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文藝大師留給我們什麼?教育部如何落實「美育」金句?

傳統藝術形式流傳至今,經歷了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打磨、傳承,歷經風雨,但生生不息。可見,精神層面的教育、啟迪、激勵,需要樸素的人文關懷和滲透,不是開個會、做個報告這麼簡單。


永遠的文藝大師留給我們什麼?教育部如何落實“美育”金句?


2018年9月,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話劇表演藝術家朱旭先後辭世,震動了曲藝界、文藝界。

多少青年、少年時代的聲音記憶、影像傳奇,湧動在腦海深處。

小時候正趕上物質匱乏、經濟拮据的時期,家裡最吸引我的就是半導體收音機了。太多趣聞、佳話、歡歌、軼事,從這個磚頭大小的“匣子”裡款款而出,溪流般匯入有時靜謐、有時躁動的心田。

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侯寶林的相聲《夜行記》、孫敬修的故事《西遊記》、李谷一的歌曲《鄉戀》……

雖然沒有影像,卻讓我浮想聯翩,眼前躍動著從聲音中還原的神仙、魔怪、鄰居二大爺、果敢的英雄。


永遠的文藝大師留給我們什麼?教育部如何落實“美育”金句?


記得在初中時,特別著迷單田芳的評書《天京血淚》,還記得講到太平天國的這一小段:

“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起初覺得單田芳的聲音沙啞,沒有劉蘭芳、袁闊成的評書悅耳。後來時間長了,單老聲音的獨特魅力一樣有3D效果,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就站在身邊,真像音頻版的小劇場話劇。

後來上大學參加校內話劇團,有幸常去看人藝的話劇,又感到聲音的記憶在現場的影像世界裡重生了!

話劇舞臺上也有評書,也有相聲,也有故事,也有歌曲,串接成人生百態、五味雜陳。

第一次看人藝話劇是1993年,林連昆主演的《鳥人》仍歷歷在目,這是朱旭那一代老演員中,我唯一在現場領略風采的藝術家。


永遠的文藝大師留給我們什麼?教育部如何落實“美育”金句?


朱旭的演藝範兒,我是在DVD版的話劇《譁變》中見識的,偉大的表演,強烈的生命顫音,無以復加。

2012年參加“人藝野史”圖書籤售活動,近距離見到了藍天野、金雅琴、呂中、濮存昕,至今仍是最可寶貴的精神享受。

令人感慨的是,那次活動上,年齡最小的藝術家濮存昕也已經59歲了。

傳統文化永遠是我們的主旋律,而曲藝、文藝則是載體傳播的載體。這裡有家國情懷、處世之道、仁愛信義、坦蕩無私。


永遠的文藝大師留給我們什麼?教育部如何落實“美育”金句?


​傳統藝術形式流傳至今,經歷了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打磨、傳承,歷經風雨,但生生不息。可見,精神層面的教育、啟迪、激勵,需要樸素的人文關懷和滲透,不是開個會、做個報告這麼簡單。

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修養。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有關“美育”的方針政策,其實需要更加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落實。

永遠的文藝大師留給我們什麼?教育部如何落實“美育”金句?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尚德在線教育海外合作高級總監,資深自媒體人,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