頭條其實互聯網企業最大的流量源,雪球就是一個從股票基金的社區和論壇逐漸向投資交易平臺轉型。在媒體互動方面,銀行企業很少會與媒體較多的溝通,銀行企業的高管很多不便於在媒體上拋頭露面,很多信息也不便於公眾化,更別說去製造或炒作熱點事件。

關於銀行業互聯網金融發展路徑的幾點建議

(一)銀行應從自身的優勢出發,打造互聯網級的產品

銀行企業應該從自身的核心業務出發,將核心銀行業務互聯網化、平臺化,利用互聯網提升核心業務的競爭力,而不是去做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業務,這屬於捨本逐末。銀行企業喜歡好高騖遠,不清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所在。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金融的本質是風險和信用。螞蟻金服宣稱將金融的事情交給金融企業,科技的事情交給螞蟻金服,說明了互聯網企業也做不了銀行的業務,互聯網的事情,銀行企業想做也困難。所有的企業都應該以自身的優勢出發,去做自己專業的事情。

(二)應加強與下游企業的合作,建立金融生態圈體系

銀行企業應該加強與下游企業的合作,特別是應該加強與基金公司、券商、信託、資管公司的合作,打造金融行業的生態圈體系,本著開放、共贏的合作理念,建立數據共享的標準和聯盟。在這些企業當中,銀行自身在渠道建設方面和客戶規模方面更具優勢地位,銀行企業其實更具有建立開放平臺的基礎和可能性。如果銀行可以儘快依託優勢地位,建立數據開放和共享的標準和體系,打造類似淘寶的金融產品開放平臺,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操作更加流暢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基於大數據的精準的為客戶提供適合的金融產品,切實體現客戶的資金安全和風險防控。

(三)應儘快分拆軟件開發中心,提升科技部門的話語權,激發創新活力

互聯網企業的高估值給互聯網科技人才帶來了高福利,科技人才的薪酬水漲船高。在十幾年前,銀行企業通過自建開發中心的模式,從IT企業吸收了大量的人才,得以使銀行業務系統化、信息化和自動化。但是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人才迴流到了互聯網企業,銀行企業的科技人才的薪資水平普遍比互聯網企業低,銀行系軟件開發中心的科技人才流失嚴重。目前建設銀行、興業銀行等已經將軟件開發中心分拆,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其實更本質的問題還是人才問題,只有解決了科技人才的薪資待遇,真正能夠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才真正能夠與互聯網企業抗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