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雲入畫來——牧雲庵村鄉村振興「三部曲」

眼下,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從石島管理區老城區驅車往西,不到5分鐘就來到港灣街道牧雲庵村。村口立著一塊石壁,“牧雲庵書畫村”幾個大字老遠就能看到。村子三面群山環抱,南面大海,北面青山,抬眼望去,高天上流雲,大朵大朵的雲彩從山頂上飄過,“牧雲”二字異常形象。剛剛下過雨,穿村而過的小河歡快地流淌,潺潺水流給村裡增添了幾分靈動的氣息。

幾年前,這個漁村還是遠近聞名的“亂村”,人心不齊,致富無門。石島管理區和港灣街道立足村裡的自然人文資源,致力打造“書畫村”,從此,從村容村貌到村民的精神面貌,如同按下了“刷新鍵”,煥然一新。

漁家傲——漁村變身“書畫村”

不到400戶人家的牧雲庵村,村如其名,充滿藝術氣息。自清末以來,村裡剪紙、繪畫蔚然成風,藝術人才層出不窮,村裡先後有30多人考上各級美術院校,有2人的5幅畫作被國家美術館收藏。上世紀80年代,牧雲庵村被山東省有關部門命名為“畫村”,國內知名畫家紛紛慕名來這裡寫生創作,留下大量以牧雲庵漁家生活為素材的畫作。

雖然村裡出了不少畫家,但大多數村民還是以打漁為生,從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拿起畫筆。2016年開始,村裡把原先堆放漁具的800平方米庫房進行整體改造,劃分了培訓、作畫、裝裱和展示4個功能室,從外面聘來專業老師,免費培訓本村村民。

63歲的宋立軍在海上打拼了幾十年,還當了10多年的船長,如今幹不動了,賦閒在家。當聽說村裡辦起繪畫培訓班時,他馬上報名參加。他說:“閒在家裡以後,每天不是打牌下棋就是湊在一起說閒話,實在沒意思,不如學點東西。”慢慢地,畫室裡的人多了起來,小的40多歲,最大的70多歲,大多數是家庭婦女。在畫室參加過培訓的前後有40人左右,平均每10戶就有一人拿起了畫筆,自此,“畫村”更加名副其實。

交響曲——合力做強“畫產業”

由於學員都是“零基礎”,村裡請來的老師從最基礎的技巧教起。繪畫老師王平從東北退休後來石島定居,她擅長用畫刀當筆畫,這也最適合從未接觸過繪畫的初學者。記者在畫室的牆上看到了今年的繪畫課程配檔表,全年共有6位老師前來授課,課程有油畫技巧、畫面構圖、透視處理等,明顯比以前“專業”了很多。這些大媽們坐得住,能吃苦,進步也非常快。在今年我市舉辦的一次繪畫比賽中,牧雲庵村村民王麗珍的作品與專業畫家們同場競技,竟然拿到了二等獎,這無異於給一起學畫的大媽們打了一針“興奮劑”,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

學員們學有所成,就想著把自己的作品換成真金白銀,但苦於沒有銷售渠道。隨後,村裡成立了專門公司,按照畫作的水平,以每幅100元至150元的價格把學員們的作品收購過來,通過裝裱包裝後對外銷售。“銷售渠道主要是線上和線下兩條,線上就是把學員們的作品拍照上網,供線上買家選購,線下就是在畫室旁邊設立展廳,供遊客現場挑選,還不定期舉辦畫展,集中銷售學員們的作品。”畫室“班長”宋建玲介紹說,“我們也對畫室學員的創作題材進行了調整,就是要突出漁家特色,小漁船、海草房、漁家小院、出海勞動的場面是我們的特長所在,買家也最喜歡。”

隨著“畫村”名聲漸起,村裡通過舉辦畫展、筆會等方式,把許多書畫名家請過來,為畫村發展把脈出招。同時,把名家的作品集中起來,建起了高水平的書畫作品展室。喜歡漁民畫家質樸風格的可以去畫室選購,藝術鑑賞水平高、喜歡收藏的,可以到高水平展室鑑賞、購買,滿足了不同層次的買家需求。如今,畫室學員們的畫作已賣出上千幅,書畫名家的作品也出售了幾十幅,牧雲庵村正在向著“書畫創作基地”“書畫作品交易集散地”的目標邁進。

小夜曲——民宿點亮“夜經濟”

石頭房是牧雲庵村的特色民居,有的房子空置已久,有的年久失修。近幾年,隨著民宿經濟的興起,村裡有經濟頭腦的能人盯上了這些原本破落的小院。幾位村民合夥成立了旅遊公司,專門開發特色民宿。今年6月,首批7個小院15戶特色民宿打造上市,成為市場熱點。每個院子的院牆和房屋外牆、房頂等基本保持原貌,遠看與普通的農家小院並無二致。推門進來,別有洞天,有的種著絲瓜、小蔥,是“田園風”;有的設置了小亭流水,擺放著盆景,是“中國風”;還有的兩個院子打通,院子中間設有茶座、畫案,擺放著筆墨紙硯,撲面而來的是“藝術風”。每個院子的內室裝修風格各異,但無不設施齊全,住起來特別方便。每個小院裡都有廚房,想自己動手的遊客可以買菜自己烹飪,也可以僱農家大嫂來做一桌農家飯。

為了讓遊客住下來,點亮漁村的“夜經濟”,旅遊公司還開發了文房四寶、茶肆小吃一條街等體驗內容,根據遊客需求,還可以在海邊舉辦篝火晚會、進行特色燒烤等。

記者在村裡轉了一圈,發現好多院子正在裝修改造。據瞭解,到年底,牧雲庵村還將有30戶特色民宿開放迎客,漁家風情的特色民宿初具規模,達到能夠接待團體遊客的能力。

記者瞭解到,村裡除開展特色民宿外,還在著手建設畫家工作室、藝術院校寫生培訓基地等,做長“畫產業”鏈條,把“畫村”的牌子越擦越亮,富民強村的同時,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