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一家親」從「他鄉」到「家鄉」

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塞上各族兒女團結互助,用相親相愛的團結之心譜寫著寧夏向前發展的錦繡篇章。特別是近年來,寧夏以“民族大團結、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突出地域特色和行業特點,打造了一批功能互補、特點鮮明、有文化品牌的創建載體,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唱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主旋律。即日起,“統戰新語”開設專欄,刊載塞上山川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感人故事,讓我們從這些點滴事蹟中,一起欣賞和守護這絢爛綻放的民族團結之花。

6月28日上午,銀川市永寧縣建設社區活動室像往常一樣熱鬧。72歲的退休老人姜聲達在活動室一角吹著葫蘆絲,坐在旁邊的幾位“老夥計”認真傾聽,不時送上鼓勵的掌聲。

姜聲達不僅多才多藝,還古道熱腸。退休後,他熱心幫助街坊鄰居解決困難,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區裡都是我們的朋友和親人,大家遇到困難,怎麼能不去幫一把?”姜聲達說。

1965年,姜聲達和600多名知識青年一起,從浙江省杭州市來到永寧縣插隊。姜聲達被分配到永寧縣農場工作。“那時,這裡還很荒涼,一年到頭也看不到幾片綠色。”姜聲達的記憶慢慢回到了那個異常艱苦卻充滿溫情的年代。

從稚嫩的知識青年到獨當一面的勞動者,姜聲達迅速成長起來。“孤身一人在外,難免想家。但我很幸運,身邊總有人在關心、幫助我,讓我時刻感受著親人般的溫暖。”姜聲達至今仍清晰記得,當年在農場條件艱苦,大家都住在土坯房裡,冬天靠煤爐取暖,每到睡覺前,大夥兒總會提醒他開窗通風、注意燃煤安全。生活上缺少東西,總有人拿自家的“貼補”給他。

1972年,經人介紹,姜聲達與永寧縣回族姑娘納秀琴喜結連理。婚後,姜聲達一直與岳父一家同住,兩代人生活溫馨幸福。每天下班,岳父、岳母總會做好可口飯菜等他回家;衣服舊了破了,岳父、岳母總會及時添置,生活上的照料和感情上的關懷,讓姜聲達倍感幸福。岳父、岳母一家都是回族,姜聲達非常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照顧,多年來其樂融融。與岳父、岳母一起生活的幾十年裡,姜聲達用心贍養老人,從沒跟老兩口紅過臉吵過架,直至老人去世。

1984年,姜聲達一家搬到建設社區居住。閒暇時間,鄰里們下棋聊天,走家串戶,關係融洽和睦。一到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各家更是熱鬧不已,互贈禮物、互相拜訪,節日裡的歡愉氣氛總能讓姜聲達感覺到濃濃的“家味”。到了開齋節、古爾邦節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姜聲達一家也會做可口的饊子、麻花等美食送給鄰居們。

如今,建設社區總人口已達10690人,其中回族、滿族、藏族、土家族等7個少數民族共1473人,佔轄區人口總數的13.8%。社區的活動豐富,秧歌隊、秦腔班、合唱隊等文娛隊伍熱鬧紅火,詩歌朗誦、廚藝比拼更拉近了社區居民間的距離。

“都說生活好了,人與人之間會有距離感,但在這裡生活了三十多年,我依舊感受著濃濃的親情和友情,經久未變。”姜聲達說。這些年,他有過很多次回浙江老家生活的機會,但思慮再三,還是決定留下來,“我在這裡有親人朋友,這片土地、這裡的人,都與我有著深厚的情誼。”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精彩內容

徵稿動員令

開門搞統戰,新語大家辦。歡迎各路達人踴躍投稿,統戰時評、學習感悟、人物新風、典故新知、詩詞漫畫……小編的要求就12個字——聚焦統戰、文風清新、正向引領。

投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並附個人基本情況。

您的新語,我們的家園。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