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的「明湖四謎」 作爲濟南人您了解嗎 不知道快來瞧

大明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湖面58公頃,公園面積103.4公頃,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處達4.5米,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也是泉城濟南重要的風景名勝、開放窗口和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

大明湖的“明湖四謎” 作為濟南人您瞭解嗎 不知道快來瞧

久居濟南的人,幾乎都知道大明湖裡有“四怪”——蛙不鳴,蛇不現,久旱不涸,久雨不漲。但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大明湖的四怪之謎也逐一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唯獨“蛙不鳴”這一怪,卻始終無人找到正確的答案。

明湖四謎已解其三

大明湖的四大謎,由來已久。明末的左詩壇巨擘王象春,就曾經在自己所寫的《齊音·大明湖》中有過詳細的記載——“湖在城中,宇內所無,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至於蛇不現,蛙不鳴,則又誕異矣。”後該文又被清朝人收錄在《歷城縣志》中,應該是較早對明湖四怪提出的文字記載。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困擾著古人們的四大謎已經有三個被我們解開了謎底。所謂的“蛇不現”是因為大明湖內的水鳥眾多,使得蛇類很難在其中生存下去;而“恆雨不漲”,則是因為大明湖擁有眾多出水口,多餘的水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至於“久旱不涸”,則是因為大明湖的湖底為質地細密的火成岩,致使湖中的水不能下洩。但是對於所謂的大明湖裡“蛙不鳴”之謎,時至今日仍無人能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面對這個奇怪的蛙不鳴之謎,濟南民間又有什麼樣的說法呢?

大明湖的“明湖四謎” 作為濟南人您瞭解嗎 不知道快來瞧

民間說法系清朝杜撰

在濟南民間,對於大明湖的蛙不鳴蛇不現的奇怪現象,有著一個傳說,但已被證明系後人杜撰。大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濟南,遊覽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勝後,於中午來到了大明湖畔的歷下亭休息。真龍天子降臨大明湖,自然也就驚動了大明湖裡的各路神仙,於是百蛙齊鳴,眾蛇會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鳥飛蟲跑,一眾生靈都希望能夠一睹天子龍顏。但已經非常疲憊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鳥啊的不知趣的在這裡湊熱鬧,於是龍顏大怒,一拍桌子,頒下一道聖旨,命令:“蛇歸洞,蛙不鳴。”眾生靈見龍顏大怒,於是立刻慌慌張張的溜掉了。從那以後,大明湖裡就再也見不到蛇了,也聽不到蛙鳴了。

當然,這個所謂的民間說法自然是人為杜撰而成,要知道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王象春就曾經對大明湖四怪進行了記載,因此這個說法,也僅僅是清朝人為了討好乾隆後者後人牽強附會所做的杜撰罷了。那麼,大明湖就真的沒有蛙鳴嗎?

大明湖的“明湖四謎” 作為濟南人您瞭解嗎 不知道快來瞧

夜訪大明湖未聞青蛙鳴

深夜的大明湖裡很熱鬧,蟋蟀等昆蟲的鳴叫此起彼伏,然而偏偏少了青蛙們的“合唱”。大明湖裡究竟有沒有青蛙,大明湖裡的青蛙究竟叫不叫,也算是眾說紛紜了,記者決定夜訪大明湖,去親耳聽一聽大明湖裡的青蛙究竟叫不叫。

8月15日傍晚,記者來到了大明湖畔,通過對遊人和工作人員的詢問,記者發現,很多人對於大明湖裡究竟有沒有青蛙還抱有疑問。幾位經常在大明湖裡散步釣魚的老人告訴記者說,大明湖裡很難見到青蛙,而在大明湖負責清理湖面衛生的大媽告訴記者說,大明湖裡確實有青蛙,但是比較少,自己還撈到過幾只青蛙,和普通青蛙沒有任何的區別。就在這時,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在大明湖月下亭前的藕池裡,確實有青蛙叫。“每年的春天,當這些青蛙開始繁殖的時候,就會整夜的叫個不停。現在雖然已經過了交配期,但是偶爾也會聽到蛙鳴,而且有時候還能看到青蛙卵。”記者當即決定,在月下亭裡守“亭”待蛙鳴。

隨著夜色漸漸的籠罩上大明湖,原本安靜的大明湖畔,響起了陣陣有節奏的鳴叫,記者用心辯聽後發現,這些叫聲大多是蟋蟀等昆蟲所發出的,但是並沒有聽到青蛙的叫聲,一直到晚上8點,月下亭的藕池裡,依然沒有蛙鳴。就在這時,另外一位在此散步的市民告訴記者說,在大明湖東頭的藕池裡有青蛙。於是記者決定前往大明湖東的藕池裡一探究竟。然而這一次記者依舊沒能聽到青蛙的叫聲,但是採訪附近的居民,他們都承認大明湖裡確實有青蛙存在,而至於青蛙是否鳴叫,則說法不一。

記者一直等到了夜深以後,始終沒有聽到青蛙的叫聲,只好離開了大明湖,而就當記者經過大明湖西南門的護城河時,卻聽到有蛙聲隱隱從河邊傳出,據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反映,護城河裡的青蛙確實不少,每到春天四五月份的時候,就會傳出此起彼伏的蛙鳴。

