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靈俠
微信好友中也有少數人喜歡將自己的情感分享在朋友圈,其中就包含親友去世的消息、個人的哀思等等。
至於怎麼看這樣的事情,因為她也僅僅是在朋友圈發個一兩條,不像一些微商一樣的狂轟濫炸,所以也不會感到被騷擾,關係比較好的,還會在後附上“節哀順變”等安慰語。
喜歡在朋友圈分享這類信息的,通常都是個性比較外露,這樣做的目的,個人覺得又分兩類:一類是真心的為親人故去而傷悲,情深所致表露在文字上,習慣了發朋友圈,會不由自主分享出來;還有一類好像就是有意想讓圈內的朋友知道其對親友的去世有多麼傷感。這樣的傷害是否發自內心,在隨後或隔一兩天,分享或轉發的與哀傷氛圍迥異的信息,似乎可窺見一斑。這一類感覺就是在“裝”,在演戲,當然也可以說情感豐富、性情無常。無論是什麼樣的目的,如果還存在微信朋友圈內,都會持同理、包容的心態來對待。
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念方式。比如親人逝去,在墓碑前獻上的第一束花是菊花,每到金秋菊花盛開的時候,會專門去到菊花展,拍一些菊花的圖片。在親人祭日,用一組菊花圖片,借用微信朋友圈或QQ說說這樣的平臺,記錄對親人的哀思。這樣的哀思沒有必要讓其他人明白,只要自己懂得就可以了。每年重複這樣的記錄,多年以後,再翻看這些記錄的信息,可以追憶過去的心路歷程,對親人的記憶也很清晰,用這樣的僅有自己明白的方式來表達對故去親人的懷念。
whitedeer
我是遠嫁,去年6月份的時候回家呆了半個月,後來就回了重慶。可是8月12號的晚上,我三爹突然半夜2點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你要冷靜,當時心裡就顫了一下,結果告訴我,我爸走了。沒人瞭解那種心情,哭都哭不出來,眼淚就一直掉,他們叫我第二天早上再回家,可是我等不了。打電話給我老公的時候放聲大哭,他告訴我別慌,你先把衣服褲子收好,我們馬上回家。結果我全身抖得不行,頭腦一片空白,收的什麼也不知道,後來還是我老公收的。800多公里,一路吐到家,到第二天早上9點到的時候腿都是軟的。那一個月每天都是哭,什麼都不想做,看到什麼都能想到爸爸。過了一個月,我才發的朋友圈,裡面全是我想對爸爸說的話,因為我沒見到爸爸最後一面,不知道這些話該跟誰說。我發出來並不是想著來博眼球或是怎樣,別人看不看無所謂。只是爸爸走了,這些話再也找不到人說了,自己就想把這些話發出來,一個感情的抒發而已。爸爸走的時候我24歲,他把我寵成了孩子,現在,我25了,提到這個敏感的話題,眼淚依舊關不住。
糖丶糖815
憤怒到了極致,就是沉默。悲傷到了極致,就是一個人默默流淚。傷心到了極點,什麼人都不想見,什麼話都不想說,一個人靜靜地待著,不知所措,只剩下悲傷,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
如果還有很多話要說,還有很多哀思在朋友圈裡寄託,我只能說,有緬懷,但感情啊,沒有那麼那麼深。喬任梁去世的時候,很多娛樂圈明星髮圈表示哀悼,但是最好的朋友陳喬恩沒有發。
我說句公道話。
的確,發朋友圈是一個人的自由,也是想借助這個平臺來表達內心的一些想法,我們不能指責他就是作秀,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就是作秀,但不可以一杆子打死一片,有的人就是會在朋友圈裡走心,不要以為朋友圈都是虛情假意。
我看了其他人的回答,很多人都在帶節奏。總的來說,有兩大陣營。
A陣營的人說:“想念過世的親人,發個朋友圈又怎樣了?發不發是人家的自由,看不看是你的自由,你不想看可以不看呀。”
B陣營的人說:“父母活著時多孝敬一些,比發什麼圈都強。自己的家事不要發朋友圈,活著多盡孝,百年之後不後悔就可以了。喪事都發朋友圈!感覺太假了。遠離無腦的人”
小編我倒是冥冥之中這麼覺得:發一次親人去世的消息,是對朋友的尊重;經常在朋友圈想念,卻不是最深的想念,最深的想念,根本就不在朋友圈,沒有點贊,也沒有評論,孤獨和落寞沒有人分擔的。
大家站哪邊?
