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走向2.0時代:拍地蓋樓難以爲繼 租賃被看好

房地產走向2.0時代:拍地蓋樓難以為繼 租賃被看好

今年3到4月,全國各地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40餘個城市出臺了各種房地產調控政策,涉及信貸、購房資質、土地供應、市場監管等多個方面。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調控之勢雷霆萬鈞,房地產企業將如何應對?會否影響其發展模式?紛紛宣稱戰略轉型的房企,新方向都有哪些?

熱點城市佔半壁江山

在本輪“調控潮”中,土地供應側的差異化供地策略被認為是放出了“大招”。4月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土地供應節奏與去庫存狀況掛鉤。供給側與需求端“雙管齊下”,可以看出政策制定層面對遏制房價上漲的決心。

4月17日,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組發佈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第一季度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土地供應面積3.69萬公頃,供應量環比減少50.45%,同比下降4.22%。不過,從各類城市情況來看,住宅用地供應量一二線城市同比增加明顯,一線城市增幅超過50%,三線城市微幅下降。

從20個熱點城市土地供應來看,住宅用地供應同比也出現大幅上漲,漲幅超過30%。總體而言,住宅用地供應數量與結構變化符合分類調控的指導思想。環比方面,各類用地供應均出現環比下降,符合土地供應的時序特徵。

這會否影響房地產企業調整拿地策略?

新城控股副總裁歐陽捷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龍頭房企還在快速擴張。“現在房企的拿地策略,還是偏向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偏向於一二線城市,畢竟一二線城市是市場的主力。”歐陽捷表示,按照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東部11個省份總銷售額達到72331億元,其中25個銷售額超過400億元的城市合計銷售額就達到38145億元,佔比高達53%,也就是說,只要佈局這25個城市就可獲得東部地區的半壁江山。

“全國有42個商品住宅銷售額超過400億元的城市,東部地區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中西部地區以省會城市為主,都是人口黑洞。”歐陽捷表示,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需求,佔據全國市場份額的56.1%。“這42個城市就佔據了市場份額的一半多,其他城市還要去嗎?”他直言。

“快進快出”時代不再

2016年房價漲幅再創新高,受益於此,許多房企的業績同比好轉。2016年1至9月,房價逐步“邁向頂峰”,10月之後,在一二線城市出臺“限購限貸”政策、三四線城市加入調控行列的情況下,價格還是在高位運行。有數據顯示,2016年1至11月份,全國商品房成交均價7546元/平方米,同比增長10.6%。

“我的判斷是房地產越來越接近高峰位置,我不認為後面還有太多機會去執行財政的寬鬆政策。”4月23日,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公開表示。在他看來,中國房地產正在從1.0時代過渡到2.0時代。

田明認為,在房地產的1.0時代,開發商可以用很少的錢買一塊地,通過抵押貸款和預售獲取現金流,部分資金開發項目,部分資金再去做其他項目。“萬科就是通過幾百個這樣的模式造就了成功,拍地蓋樓,快進快出。”他表示,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目前沿海發達地區拍地成本非常高,地產商必須要走向2.0時代,向金融化和專業分工轉型。

“土地仍然是開發企業重要的生產資料,但是純粹依靠土地生長的模式到底了。”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對開發商來說,土地和資產的重要性將會日漸均衡,開發商也將慢慢轉型從開發轉為持有資產,再從持有資產轉為運營資產。在他看來,未來兩年房地產企業集中度將進一步增加,開發商數量減少,但不會告別土地開發模式。

“土地是財富之母。開發商需要土地,但大家瘋狂搶地、政府拼命經營土地的時代過去了。”田明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一旦物業稅、房產稅開徵後,持有大量物業和土地的成本非常高。他舉例稱,美國許多森林是由私人捐給政府,這背後除了高尚的情操外,還有繳不起稅的因素。

毛大慶亦表示,對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問題的處置是重大改革,未來持有房屋的成本可能增高,“有房子但可能繳不起稅,到時候捐都來不及。”

