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工業企業成功「跨界」

從堆積如山的工業廢料,變為獨具特色的齒輪工藝品;從生產機床配套齒輪的老國企,到涉足旅遊裝備、戶外用品、文創產品等多個領域的創意工場……在東北老工業城市瀋陽,擁有60多年曆史的瀋陽精力傳動設備有限公司(下稱“精力傳動”)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危機:60元成本的齒輪當1元的廢鐵賣

精力傳動是瀋陽機床集團的下屬子公司,前身為瀋陽第一機床廠、中捷友誼廠和瀋陽第三機床廠的齒輪製造分廠。公司於1953年成立,2008年更名為瀋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齒輪分公司,2015年成立瀋陽精力傳動設備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產機床、農機、汽車等產品中所用的齒輪。

“作為主要面向瀋陽機床集團生產配套齒輪的子公司,我們以前從未因銷路而發愁。”精力傳動總經理劉振民說。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進入轉型階段,工業產品不斷換代升級。2012年,瀋陽機床推出了i5智能數控系統,機床數控化率大幅提升,原本機床中的主要零件齒輪越用越少。

“2013年公司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精力傳動黨工委書記鄭小為告訴記者,“隨著數控機床的推出,普通機床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以前一臺機床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齒輪。而最新的智能數控機床裡齒輪少得可憐,有的機床傳動箱裡一個齒輪都沒有了。”

“齒輪退出機床市場需要一定時間,2013年下半年,約有50噸各種型號的齒輪堆在倉庫,小到一元硬幣那麼大,大到一噸重。當時公司賬面上雖然還沒有虧損,但大家都知道,損失是早晚的事。”鄭小為說,用不上了就只能當廢品賣,當時一公斤廢鐵賣一元錢,而一個經過磨齒工序的一公斤齒輪成本最少為60元。

嘗試:工業廢品“華麗變身”齒輪工藝品

怎麼去開發、利用這些廢舊的齒輪,成了擺在公司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難題。齒輪分公司幹了幾十年的老工人難以接受曾經引以為傲的齒輪成了廢品。“當時大家情緒都很低落,感覺就像丟了魂一樣。”鄭小為說。為了解決剩餘材料問題,公司圍繞經營問題反覆討論,最終決定嘗試研發工藝品。“當時也有很多人質疑,覺得我們是不務正業。但實在沒有辦法了,不轉型是肯定沒有出路的。”

然而,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很難一帆風順。廢舊齒輪質地堅硬、大小不一,要製作齒輪工藝品,市場上並無先例可循。儘管項目團隊加班加點,但幾個月時間也做不出一兩件像樣的產品,灰心和失望的氣氛在公司內部瀰漫。一些旅遊商品方面的專家考察後認為這個項目不行,很難做出工藝品。

“初期項目團隊做了地圖、牛車、黃金馬車等很多產品。說實話,這些東西真不像,做出來的牛好像馬。”項目經理沈治說。

2013年11月,工段長韓忠山和工人程大珉一起做了一臺小摩托,這臺小摩托雖然粗糙,還是給不少人吃了一顆“定心丸”:用齒輪做工業工藝品,好像真的可行。2014年1月,韓忠山又設計並製作了一臺15公斤重的大摩托,命名為“前進中國”,成型產品終於做出來了。年底的時候,項目團隊在集團內部開了一個小型展會,將一年多來設計的30餘件工藝品擺在機床集團大院內,供同事們參觀。

“現在還記得,那天風很大,天特別冷,但大家都圍在展臺前看我們的作品,許多同事對我們的作品表示肯定,給了我們很大信心。”鄭小為說。

轉機:“600+”創意工場實現多元化經營

2015年,精力傳動整合內外部的設計力量,充分利用瀋陽機床集團內部資源,成立“600+”創意工場,專門設計和製造齒輪工藝品。

“‘600+’是600家的諧音,我們希望這個項目能養活全公司600名工人,撐起600戶家庭。”鄭小為說。

2015年3月,一個外地來瀋陽考察的旅遊團想購買一些具有瀋陽工業特色的旅遊商品,瀋陽鐵西區旅遊部門對接“600+”創意工場,使工場獲得了首批訂單——23臺“風3”型齒輪摩托車。從那時起,“600+”工藝品通過瀋陽機床集團的銷售渠道,擺上了機床4S店的展臺,公司的訂單也開始逐漸增多。

“過去剩的50噸齒輪已經全部用完,現在需要專門生產供我們做工藝品了。”鄭小為告訴記者,2017年精力傳動的齒輪工藝品銷售額已經突破了500萬元。此外,“600+”創意工場的產品已不侷限於設計製造齒輪工藝品,還開始涉足旅遊裝備、戶外用品、文創產品等多個領域。

在“600+”創意工場的角落裡有個養魚池,裡邊有幾條魚遊得歡快。“不主動搶食兒的魚都餓死了,剩下的都是積極搶食兒的。企業亦如此,如果不積極主動地開拓市場,滿足眼前的成績,早晚會被淘汰。”鄭小為對記者說。

從單一為機床生產配件,到實現多元化經營,精力傳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企業轉型找到了新出路。“以前我們只是單一地生產齒輪,現在是依靠創意、想法生活。開始時,很多人懷疑,認為不可能,但事實證明我們走對了。”劉振民說。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表示,許多國有企業在改革中都會面臨轉型的問題,最終都需要直面市場,精力傳動這種勇於探索的做法值得提倡,同時也反映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企業在結構調整中有許多道路可以選擇。

东北老工业企业成功“跨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