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有時,正史中端莊肅穆的記述,其背後的故事卻充滿了波折,給人們無比深刻的印象。

抗戰時期,大批東南淪陷區的人士來到蘭州躲避戰火。他們的到來,在給蘭州帶來了文化新風尚的同時,也將一批沿海地區的技術帶到了蘭州。可以這樣說,正是一批東南沿海地區人士的到來,促進了蘭州經濟的繁榮,也增強了甘肅支援全國抗戰的實力。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由於蘭州的地位日益重要,一大批國民政府政要來甘肅視察,這些人中既有蔣介石、白崇禧這樣的人物,也有于右任、翁文灝這樣的名人,然而,在眾多的考察中,有一位誰也想不到的人物——他就是蔣經國。

1942年夏天,蔣經國和蔣緯國、熊向暉等人,一同開始他們的西北之行。這次,西北之行蔣經國帶著一個非常神秘的使命,為重慶一旦失守,國民政府遷都蘭州做前期考察。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這段故事,看看蔣經國的西北之行究竟考察到了些啥?

華家嶺,兩喜鵲,令他驚喜不已

蔣經國的西北考察,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是“西北才是我們主要的抗戰根據地”,另外一句話:“今天我們應該回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故鄉去。”現在看來,這兩句話,應該是蔣經國考察西北後,最大的收穫。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蔣經國的西北之行是非常不易的。他從桂林搭乘一架飛往印度的飛機,飛到重慶。本來他可以直飛西安,但是要了解成都的情形,就又飛到了成都。

離開成都,蔣經國又搭乘飛機到寶雞,然後從寶雞乘火車到了西安。在寶雞,他第一次同西北有了密切接觸:到處是大輪子的馬車,居民大部分住在窯洞裡,到處種著麥子,婦女十有八九是小腳。

在西安,他居住在下馬陵。用五六天時間,視察了潼關防線,還到了洛陽。等他正式沿西蘭公路西行時,差不多就到五月上旬了。他是4月29日離開重慶的,按照行程算,出發就到5月六七號了。

進入甘肅後,從長武到平涼,這一路比較寬闊,而且有些地方還有楊柳樹。看到這些,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左宗棠,也想起了那首寫左宗棠的詩。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出平涼不遠,是一個叫三關口的地方。據說是宋代楊六郎把守過的地方。其實,這是人們附會的。不過,在蔣經國的眼中,三關口的道路非常難走。這是一處很急促的轉彎,一邊是陡峭的山崖,一邊是水流湍急的峽谷。他們走著走著眼看就沒有路了,誰知忽然之間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急轉彎,景色也大變,山谷中是湍急河水,飛濺瀑布,岸邊是夾道桃花。這讓他的心情開朗了不少。

過了三關口,往前走就是六盤山了。大凡到甘肅旅行者,所寫的記述都將六盤山視為險關。而蔣經國卻是一筆帶過,在他眼裡,六盤山的險要,遠遠比不了華家嶺。他說,華家嶺要比六盤山更難走。

就讓我們看看,華家嶺是如何的難走?在蔣經國的眼中,華家嶺海拔高、路艱險,非常難行,因而許多人途經華家嶺時都把眼睛蒙起來,不敢看山路。不過,似乎艱難的道路,對蔣經國沒有啥影響。他在路過華家嶺山頂的時候,還驚喜地發現了兩隻喜鵲,在如此高寒、荒涼的地方,竟然有兩隻喜鵲,這讓他大喜過望。似乎,預示著他的行程一帆風順。當晚,他們就在華家嶺住了一夜。雖風雪交加,但他卻十分安然地過了一夜。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不過,進入甘肅後的這一段行程中,他也有很不滿的地方。“西北, 我們看到的什麼東西都大, 不管是牛、 羊、 貓、狗,只有一樣是小的,就是女人的腳。人家說三寸金蓮, 她們真的連三寸都沒有……”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吃水問題。在華家嶺,他發現,人們詢問家裡的財產,不說有多少畝地,有多少牛羊,而是說,有多少口水缸。

