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雕草編成了「香餑餑」 文博會民俗特色受追捧

大眾網威海9月14日訊(記者 丁藝 實習生 張潔 攝影 劉彬) 9月14日上午,2018中韓(威海)文化創意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式啟幕,記者來到威海國際展覽中心A館,發現許多威海特色藝術參展,藝術氛圍十分濃厚又很具有威海的代表性,其中貝雕,草編,核雕三種展覽受遊客追捧成為了此次展會的寵兒。

此次展覽的A館為國內文化企業展區,展出面積10000平方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個項目單位和全省22所大專院校參展,展區分為非遺傳承、文化消費新風尚、青春視界三大板塊,展出內容包括文化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精品、大學生創意作品、文化裝備製作、影視及數字創意產品等。9時許,記者來到了A館的非遺傳承展區,發現貝雕、草編等工藝靠著現場交流互動多,體驗感強等優勢,儼然已成為了A館內的“香餑餑”。

贝雕草编成了“香饽饽” 文博会民俗特色受追捧

憨態可掬的貝雕作品

貝雕民俗成現代化工藝

“海娃貝藝坊”的現任坊主王國傑攜帶了許多貝雕作品參展,王國傑已經做了17年的貝藝了,貝雕不僅僅是工作和愛好,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王國傑說:“海娃貝藝館是我的父親在1950年做起來的,距今已經有68年的歷史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著做貝雕,每天必須摸一摸貝雕才能靜下心幹活。”

“今天還是第一次見貝雕呢,以前從沒見過這麼稀罕精緻的小玩意。”帶著孫子前來參展的市民於春澤看孫子對貝雕產生了興趣,馬上便給小孫子買了一個帶回家。據王國傑介紹,貝雕於1950年左右興起,經歷了60-70年代的盛行,80年代的沒落曲曲折折的發展至今,貝雕不僅僅是以前的牆畫,現在已經發展的十分現代化,王國傑現場給記者展示了一個貝雕音樂盒,還可以調節燈光。此次參展的貝雕大部分都是取材於中國上古神話,夸父、大禹、嫦娥等栩栩如生。

贝雕草编成了“香饽饽” 文博会民俗特色受追捧

於洪軍核雕作品

核雕技藝高 果核也能大變身

核雕是指在橄欖核、桃核、杏核等果核上進行微雕、鏤刻技術,要求雕刻手法細緻入微。此次參展的核雕師傅於洪軍告訴記者,在威海從事核雕技藝的匠人非常少,他們申請創建的核雕協會目前也僅僅只有70人左右。“核雕對技藝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而且還需要雕刻師認真仔細一絲不苟才可以,多一筆少一筆都成不了精品。靜下心沉住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於洪軍三年前開始接觸核雕藝術,如今也雕刻出了不少好的作品。記者發現展臺上有不少栩栩如生的精緻核雕,原本平淡無奇的果核經過雕刻師的神奇之手,一下子便身價陡增。於洪軍告訴記者這些核雕有的需要半個月才能做出來。做核雕最好是心裡有譜一氣呵成,否則修修改改很難成型。“我們之所以想要組建核雕協會,一方面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另一方面也是擔心核雕失傳。”於洪軍說道。

贝雕草编成了“香饽饽” 文博会民俗特色受追捧

草編小狗

草編技藝盼傳承

參展會上的一個展位桌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草編,十分逼真。記者瞭解到展位主叫孫彩榮,從事草編藝術已經八年了。幾分鐘眨眨眼的時間,一個個模樣逗趣憨態可愛的草編便從孫彩榮的手裡誕生了。

孫彩榮的草編手藝是從小跟大伯學的,大伯在1930年左右就開始從事草編藝術了。談起對草編的喜愛,孫彩榮對草編的傳承顯露出了隱隱的擔憂,正是因為喜愛才不忍草編技藝消失。“現在你們看的草編作品都是融合時代創意的產物,現在從事這行的人已經很少了,我希望草編這麼好的手藝可以一直傳承下去,我現在正在教我的女兒學習草編,盼望她能夠繼續將草編傳承下去。”孫彩榮說。

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