多元化轉型成高頻詞

在建業地產董事長鬍葆森看來,過去20多年裡,房地產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中國城鎮化剛發展到中期,以河南為例,其城鎮化水平遠落後於沿海地區,其今後的城鎮化進程還需要15至20年時間。在未來10至15年內中國房地產行業還大有可為。

談及未來房地產行業發展趨勢,胡葆森認為,一方面是市場份額不斷集中,去年年底中國百強房企所佔的全國市場份額已經增長至40%,預計5年內這個數字將達到60%以上;另一方面是傳統開發商逐漸向綜合、新型生活方式服務商轉型,5年後平臺型和生態型房企將越來越多。

萬達集團較早在業內提出轉型。萬達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萬達集團服務業收入佔比55%,歷史上首次超過地產。

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專訪時,王健林提到了萬達海外收購佈局與萬達轉型之間的關係。王健林表示,萬達自2012年開始提出轉型,但實際實施轉型主要在這一兩年之間。這是萬達的第四次轉型。

過去萬達經歷了從地區企業成為全國企業,再從地產企業成為綜合企業的轉變,現在其主要目標已經成為從中國企業轉向跨國企業。“這個目標更大。我們提出要逐漸去地產化,還有其他很多要素。”王健林說。

近年來,開發商多元化轉型已經成為高頻詞,文化地產、特色小鎮、養老旅遊等似乎都成為了房地產開發的下一個方向。

談及當前深受業內追捧的“特色小鎮”業務,胡葆森坦言,目前業界關於特色小鎮的話題“有點過熱”。地產商做小鎮大概有兩種心態,其一還是為了拿地,用做小鎮的概念圈地;其二是希望作為規模式戰略轉型的一部分。“對上市公司來講,做十個八個小鎮沒有意義。從轉型上思考這個問題才有意義,比如小鎮的經營模式、投資模式能否創新。”他說。

租賃、共享經濟被看好

本輪調控的一個亮點是,房地產中介被戴上了“緊箍咒”。3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召集鏈家等北京市十大中介機構負責人,進行集體約談,主旨在於規範中介機構的行為,落實正在實施的樓市調控新政。3月29日,住建部要求各地持續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重點整治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壟斷房源、操縱市場價格等三類違法違規行為。

同一時期,地產中介龍頭鏈家集團,也迎來了新股東。

4月19日,萬科稱將以30億元認購鏈家股份,理由是看好鏈家的發展空間。早在3個月前的1月9日,融創中國即發佈公告稱,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融創房地產增資26億元,獲得鏈家6.25%的股權。

“中國房地產經過30年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不能再這麼瘋狂地挖掘房地產帶來的價值。世界上沒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是建立在房地產增值之上。”鏈家董事長左暉直言。在他看來,未來中國會開啟“去房地產化”潮流,行業的發展應該更多依賴於盤活存量。

這或許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融創、萬科入股鏈家背後的邏輯。

在左暉看來,房地產租賃市場仍然大有可為。他列舉數據稱,目前中國租房市場體量仍然很小,城市一年的租金規模約1萬億元,相比於近17萬元不動產交易規模,差距非常大。而美國租金規模相當於人民幣近3.5萬億元,因此左暉預計,未來10年,中國整個租金規模可能會從1萬億元升至3萬億元。與此同時,中國機構化的租賃佔比非常低,僅不到2%,日本則達到80%,美國也有30%。

“如今房地產的存量資產有200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而全國的流通率大概2%都不到,怎麼把200億平方米的存量住宅通過各種手段推進流通,將對房地產供給側改革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左暉直言,大力發展租賃市場,“購租並舉”可以在建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長效機制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讓租房成為居民新的居住方式。

毛大慶則認為,當前全球處於技術革新的新風口,將帶來經濟結構的變革,房地產企業也必然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在他看來,互聯網顛覆了社會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的整合,未來共享經濟將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使用者未必對產權有強大的訴求,但是對使用權有很大的訴求,會產生很多將使用權進行分享的業務。”共享辦公、共享劇場等模式因契合用戶需求而充滿發展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