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的「惡趣味」

姜文特別喜歡錶現亂世中的混沌社會,老百姓深陷其中卻超然世外,沒心沒肺地傻樂。

《邪不壓正》的“惡趣味”

自《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姜文都是中國最受期待的導演之一。他的前幾部電影,我都看了好幾遍,有的是出於熱愛,有的是為給他挑刺。而不管他經歷多少吐槽和失敗,人們會罵他的失控,但沒有人否認他的“講究”,不管是在技術層面,還是關於電影的理念。在他的新電影,目前正處在高熱階段的《邪不壓正》中,姜文直接把“講究”兩個字搬上了臺詞。

電影是關於一個復仇的故事,少年俠客在隱忍15年之後,面對仇敵,說的頭一句話是“日本人可真講究,說好一對一,果然沒帶人來”。咋一聽,“講究”還可以這樣用,有一點姜式趣味。說到姜文的有才,就在於他的放得開,姜文是中國少有的敢於把個人才華、個人性情趣味的表達作為電影語言的人。而這個,正是大藝術家的本色——不滿足於講好一個故事,而追求一種獨特的、自成體系的表達方式。

《邪不壓正》的“惡趣味”

於是,姜文的趣味,在他的電影中俯拾皆是,比如性感撩人的女性、快節奏的臺詞頻率、浪漫的黃色調、對槍的鐘愛、笑點密集 ……觀眾接受了,在他的電影世界中開懷一醉。

姜文的電影中也從來不乏政治性的黑色幽默,比如姜文和廖凡吐槽蔣介石的段子:

-“一個寫日記的人靠得住嗎?”

-“靠不住!”

-“誰寫日記會把心裡話寫下來?”

-“寫進日記的那還叫心裡話麼?”

-“下賤”(兩人異口同聲)。

兩個老戲骨飆戲,本來就是這部戲的主要看點,吐槽當朝領導人,更是讓人爽不自禁。回到電影中的那個時代,“七七事變”之前,各種政治勢力在北平盤根錯節,電影中的廖凡甚至是那個抱有“反清復明”遺志的朱元璋後人,何況還有美國人、法國人甚至都有自己帶槍自衛隊。“講究的”江湖舊秩序已經崩盤,新的秩序還未到來;甚至汪精衛和蔣介石,誰代表著國民黨正統,都正膠著不下。

縱觀姜文的導演史,他特別喜歡這種亂世之下,老百姓深陷其中、又超然世外的狀態。《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文革中的紅小兵的故事,《鬼子來了》是日本侵華下,不問時局的村民們陰差陽錯地捲入中日矛盾的故事;《太陽照常升起》又是76年、58年的事兒;然後就是“北洋三部曲”。亂世裡的混沌社會,老百姓沒心沒肺地傻樂,說白了,就是姜文的“惡趣味”。

《邪不壓正》的“惡趣味”

關於報仇,電影史和文學史有太多經典了,所以報仇也是最有挑戰性的題材。《射鵰英雄傳》的那種10年磨練終成大器型,《老男孩》式的懸疑燒腦模式;《殺死比爾》這樣的熱血、荷爾蒙齊飆的動作驅動型,還有《基督山伯爵》、《哈姆雷特》這樣的重在表達個人內心交困的復仇大片;甚至《西部往事》還有將復仇的環境塑造成莊嚴的角色的空間實驗……而姜文的復仇者,卻是需要女神和父親指引的青春懵懂少年。儘管身懷絕技,可以在北京屋頂上跑酷、騎自行車、可以躲子彈、可以像007一樣備受女人寵愛,但是他卻意念不堅定、時時迷茫。這個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夏雨,簡直有異曲同工,難怪有人說:“姜文只拍一個類型的電影,那就是他自己的回憶和感情”。除了性格上的相似,北京屋頂的集中表現,也是一下子勾起了人們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回憶。只是,這一次,除了表達一種浪漫的感受,姜文給電影帶來了更為深刻的空間內涵,“白天一個世界,晚上一個世界,屋頂一個世界,屋下一個世界”。這就是那個複雜的江湖的概括吧!

於是,屋頂之上,承載了姜文最正義、曖昧、乾淨的戲。屋頂之上的男男女女,不願與屋下的陰謀詭計同流合汙。俠客飛簷走壁,樂得逍遙,觀眾看得很爽,再加上他身負燕子李三式的國恨家仇,讓俠客的行為更得人心。順便說一句,國恨家仇有一個時時迷茫的懵懂少俠來報,是另一種“惡趣味”——但是我喜歡!至於角色稍顯扁平化,比如角色的成長只是靠嘴說出來,並沒有依靠行動來讓觀眾體會到;還有劇情懸疑不足等硬傷,也都在姜式“惡趣味”的遮掩下,讓觀眾在一笑了之中度過了。

無可否認,這是一部最好懂的姜文電影。但我只會看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