可見,水在西北的重要性。

考察地理,醞釀遷都蘭州

過華家嶺後,他們直奔蘭州。在蘭州,蔣經國自然不忘記他肩負重要的使命。蔣經國考察西北的許多材料中,甚至包括他的書上,都寫著1941年,實際上是1942年。此時,中國獨立抗戰進入第五個年頭,國際局勢也發生了突變。珍珠港事件、德俄戰爭相繼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日軍為實現滅亡中國的目的,也加大了攻擊力度,中國的國際通道只剩下西北國際大通道了。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面對此形勢,一旦陪都重慶失守,國民政府將遷往哪裡去?此時,蘭州的地位日益重要。再加之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中將蘭州列為中國陸都。故此,國民政府未雨綢繆,籌劃重慶一旦失守,將國民政府遷往蘭州。

蔣經國的西北考察,也帶著這個使命,瞭解民風、考察地理,掌握軍政動態。

他全面考察了蘭州的地理,去了甘肅省省政府所在地,去了五泉山、興隆山,還公祭成吉思汗靈柩,他實地瞭解了蘭州的風土人情。當時,蔣經國住在蘭州城內的勵志社(今市委院內西南隅)。這在當時,算是蘭州城內最好的賓館了。不過,吃水問題,依舊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喝的還是黃河水。黃河水很渾濁,要加白礬,攪拌澄清後,燒開才可以飲用。不過,蘭州城內也有水井,可惜的是,水含有微量鹽鹼,不能飲用。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由於水的困擾,再加之美國中途島之戰,逐漸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中國也得到英美盟國的支援,形勢有所好轉。遷都蘭州的計劃也就漸漸放置。

考察敦煌,一路迷路,多次陷入沙漠中

蔣經國考察西北,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有著非常複雜的背景。他的西北考察情形,先在重慶進行了演講。當時,他講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也不乏慷慨激昂之處,後來單獨成冊出版,名為《偉大的西北》。為了保密,他隱去了大量內容,尤其是軍隊番號和學校名稱,多用x所代替。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最新的研究表明,蔣經國一路上也非常低調,和他一起考察西北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蔣緯國,另一個人則是著名的地下黨員熊向暉。

2002年在西安,熊向暉曾向著名的民國人物傳記作家楊者聖講述過他們考察西北的情形。當時,蔣經國被稱為蔣專員,因為他曾任江西贛州專員,蔣緯國在胡宗南部服役,稱為蔣少尉,而熊向暉則是熊上尉。

離開蘭州,蔣經國他們一路向西,過武威、走張掖,抵達酒泉,看望了西北邊疆各個少數民族的代表。到了酒泉,自然要去敦煌。不過,去敦煌的路上他們卻走得頗費周折。

那時,從酒泉到安西(今瓜州)這一段是通往新疆的公路,道路狀況還比較好。可是,從安西到敦煌就比較難走了。去的時候,他們走錯了路,縣政府設立的路牌,被風颳偏了。幸好遇到一個駱駝隊,才找到了路。水依然是大問題,一個名叫甜水井的地方,出的水卻是鹹水。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走了不遠,他看見一座黑山,蔣經國心想那裡一定有礦,於是就把車開過去看看,誰知卻陷到了沙子裡。推了五六個小時的車,也沒有把車推出來,最後在一個駱駝隊的幫助下才把車拖出來。

天黑了,準備借宿到一個蒙古包,誰知車又陷了進去。而快到敦煌的時候,又遭遇了大風,騎在馬上,只能聽著同伴的聲音往前走。從敦煌返回安西的時候,他們的車又陷了四次。最後,靠著一個棺材,才脫離了困境。車也沒有水了,敦煌的一個老人冒著風沙,走了5公里給他取來了水,卻不肯接受他給的錢。

這讓他非常感動, 他說:“西北的老百姓真好!” 往事遙遠,點點滴滴,為我們保存曾經的細節。

蔣經國與西北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