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到底是什麼樣的?

是病入膏肓的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是停屍間冰冷的屍體?

還是靈魂脫離身體後的欣快飛翔?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杜馳 主任

我是一名腫瘤科大夫,曾不知多少次想為腫瘤患者解開他們心中關於死亡的心結,也不知多少次先要說服自己,7年前便開始這樣的思考。

長久以來,人們對死亡三緘其口,諱莫如深。

我們在活著的時候總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遙遠,很少去關注和思考關於死亡的事。

當重大疾病(如癌症)或危及生命的事件不期而遇時,我們毫無準備、無所適從,以致在有限的生存期內缺乏對生命的規劃。

如此一來,如何“善始善終”?也許真是“死不瞑目”!

作為從醫多年的腫瘤專科大夫,我見過很多癌症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已超越了死亡本身。

以今天的醫學水平,完全根治惡性腫瘤,仍然是個難題。所以,在人們眼中,惡性腫瘤無異於死亡通知書。

中國腫瘤發病率正急劇飆升,越來越多的癌症新發患者被診斷時無法面對,飽受心理煎熬,甚至有一部分人無法跨越而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而大量癌症倖存者也在今後的生命旅程中被打上癌症的烙印,日日活在死亡籠罩的陰影之中。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一些患者常常懷著極端恐懼的心理,戰戰兢兢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經受了痛苦的肉體疼痛和殘酷的心理折磨後離開這個世界。

根植於傳統觀念中的潛意識往往會不自覺左右我們的情緒,儘管早在2006年,WHO就將腫瘤定義為慢性病加以控制,仍有無數人把癌症等同於絕症和死亡,因而產生恐懼、焦慮、無助感和對生活的無意義感。

今天,我希望用我的視角直視耀眼的“驕陽”,同大家一起面對生命中最恐怖卻又無法改變的命運,打開關於死亡的情結,以更豐富、更有同情心的方式再次直麵人生。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人生本是一場單程旅行

怎樣才能幫助患者善終,踏上美麗的歸途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本來什麼也不是,死亡卻成了一切!

這,正是問題所在。

死亡始終跟隨著我們,悄無聲息地敲打著我們的心門,深深地潛藏在無意識深處……

死亡的焦慮通過隱藏和偽裝,轉化成各種症狀,是我們所體驗到的諸多困擾、壓力和內心衝突的源泉。

我們活著的時候經常接受“人生觀”教育,但卻沒有人教給我們“人死觀”;就生命價值觀而言,這將是殘缺不全的!

在國外,死亡教育被作為通識教育內容很早就開始在中小學生中推廣。

死亡教育幫助人們從另一方面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除對死亡的錯誤看法,樹立正確的死亡價值觀;好的死亡教育可以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法國針對少兒的死亡教育繪本

《湯姆的外公去世了》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醫學的責任不僅僅是救死,更是優生優死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就真的那麼一無是處嗎?

根據辨證唯物主義原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死亡當然也不例外。

如果沒有死亡,人口數量無限制增長,地球資源被耗盡,人類還能生存和發展嗎?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類延續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是偉大的。

作為與死亡賽跑的醫生,我意識到醫學的根本任務是提升人的生死品質,在基本實現優生的前提下,也必須實現人的優死。

醫學將有選擇地阻止死亡,避免早死、追求與實現安詳死亡,而不僅僅是維持單純生物學意義的生命。

作為醫生,在無數次與死亡的正面較量中,我感到腫瘤專科最艱難的任務之一,是讓患者對生存充滿希望,同時又能直面無法迴避的死亡。

在腫瘤學的不同領域,醫生每日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極端——懷揣美好願望,同時準備最不幸的結局;其實正是當今醫學技術面臨的尷尬境地。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在醫療技術無法達到的高度

醫學人文是唯一的出路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大量研究表明,腫瘤病人的心理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否定期、憤怒期、協定期或討價還價、抑鬱期、接受期。

由於個體的獨特性,每例臨終患者都依據適合自己的速度和順序經歷著人生最後的時光。特別是在治療過程中,強大的經濟、精神壓力及治療身體痛苦讓部分患者為了逃避這種折磨而選擇自殺,使家庭及社會承受不必要的負擔。

對腫瘤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過程進行合適的干預及總體的死亡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從而消除對死亡的過分恐懼,保持心理平衡,在臨終前活得輕鬆自然。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教育:惠及家屬的臨終關懷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腫瘤患者的家屬同樣也承受了巨大的心裡煎熬。庫波勒·羅斯說過“家屬往往比病人本身更難接受死亡的事實”。

家屬會經歷震驚-否認-憤怒-接受、抑鬱-震驚、悲哀、接受-理解、復原、重組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家屬會有不同的情緒,也會由此產生各種分歧,甚至有可能把自己不能承受的悲傷發洩在他人甚至醫務人員身上。

死亡教育可以讓家屬瞭解死亡的必然過程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減輕家屬的悲痛情緒。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教育:更合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教育可以使家屬理解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延長沒有質量的生命,對不可逆的病人進行不惜代價的救治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自身的經濟負擔,這樣就不能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有真正需要的病人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死亡教育並不意味著醫生對救死扶傷的輕視及對治療的消極態度。

相反的是,它通過幫助人們學習生和死,能夠有效地改變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在疾病,特別是像惡性腫瘤這種重大疾病面前,病人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治療學意義。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除了等死,還能做些什麼?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死亡教育除了提供人們面對人生的知識,也包含應對死亡的策略和措施。努力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別,能者善生”。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的出生,卻可以為我們的離世做準備。

香港中文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了“美善生命計劃”,他們採取“二人三囑”的措施具體應對死亡:

  • 人生意義:為生命和死亡賦予意義,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及宗教等。
  • 人生回顧:完成人生晚期的發展任務;整合人生。
  • 遺囑:包括遺產分配、器官捐贈、殯葬安排以及希望邀請參加自己喪禮的親友名單。
  • 預囑:預設臨終照顧計劃,包括選擇治療方式、代理人、其它臨終時的照顧等。
  • 叮囑:此項為心理的準備,包括與家人、朋友的情感多交流、傳授生活智慧、冰釋前嫌、珍惜共處。

電影《非誠勿擾Ⅱ》片末李香山的人生告別會可以說是“二人三囑”最生動形象的演繹;我自認為更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關於死亡教育的題材電影。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一位腫瘤醫生的感悟:把死亡這事兒想明白

在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醫生特魯多的銘言 “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我們能夠治癒的疾病總是有限的,遵從自然規律,給醫學技術施以人文的溫度總是可以的;如果能夠把死演繹的溫暖而又美麗那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