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真的可以學嗎?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2016年,《三聯生活週刊》出版了一期封面故事《學會幸福》,這期封面故事在當年的銷量排行第九,銷量和口碑都超出我們的預料。

在那期封面的開頭,我引用了馬丁·塞裡格曼的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達成自我完善的經典心理指南》中的一段話: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情緒。20 世紀50 年代是焦慮的時代。這種情緒基調是弗洛伊德奠定的。他親眼目睹了一個井然有序的世界在頃刻間土崩瓦解,而新世界又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當舊的價值體系被破壞,而新的還沒建立起來時,那個時代就會充滿焦慮和不安。

今天的中國與50 年代的美國頗有相似之處。但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不僅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甚至不足以解釋中國人焦慮的成因。在那期封面的採訪中,北大心理系副教授徐凱文告訴我,“弗洛伊德的時代是強調神經症的時代,很多神經症的產生是因為超我(即道德感)過於強大。而我們這個時代,道德感已經一步步讓位於非常即時的滿足,像嬰兒般追求即時獲得當下的名或者利。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

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物質滿足,卻越來越多地開始失去自我。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在這樣的焦慮背後,其實有整個社會很深層的不安全感。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溫飽問題解決之後,再高一級的動機就是對安全感的需要。但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這個需要並沒那麼容易實現。空氣、水、食品,房子、工作、子女教育,都不能得到安全保障。當然,這些都不是心理學能夠解決的問題。那麼,心理學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哲學家陳嘉映,在我們這門幸福課的總序中說,“幸福人人想要,但如果只是追求幸福,是否就太平庸了?”

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平民化的社會里。一方面,我們這個時代格外追求幸福,另一方面,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人,又格外把幸福看做庸俗。“即使我們還能夠在今人的幸福觀裡看到一些德性的因素,這裡的德性主要指的是善良和勤奮。善良與勤奮本來就是平民的德性,古希臘人的德性表裡沒有這兩項。”

那麼,幸福還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嗎?或者說,我們繞開社會環境的種種問題,而退縮到個體的層面追求幸福,是否是一種自欺欺人呢?

過去兩年,《三聯生活週刊》連續操作了一系列心理學主題的封面故事,包括幸福、選擇、情緒、成長、童年、抗逆力等等。作為主要的選題操作者之一,最讓我個人感到震驚的是,原來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內心世界的問題如此的漠視與無知。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電影《超脫》

◎ 何為自我?自我的核心是什麼?

◎ 我們的才華在哪裡,缺陷是什麼?

◎ 心裡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 我們常常不知道過去與今天的關聯,今天與未來的關聯,童年在成年後的人生中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記,這些印記又會如何伴隨我們直到老去?

……

無論工作、還是感情,我們經常做出一些奇怪的決定,當初看來似乎非如此不可,事後想想卻覺得奇蠢無比。至於為什麼會做出這些選擇,卻毫無頭緒。我們不知道拼命賺錢為了什麼,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不知道如何與愛人相處,如何與父母和解,我們的意識似乎永遠無法準確地捕捉情緒的源頭。

我發現,至少對我自己來說,對這些無知的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心靈的成長。比如,為了“選擇”那個題目,我採訪過一位母親,她有兩個自閉症的孩子,她說,沒有選擇才是最大的自由,因為免於選擇,就是免於責任。面對厄運,她選擇了樂觀與堅強的活下去,而不是帶著孩子從窗口跳下去。她說,是優勢思維讓她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看世界,“一棒子被打到井底了,這時候往上走的每一步,總是好的。”但是,你要知道,

這絕非僅僅是轉換視角的問題,而是一個人在被徹底撕裂之後掙扎著重生的過程,其中涉及巨大的愛、勇氣與智慧。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為了採訪“情緒”那個題目,我採訪過一個心理醫生。他告訴我想像並不只發生在大腦裡,也發生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當我們的大腦在想像時,腦海裡浮現的是圖像與文字,但當你的身體想像時,你感覺到的是觸感,是冷暖、痛感、愉悅,是愛或者被愛的感覺。當你與這些感覺建立和保持連接時,就是在傾聽內心情緒的聲音,你就會對自己的選擇、行為和人格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理解自我,不僅是智力的,也是身體的,情感的。

也許你要問,這些故事,這些理論,真的足以改變一個人嗎?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在正確的時間,聽到正確的智慧,是可以深刻地改變一個人的。比如,目前為止,對我自己的人生啟發最大的一句話是,幸福的真義是低期待值。時常想像更糟糕版本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版本的自己,才是現代心靈的解毒劑。

因為人生而痛苦,這是人生的基本事實與結構,永遠不會改變。而我們的痛苦,很多時候都來自我們對人生有太多太高的預設。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齡,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金錢、地位、關係,否則就是失敗者。或者,沒有經歷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人生就是一場悲劇。