大明湖的“明湖四謎” 作為濟南人您瞭解嗎 不知道快來瞧

記者10個小時親自實驗

為了驗證大明湖裡的青蛙究竟是否鳴叫,記者決定做一個試驗,將捉來的青蛙投放到大明湖裡,看看它們究竟叫不叫。

大明湖裡的青蛙究竟叫不叫?如果叫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叫?為了一探究竟,記者特地託人在齊河縣附近的農田裡,捉了6只會鳴叫的青蛙進行試驗。下午,記者再次來到了大明湖畔,將6只青蛙分別放生在了大明湖畔的荷塘和蘆葦地中。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當晚七點二十分左右,一位幫助記者守候在大明湖南門的熱心市民通過短信告訴記者說,他聽到了蛙鳴,但是當記者趕到南門附近的荷塘放生點時卻發現,所謂的蛙鳴其實只是一種昆蟲的叫聲。不甘心的記者隨後又呆在荷塘附近直到8點,蛙鳴始終沒有響起。

記者隨後又前往了大明湖東畔的蘆葦地中,在這裡依舊沒有聽到蛙鳴。一直到午夜,近10個小時,記者和幾位守候在放生點的熱心市民始終沒有聽到蛙鳴。無奈的記者只好離開了大明湖。

蛙不鳴的多個版本

面對大明湖裡“蛙不鳴”的現象,大明湖公園的管理人員有自己的解釋,而不少熱心的市民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為了探訪大明湖裡的青蛙究竟是否鳴叫,記者採訪了大明湖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向記者提供了公園方面的解釋——由於大明湖水是泉水匯聚而成,因此水溫較低,只有水溫超過23℃後,青蛙才會鳴叫。而大明湖公園的工會主席任正先生,則提出了自己的另外一種看法,他認為大明湖的湖水是地下水形成的,因此富含豐富的礦物質,而這些礦物質中,可能有一種礦物質會影響到動物的聲帶,使得它們無法鳴叫。也有市民認為,大明湖的青蛙不鳴是由於大明湖的自身特點造成的,大明湖屬於深水湖,而青蛙則喜歡在有蘆葦的淺水區裡鳴叫,因此大明湖的青蛙不會鳴叫。

大明湖的“明湖四謎” 作為濟南人您瞭解嗎 不知道快來瞧

多種解釋皆未令人信服

面對這些解釋,記者決定再次展開探訪,看看究竟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然而記者經過親自試驗和走訪專家發現,關於蛙不鳴的各種解釋,都難以讓人信服,而有些專家則提出了自己的假設。

記者首先從一家化工單位裡借到了幾個專門用來測量水溫的溫度計,對大明湖和護城河的水溫進行了測量。經過測量記者發現,大明湖的水溫在下午五點的時候,約在28—30℃之間,而同一時期的護城河水溫度,則在26~29℃之間,可見二者的水溫相差不大。那麼,究竟是不是大明湖的水溫關係影響到了青蛙鳴叫呢?對此,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王金星教授明確的告訴記者說,青蛙的鳴叫和水溫沒有任何關係。王教授告訴記者說,青蛙屬於兩棲類動物,性喜陰涼。一般地說,只有雄性青蛙才會發出鳴叫,而且它們也只有在發情期和有其它雄性青蛙入侵自己領地的時候才會鳴叫,其餘時間它們多是呆在自己的領地內捕食,很少鳴叫。可見,所謂的“水溫說”,是無法成立的。

而對於任正先生所提出的“礦物說”以及有市民所提出的“淺水說”,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幾位資深“兩棲類動物”研究員也表示了懷疑,他們告訴記者說,青蛙的鳴叫依靠的是嘴巴兩側的鳴囔而不是聲帶,所謂的礦物質不可能影響到青蛙的鳴囔;而青蛙的產卵必須在水裡進行,而且每次產卵的時候,青蛙們也會發出鳴叫,因此所謂的“淺水區”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大明湖的蛙不鳴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王躍招研究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由於某種原因,大明湖的水質並不適合青蛙發情,因此在青蛙的繁殖期間,青蛙們往往會離開大明湖前往另外一個比較適宜的地方進行繁殖,而由於大明湖是由泉水匯聚而成的,因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每年大明湖的青蛙在繁殖過後,可能就不會再回到湖中,而泉水邊的青蛙們排卵後,卵和蝌蚪可以順著水道進入大明湖中。因此不管濟南的泉是否噴湧,泉邊的蝌蚪和青蛙都可以通過水路進入大明湖中,而集體搬遷出大明湖去“結婚”的青蛙們,也可以通過水路不被人查覺的離開大明湖進行“蜜月旅行”。當然,由於無法提供大明湖的青蛙種類,也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因此王躍進研究員的大膽猜想也只能推測到這一步,至於大明湖是否適宜蛙類繁殖,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的答案。

蛙不鳴並非大明湖獨有

記者通過蒐集資料發現,其實所謂的“蛙不鳴”現象,並非是大明湖所獨有的,在湖北、河南等地,也存在著湖中青蛙不叫的奇怪現象。

河南省新野縣有一個奇怪的湖,名叫彈子湖。據說當年的漢光武帝劉秀就是新野的女婿,據《嘉靖鄧州志》(嘉靖年間新野屬鄧州轄區)中載:“彈子湖在板橋鋪西,世傳光武帝當年遊息於此,聞池蛙喧鬧,以彈擊之。至今池內有蛙不鳴。”因此在彈子湖裡,青蛙們也是不叫的。

而在湖北省當陽縣的玉泉寺內的丹池裡,青蛙也是不叫的,相傳這是當年宋真宗趙恆的明肅皇后劉氏曾到玉泉寺還願,一天清晨,皇后起床梳妝,聽得樓外的水塘裡,無數只青蛙呱呱地叫個不停,皇后聽了,一時心煩,隨口說了聲:“這些畜牲,一時不叫,讓我安心梳頭吧!”而水塘裡的青蛙們卻將“一時不叫”聽成了“一世不叫”,於是直到現在玉泉寺的青蛙也不叫。

可見,蛙不鳴的現象並不是大明湖所獨有的。而如何來解開這個蛙不鳴的現象,只怕還要等待科學家們來解開這個謎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