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八里村!

再见,八里村!

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遗迹多,文物多,就连人来人往的人流也流动着古朴的感觉。西安的村子、小巷也多,里面的故事也多。

如果要在西安来寻找真实的感觉,那些纵横交错的城中村,理所当然是最佳的选择。想真真实实地当一回西安人,就要去西安的城中村转一转。

而说起城中村,不得不提的便是坐落在西安城市中轴线上数一数二的大村子——八里村。因为零距离接壤小寨商圈,且周边高校林立,八里村及其周边片区在西安市知名度极高。

再见,八里村!

八里村,据说因明朝时距西安府八里而得名,为此,有人打开地图亲自测量过,从南门到西八里村口,正好四公里。

在唐代,这里属于长安城的保宁坊,八里屯寨则是明朝这个村子开始使用的名字,现在西八里北侧的门楼上还保留着这几个字。

再见,八里村!

之后,随着长安路的繁华,路两侧的村子在近代被分成东八里村和西八里村两部分,东八里村与西安邮电大学紧紧依靠在一起,而西八里村也和西北政法大学互相依存。

再后来,东八里村因为城中村改造已经拆迁殆尽,拆了一小半的西八里村也似乎被伤了元气,走完了它的鼎盛时代,仅仅作为诸多城中村的现实标本孤独地存在着。

再见,八里村!

特殊生活圈的青春岁月

这里曾有你的身影吗

西八里及其周边片区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市井文化。很多人谈到初来这里的感觉,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多,人多、车多、商贩多。

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而且人流量大,一入夜幕,就能看到摆起的地摊,路边的小吃摊,还能听到摊贩们的叫卖声,汽车也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

再见,八里村!

行走西八里及其周边片区,时常能看见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学生,衣着时尚的小青年,喝酒划拳的中年男人,蹬三轮的壮年车夫,挎包闲逛的大姑娘,聊天逗趣的小媳妇,路边摆摊的中年妇女……如此生活画面,只有亲身体验方能对此有更深的感触。

再见,八里村!

留不住时间的脚步,但一路走来却不可避免的留下了众多生活的回忆。

这里接纳了大量的学生,挤入了太多的城市创业者,这便注定了它必将成为一个有故事的生活圈。记住西八里及其周边片区的人,更多的是无法忘怀自己曾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

再见,八里村!

# 这里是他们的“第二宿舍” #

都知道八里村周边高校林立,交大西区、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依次分左右排列着。

所以在八里村熙熙攘攘的街道中并不难寻找到学生的身影,他们或是三五成群商量着今天该去哪家美食摊上搓上一顿,或是成双成对在街上转悠,寻思着是否能淘到物美价廉的小玩意,或是跨着大步直冲网吧的网瘾少年......

久而久之,这地方也就成了附近学生们的“第二宿舍”。

再见,八里村!

# 这里是他们的“人生中转站” #

当然除了学生,对于那些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上班族来说,这里也是一片不错的栖息地。

很多人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与西八里及其周边片区结缘了,这里有他们挑灯夜读的身影,是他们学有所成的见证,也可能留下了他们初恋的回忆......

所以,这片土地早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这里不仅是他们人生的中转站,也是他们独立走向社会的新起点。

再见,八里村!

# 这里是他们的“蜗居站” #

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来说,与其经济支配能力匹配才是最大的关键。所以他们很庆幸城市中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供他们“蜗居”。

租住在村子的小屋里,虽窄小、杂乱、拥挤,日子倒也过得踏实,有劲头。这里不用听广播,不用看电视,天天都有稀罕事、搞笑事。

他们在西八里及其周边片区洒下了奋斗的汗水,等待着收获美好的希望,在此留下的注定是他们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再见,八里村!

# 这里是他们的“赚钱筒” #

坐在办公室噼里啪啦敲键盘时,我也曾羡慕过这里的“包租婆”们,想和他们一样,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说着些家长里短、打打麻将、推推牌,收收房租、水电费......

日子就这么过着,应该很安逸。

再见,八里村!

总之,这里有很多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