這些預設有一部分是社會和文化強加給我們的。比如愛情應該是什麼樣的?人生贏家應該什麼樣的,失敗者又是什麼樣的?男人應該什麼樣,女人應該什麼樣?消費主義不斷地製造慾望,兜售給我們各種幸福的可能性,卻無視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與滿足。在對慾望忙碌的追逐中,我們忘記了自己想要的和內心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忘記了在努力與回報之間還有命運的不確定性,忘記了我們只是有限的存在。

還有一些預設,是與個體的個性、成長經歷或者創傷經驗有關,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一個人體驗與解釋世界的方式。比如,童年早期的長期壓力會給神經系統傳遞各種危險信號,警告他要時刻保持警惕,為一生的麻煩做好準備。童年的過度保護與溺愛則會在我們的頭腦裡留下自戀、自以為是的種子。如果你從小到大相信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這種信念系統會讓任何一點失敗挫折都變得難以忍受。

我們再回到幸福的問題。

我獨立操作的第一個心理學封面是《學會幸福》,但如今想來,進化設計人類,本意就不是為了讓我們幸福,而是讓我們活下去。從這個視角看,人類的各種正面經驗,包括財富、自由、機會、愛情未必就一定是幸福的保障,而負面境遇與情緒則未必沒有積極意義。比如孤獨推動我們尋找愛與陪伴,創傷和逆境可以是成長的養分,抑鬱是你的身體強迫你停下來思考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對挫折、嫉妒的沉思,才能發現我們生活中真正缺失的東西。就連我們身上那一點不滿與不安全感,也是進化的設定,只有一定程度的不滿與不安全感才能推動我們的生存與創造。所以,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追逐幸福,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三聯生活週刊》往期心理學相關封面

因為國內這幾年的心理熱,這些心理封面在銷售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是不滿的。一來是因為封面的操作時間上比較緊張,很多題目都是匆匆上馬,並沒有深思熟慮的操作時間。二來是因為我們更多的是在描述現象、提供西方心理學的一些解釋,但並沒有能力對中國的心理和文化現象做出自己的思考與解釋。

這就是這一檔音頻課的由來。我們希望邀請國內一線的心理學家、哲學家、作家,重新思考我們過去做過的那些心理學主題,包括幸福、自我、愛情、童年、成長、失落等等。這些都是人生的基本問題,這也是我們這門課的主標題的由來——《學會幸福:人生的十個基本問題》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掃描上方海報二維碼,聽課打卡,學費全額返

你會發現,我們的幾乎每一個標題裡,都有“學會”二字。這也是這個音頻課最重要的主旨之一,學習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能力,正是在一點點具體而微的學習中,我們逐漸獲得理解自己、理解周遭世界的基本能力,學會從混亂中找到秩序,從困惑中找到答案,從絕望中找到生機。

我們現在喜歡提“終身學習”,如果學習是持續終生的,那麼,成長也應該是持續終生的。20世紀的發展心理學對一個孩子從嬰兒期開始的每一個成長過程都做了嚴格的標記。比如從0-2歲如何認識世界,應該完成什麼樣的認知和情感成長。2到7歲如何,7到12歲如何,從12歲開始又如何如何…….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電影《兩小無猜》

大人對於這些發展的里程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巨大的驕傲,我清楚地記得我兒子第一次罵人時的驚喜。第一次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認得鏡中的自己,第一次抱著一個小熊玩偶換尿布,第一次與人搭訕,第一次打架,第一次說出詩一樣的句子…….

但我們從來不以這樣的方式標記一個成年人的升級與成長。但其實每一個成年人的人生裡都包含了學習新的認知、情感技巧的潛力,比如學習理解和同情自己;學習傾聽自己的情緒;學習新的闡釋世界的方法;學習追溯童年的影響;學習以言外之意解讀別人;學習更多的向內尋求而非向外尋求;學習承擔選擇的後果,相信持續的努力和調整,而非執著於人生某些關鍵性的選擇;承認現實世界的荒涼而不放棄希望等等。這些能力更多的不是關於事實、知識或理論,而是關於如何具體地感受一個事物,如何與一個事物產生關聯,如何產生歸屬感,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因為要達到真正的改變,我們需要的更多的恐怕不是知識,而是態度和行為的轉變。

如果我問你,你想要什麼?

也許你會回答,我想要幸福。

但這樣的問題與答案都毫無意義。

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是,你想要什麼樣的痛苦?或者說,你願意為什麼而掙扎,忍受挫折、失敗和痛苦,而不放棄?

或許,這才是人生樣貌的決定性因素。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幸福真的可以学吗?

點擊上方圖片或“閱讀原文”,立即訂閱《學會幸福:人生的十個基本問題》精品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