傅一聲
朋友圈既是個人空間,也是公眾平臺,朋友圈發的內容應注意不能任由個人意願發洩情緒,要儘可能傳遞正能量,這是對微信好友的一種尊重。
親人去世發朋友圈,如果僅是一兩次,有書君認為可以理解。但時不時的發特別想念你之類的信息,就有些不妥,因為朋友圈傳遞出來的灰色情緒,會讓看到的人很不舒服。
魯迅小說裡的人物祥林嫂,因為痛失兒子阿毛,一遍遍向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述說她的痛苦,先開始人們很理解和同情她的遭遇,聽的多了,便開始厭煩,甚至覺得她的痛苦一文不值。
所謂話說三遍淡如水,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有些人會長時間走不出失去親人的陰影,需要找到發洩情緒的出口,用文字記錄、緬懷親人也不失為一種自我療傷的方式。
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很現實:“你的痛,只有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告訴別人。”
這句話說的意思是,有些痛,即使說出來也不會有人能切身體會,多說無益。再者,你知道別人看到是真心為你難過,還是對你的灰色情緒感到厭煩呢?
這裡,有書君想說的是:“你的痛,要有選擇的告訴別人。”如果一定要說出來才能讓心裡好受些,那麼發朋友圈時設置一下可見人群吧,或設置成“僅自己可見”,或把身邊的至親好友設置成可見。
只有身邊的至親好友能無條件接受你的喜怒哀樂,願意同你一起快樂、悲傷。而對於其他人,時不時看到朋友圈裡發出一些緬懷逝者的悲傷信息,無疑是種精神上的打擾。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儘快從悲傷中走出來,不管遇到什麼,都別忘了面向陽光。生活不會因為你沉浸在傷痛中而停滯不前,只有自己振作,承擔起對家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生活的幸福,才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告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認為親人的離世,把這種憂傷和悲傷的感情是要放在心裡去緬懷和思念的,而不是放在朋友圈裡讓大家都看到你的思念你的哀傷你的憂愁。我覺得這就有一種作秀的感覺,其實親人離世固然痛苦,但是痛苦是要埋藏在心裡的,而不應該讓別人看到你痛苦的時候也感覺到痛苦,你知道嗎?你這是在傳播一種哀傷,一種情感,這種哀傷的情感讓人感覺到會被傳染的。也會影響了別人的歡樂的氣氛,我想真的不要在大廳廣眾之下想念自己的親人,想念自己的朋友,其實有一種哀傷是在心裡。那不是輕易要劉露的,有些人在微信裡時常的寫出這些懷念的文章,或者塞一些照片,想一些新的,其實這樣真的有些過分,不應該在這個朋友圈兒裡發這些東西。這種情緒要控制住,要把握住真的不要再傳播出來曬出來了。
伊春美食美客
我挺能理解這種感覺。
前年我姥姥去世了,剛開始我並沒有太深刻的感覺,畢竟我姥姥去世時已經八十好幾了,沒生什麼病,算是油盡燈枯而逝,人生的自然規律,老家稱之為喜壽。但是,就在我覺得可以漸漸淡忘之際,卻於一些夜晚,忽然想起我的姥姥已經沒了,頓時感到大空虛。
這感覺,是沒法說給身邊人聽的,因為太不家常,也白白讓身邊的人感到難過,又是半夜三更時候,心中孤獨到無法忍受,那時候,就把朋友圈當成一個樹洞,並不指望有誰回應,甚至不希望有誰回應,只是有著想說的慾望,就像,想找一棵樹靠一靠。
