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藝實習生是怎樣的人?

來到的漢藝每一位教師都有著不同的信仰,無論是出於想要改變國內藝術設計教育現狀的志向,或是知識單純的想要傳播自己在國外學到的設計理念,都認同著同一句話——“知識價值在於分享”。

在這樣的共同信念支撐之下,這裡凝聚出來自於世界TOP10各大世界頂尖藝術院校穩定導師團隊,始終堅持優質的“教學品質”和“服務體驗”,每天堅持著專業知識的公益分享。

可喜的是每年自11月份起就會下起各大國外頂尖院校的offer雨,今年更是已獲38枚RCA offer。在國內業界贏得學生和家長以及業內人士的過硬口碑,也吸引著眾多海外優秀人才來到這裡實習實現自己的理想。

那麼,來到這裡實習的導師們又究竟是一群怎樣的志士青年?本期他們將為同學們分享來到這裡作為實習導師的初衷以及留學中的感悟,望同學們從中汲取到一些留學認知誤區,在作品集創作以及未來的留學之路上給自己敲響警鐘:

01 做一名導師的初衷

Xiao G:

▌CSM現狀—會做一本漂亮的作品集,不會做設計

在我CSM中5年的學習期間,來CSM的中國學生存在很不均衡的情況,有特別好的學生。但也有“不會做設計”的學生,而這些在CSM學習期間基本都會被“逼走”,曾有一屆CSM珠寶設計專業有30個,後來只剩下了11人。

但在這段時間的實習,讓我反思出現這種狀況,一是因國內高校大多很少會教學生做一個完整的設計項目,二是因某些培訓機構只是在教你“如何做一本漂亮的作品集”,不是在“教你做設計”。這些就導致有些國內學生在進國外名校之後,不瞭解設計到底是什麼,應通過哪些步驟進行設計。

比如在CSM考試的時候跟我同期有一個某國內知名高校申上的同學,在有了一個設計創意之後,做了一些初步調查,竟然直接就出來了成品,中間的渲染圖和模型過程都沒有。到最後導師就問了一個問題:“所以你的設計到底是什麼”?

其實說到底,設計雖然是一個需要有“腦子”的東西,但是都會有一個基本的設計流程。只要你能跟著的流程做下去,再結合一些新的創意,便能做出一個完整的設計。

▌探秘—國內究竟是如何培訓作品集創作?

最開始讓我產生這樣的念頭,是在CSM與導師聊天的時候。導師和我談到:在近些年的面試中,他感受到中國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答案,普遍好像被“套路化”

後來從我的很多回國學姐學長們那裡瞭解到一些作品集機構竟會給學生“代做”文書,不是翻譯學生寫好的中文,而是完全“代寫”。很多中國學生在面試時就完全依照寫好的Statemate回答。

但實際上,文書是你對自身作品以及未來的一個真實闡述。國外名校在作品集之外十分看重文書,尤其對於CSM來說,導師非常喜歡摳一些“細節問題”。因為如若你的文書都是讓別人“代做”,對自身都沒有一個規劃的話,那又為何選擇來國外讀書?

“拿來的”畢竟不是自己的,被導師稍微逼問就會漏出破綻,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今年暑假,我決定來這裡實習看一看,到底國內是如何教作品集創作的

02 實習中的行業體驗

Xiao G:

▌第一天,給我驚喜的創作流程圖

來到這裡第一天的時候,珠寶學部高老師拿過來很多已成功學員電子作品集,都是非常不錯的作品。當時還看到了在各個藝術設計專業上總結出的創作流程,這些對於學生的設計創作來說簡直太實用了

部分專業流程截圖▽

漢藝實習生是怎樣的人?

