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艺实习生是怎样的人?

来到的汉艺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信仰,无论是出于想要改变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志向,或是知识单纯的想要传播自己在国外学到的设计理念,都认同着同一句话——“知识价值在于分享”。

在这样的共同信念支撑之下,这里凝聚出来自于世界TOP10各大世界顶尖艺术院校稳定导师团队,始终坚持优质的“教学品质”和“服务体验”,每天坚持着专业知识的公益分享。

可喜的是每年自11月份起就会下起各大国外顶尖院校的offer雨,今年更是已获38枚RCA offer。在国内业界赢得学生和家长以及业内人士的过硬口碑,也吸引着众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到这里实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么,来到这里实习的导师们又究竟是一群怎样的志士青年?本期他们将为同学们分享来到这里作为实习导师的初衷以及留学中的感悟,望同学们从中汲取到一些留学认知误区,在作品集创作以及未来的留学之路上给自己敲响警钟:

01 做一名导师的初衷

Xiao G:

▌CSM现状—会做一本漂亮的作品集,不会做设计

在我CSM中5年的学习期间,来CSM的中国学生存在很不均衡的情况,有特别好的学生。但也有“不会做设计”的学生,而这些在CSM学习期间基本都会被“逼走”,曾有一届CSM珠宝设计专业有30个,后来只剩下了11人。

但在这段时间的实习,让我反思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因国内高校大多很少会教学生做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二是因某些培训机构只是在教你“如何做一本漂亮的作品集”,不是在“教你做设计”。这些就导致有些国内学生在进国外名校之后,不了解设计到底是什么,应通过哪些步骤进行设计。

比如在CSM考试的时候跟我同期有一个某国内知名高校申上的同学,在有了一个设计创意之后,做了一些初步调查,竟然直接就出来了成品,中间的渲染图和模型过程都没有。到最后导师就问了一个问题:“所以你的设计到底是什么”?

其实说到底,设计虽然是一个需要有“脑子”的东西,但是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设计流程。只要你能跟着的流程做下去,再结合一些新的创意,便能做出一个完整的设计。

▌探秘—国内究竟是如何培训作品集创作?

最开始让我产生这样的念头,是在CSM与导师聊天的时候。导师和我谈到:在近些年的面试中,他感受到中国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答案,普遍好像被“套路化”

后来从我的很多回国学姐学长们那里了解到一些作品集机构竟会给学生“代做”文书,不是翻译学生写好的中文,而是完全“代写”。很多中国学生在面试时就完全依照写好的Statemate回答。

但实际上,文书是你对自身作品以及未来的一个真实阐述。国外名校在作品集之外十分看重文书,尤其对于CSM来说,导师非常喜欢抠一些“细节问题”。因为如若你的文书都是让别人“代做”,对自身都没有一个规划的话,那又为何选择来国外读书?

“拿来的”毕竟不是自己的,被导师稍微逼问就会漏出破绽,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今年暑假,我决定来这里实习看一看,到底国内是如何教作品集创作的

02 实习中的行业体验

Xiao G:

▌第一天,给我惊喜的创作流程图

来到这里第一天的时候,珠宝学部高老师拿过来很多已成功学员电子作品集,都是非常不错的作品。当时还看到了在各个艺术设计专业上总结出的创作流程,这些对于学生的设计创作来说简直太实用了

部分专业流程截图▽

汉艺实习生是怎样的人?

Xuan·H:

▌知识传递,启发创意思维

由于我本科在雪城学习机械工程,在研究生转申工业设计时,便需要通过培训让我能够短时间高强度补充我的基本功。而曾经的这样一段经历,在我申到了Parsons后,发现那些小机构的作品集机构,非常偏重于在技术上教你去完成作品集的申请,而在思维上的培训不太注重。

在这里这些天的实习,我将在美国雪城以及Parsons学到的设计思维,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同学们梳理设计逻辑

比如,通过和学生聊天,我能很快的判断出这样的idea是否合理可行,逻辑上是否合理,用户是否有这种需求。

▌强调调研的重要性

我也会常和学生强调调研,因为调研对于设计而言是非常注重的过程。虽然仅在作品集中有2页左右,但它对于整个项目设计的重要性却能占到40%以上。

在Parsons关于调研专门设立了一门课,很枯燥,但学完之后对设计非常实用。而在实习教学中,和学生讨论他的调研时,我不会直接说结果好不好,而是会告诉他调研的方式对不对。比如有些产品是以“用户体验”为本,但学生却去调研市场中的竞品。但市场的痛点不是调研的中心,而是应该以“人”为中心,去采访、跟踪调查真实的用户。

现阶段的很多学生设计时很喜欢用“偷懒”的方式采取竞品调研。没事的时候去市场中拿着现成的产品体验一下,就成了,就是在网上看一看也能编出来,而采访和跟踪之类的调研要想编出来可就难了。因此,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常会告诉学生要根据自己设计的产品特点合理的运用多种调研方式,才能让自己的设计有坚实的设计依据。

另外,在教学时我也会涉及建模部分,和曹老师讨论如何将设计做出模型。在教研上,也会撰写一些专业性技术文章,进行知识传播。

03 我眼中的HART

Xiao G:

▌与国外院校同步的学习模式

这里,让我感受到对学生今后的国外学习很有用的一些方面:

这里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够在学生在出国前提感受到国外的授课方式,国外名校很多时候都是直接面对面的授课。

● 授课频率和国外授课频率同步

在CSM基本上是一周一次,或者是两周一次,每节40分钟。而上课时间比这要长多了,我常看到有的学生会和老师讨论1个多小时甚至2小时的都有。

以我CSM的珠宝研究生课程为例,一周中只有周三、周四、周五有课。周三的课程有时候一天可能就只有半小时,而剩下两天,若是有满课的话,也是加了一些艺术家的Lecture,或是给你介绍论文的课程(上午11点多到下午5点,也是最满的一天课)。

在这么长的学习时间内,基本上都是空的时间。虽然看似是空的,实际上却需要你课下做很多东西。但有些同学刚到国外就会觉得“真闲”,很难熬的住寂寞就出去玩。但玩完了的后果就真的是玩完了。

● 与CSM类似的授课模式

我经常在看到学生来上课的时候,带着上周的作业和老师进行讨论。上完课后还会有新的作品和要求让学生回去创作,等下周带着作业和老师再进行上课。当时就在想这不就是和我在CSM上课的时候很像么。

这种看似“放养”又有规律的模式,我觉得能让同学们不会再出现到了国外上课,被“清闲”的课程排期所迷惑,从而“玩完”自己

04 实习的角色定位

Xuan·H:

▌直言相告,做设计不得含糊

在Parsons导师们都会“1对1”的给我们直接反馈学习以及项目设计情况。这里我也同样沿用了这样直接有效的方式给予学生反馈。做设计不能含糊,烂设计不能放进作品集中。因此在给学生上课时,我也会非常直接。

有时候一个产品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而另一个问题更致命的话,那就是个bad design。为避免陷入设计的“泛用性”误区,我在与学生讨论方案时也会常问“为何这样做”的问题。尤其是在探讨项目的可行性,切入点对不对这些方面,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我会很明确的说出来。

▌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对于我来说,其实不太擅长将一些知识单方面的教给学生。我很擅长和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共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我在这里这一段实习的期间,最喜欢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方案,也是我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

教学本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事情,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