也許,朋友圈的好處就在這裡,它提供了一種若有若無的距離,你可以想象有人在聽,也可以想象沒有人在聽,你可以想象那些話是說給別人的,也可以想象說給自己的,它是一個廣場,一個舞臺,是一個獨處的角落,可以是你希望的任何空間。
當然,在朋友圈裡,我也一次次地看著朋友們為親人送行,有的是更親近的父親母親,他們比我感受到更多的悲痛與空虛,很久很久滯留在那種情緒裡過不來。我有時會上前安慰,有時關係沒那麼近,只是默默地看著,對自己說,這是人生的必然,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許多場送行。
在朋友圈裡哀悼親人,也許因為這是最合適的地方,你可以讓話語成型,讓念想紛飛,讓自己發現,原來對已經離開的人,有那麼多的愛,也讓旁觀者知道,還能夠相守在一起的好和不易。
閆紅說
完全可以理解。
朋友圈是自己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沒必要去迎合別人的口味或感想。
我曾經發過一次,在得知外公過世的那一刻,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在回老家奔喪的路上,翻著手機裡外公的照片,淚如雨下,淚眼婆娑中,發了一條朋友圈,配了外公的一張圖片,就寫了一句話:晴天霹靂!!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天堂。
那條說說沒有人點贊,但是所有的朋友都在底下留言,安慰我,讓我感覺到莫大的力量。
外公走了快2年了,每當想起他時,我就會翻開那一天的朋友圈說說,看看那張照片,看看那些留言。只要微信不消亡,我的那條說說就永遠在,我的念想也永遠在。
妙玉師太
我在廣東,朋友的以前的一個麻將友北方人,我見過,他50多快60,他爸死了,一天連發幾條朋友圈,然後老家的親戚朋友都微信打(寶燭金)你們說的份子錢,這的同事朋友麻友都發了微信紅包,聽說收了10多萬。。
還有次我和朋友溜公園偶遇他和一個女人在公園親嘴,他沒見到我,見了我朋友,然後他打電話給我朋友說請我朋友吃飯,讓我朋友別告訴他老婆,我朋友說飯不吃了,我也不會告訴你老婆的,別再打電話來。。
我朋友幾年沒打麻將了,也沒怎麼和他們來往,但還是發了500元紅包給他爸做寶燭金。說人家連連發幾條朋友圈不就是想要錢嘛。
依一伊伊
我非常不理解這種行為,結婚曬我覺得大家都開心,可是喪事還要曬,大家看了 雖然是別人的家裡人去世也會多少有些難過,另外也會很尷尬 ,關係特別鐵的肯定是電話通知了,關係稍好的看到了要馬上想到怎麼安慰,甚至還要去幫幫忙,隨個禮份。關係一般的就比較鬧心 ,怎麼辦?不安慰不好,可也沒那麼熟悉,隨不隨禮也會鬧心,畢竟朋友圈發了都知道了。總而言之,雖然有人會說我的朋友圈我做主,可是你發朋友圈不也是為了給別人看嗎?親人去世,緬懷一下可以,但是拿出來秀,還是差點意思,悲傷心情都難以抑制呢,怎麼會有閒心發朋友圈,你想讓大家看到你的痛苦?那不還是在曬嘛!
易薇塔
偶然為之,可以理解,畢竟失去親人,發佈者可能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心裡難受,甚至不接受現實。但如果經常這樣甚至沒完沒了,就讓人懷疑他她的動機是什麼?目的要達到什麼?這種做法,和那些在朋友圈刷存在感的有啥區別?開始時大家同情你,理解你,但你不但不理解別人的同情,反而覺得別人該理解你,接受你的沒完沒了,那就不道德了。甚至懷疑你的做法是不是有點過了。活著不孝死了亂叫,有屁用啊!這種面子上的事兒還是別做了,誰啥德行別人不知道啊,非得讓人家給你爆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