Xuan·H:

▌知識傳遞,啟發創意思維

由於我本科在雪城學習機械工程,在研究生轉申工業設計時,便需要通過培訓讓我能夠短時間高強度補充我的基本功。而曾經的這樣一段經歷,在我申到了Parsons後,發現那些小機構的作品集機構,非常偏重於在技術上教你去完成作品集的申請,而在思維上的培訓不太注重。

在這裡這些天的實習,我將在美國雪城以及Parsons學到的設計思維,毫無保留的傳遞給學生,並幫助同學們梳理設計邏輯

比如,通過和學生聊天,我能很快的判斷出這樣的idea是否合理可行,邏輯上是否合理,用戶是否有這種需求。

▌強調調研的重要性

我也會常和學生強調調研,因為調研對於設計而言是非常注重的過程。雖然僅在作品集中有2頁左右,但它對於整個項目設計的重要性卻能佔到40%以上。

在Parsons關於調研專門設立了一門課,很枯燥,但學完之後對設計非常實用。而在實習教學中,和學生討論他的調研時,我不會直接說結果好不好,而是會告訴他調研的方式對不對。比如有些產品是以“用戶體驗”為本,但學生卻去調研市場中的競品。但市場的痛點不是調研的中心,而是應該以“人”為中心,去採訪、跟蹤調查真實的用戶。

現階段的很多學生設計時很喜歡用“偷懶”的方式採取競品調研。沒事的時候去市場中拿著現成的產品體驗一下,就成了,就是在網上看一看也能編出來,而採訪和跟蹤之類的調研要想編出來可就難了。因此,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我常會告訴學生要根據自己設計的產品特點合理的運用多種調研方式,才能讓自己的設計有堅實的設計依據。

另外,在教學時我也會涉及建模部分,和曹老師討論如何將設計做出模型。在教研上,也會撰寫一些專業性技術文章,進行知識傳播。

03 我眼中的HART

Xiao G:

▌與國外院校同步的學習模式

這裡,讓我感受到對學生今後的國外學習很有用的一些方面:

這裡一對一的授課模式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能夠在學生在出國前提感受到國外的授課方式,國外名校很多時候都是直接面對面的授課。

● 授課頻率和國外授課頻率同步

在CSM基本上是一週一次,或者是兩週一次,每節40分鐘。而上課時間比這要長多了,我常看到有的學生會和老師討論1個多小時甚至2小時的都有。

以我CSM的珠寶研究生課程為例,一週中只有週三、週四、週五有課。週三的課程有時候一天可能就只有半小時,而剩下兩天,若是有滿課的話,也是加了一些藝術家的Lecture,或是給你介紹論文的課程(上午11點多到下午5點,也是最滿的一天課)。

在這麼長的學習時間內,基本上都是空的時間。雖然看似是空的,實際上卻需要你課下做很多東西。但有些同學剛到國外就會覺得“真閒”,很難熬的住寂寞就出去玩。但玩完了的後果就真的是玩完了。

● 與CSM類似的授課模式

我經常在看到學生來上課的時候,帶著上週的作業和老師進行討論。上完課後還會有新的作品和要求讓學生回去創作,等下週帶著作業和老師再進行上課。當時就在想這不就是和我在CSM上課的時候很像麼。

這種看似“放養”又有規律的模式,我覺得能讓同學們不會再出現到了國外上課,被“清閒”的課程排期所迷惑,從而“玩完”自己

04 實習的角色定位

Xuan·H:

▌直言相告,做設計不得含糊

在Parsons導師們都會“1對1”的給我們直接反饋學習以及項目設計情況。這裡我也同樣沿用了這樣直接有效的方式給予學生反饋。做設計不能含糊,爛設計不能放進作品集中。因此在給學生上課時,我也會非常直接。

有時候一個產品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產生了另一個問題,而另一個問題更致命的話,那就是個bad design。為避免陷入設計的“泛用性”誤區,我在與學生討論方案時也會常問“為何這樣做”的問題。尤其是在探討項目的可行性,切入點對不對這些方面,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我會很明確的說出來。

▌教學相長,與學生共同進步

對於我來說,其實不太擅長將一些知識單方面的教給學生。我很擅長和學生進行討論,然後共同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

我在這裡這一段實習的期間,最喜歡的就是和學生一起討論方案,也是我非常享受的一個過程。

教學本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事情,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也能從學生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