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今天被"張震入選戛納電影節評審"的消息刷屏了。

想當年,小編也是被“二哥”沈煉的《繡春刀》所圈粉的。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張震作為本屆(71屆)評審團中唯一一位華人評審,曾先後有9部影片入圍戛納。所以說張震這次入選"金棕櫚主競賽單元評審"是完全有這個實力與資格的。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奧斯卡金像獎,威尼斯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世界四大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戛納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然而僅僅在20年後,便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 1959年,臺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蕩發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

  • 3年後,《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在這之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都或多或少有作品獲獎,但都含金量都不是特別的高。

直到戛納電影節在創立54個年頭後:

  •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榮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緊跟陳導的腳步,一項項屬於中國人的紀錄被創造出來:

  • 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主角(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 1997年,王家衛《春光乍洩》入圍主競賽單元,奪得最佳導演獎(王家衛成為首位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2000,梁朝偉斬獲影帝頭銜,一手牽著女友劉嘉玲,一手緊扣銀幕情侶張曼玉

  • 2004年,張曼玉憑藉法國電影《清潔》斬獲戛納最佳女主角桂冠(首位華人戛納影后,首位亞洲戛納影后)。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個擔任戛納評審團主席的華人。

  • 2007年,王家衛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同時成為開幕影片,這也是戛納電影節六十年來第一次以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90年代的戛納是屬於華語電影的,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新世紀,畫風突變,能看的電影沒幾個,有的還嚴重辣眼睛,大家開始每年戛納一日遊,紛紛做起了"毯星",代表人物——範爺。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2010年5月12日,范冰冰首次亮相戛納

在2010年,范冰冰帶著當年唯一入圍戛納競賽單元的華語片《日照重慶》在戛納亮相,首映禮上Elie Saab禮服,媒體見面會上的Valentino禮服都讓人記住了范冰冰的名字,雖然最終電影一無所獲。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2011,范冰冰以仙鶴裝亮相,紅色仙鶴禮服以九隻仙鶴組成,全部圖案都是以手工縫製。在2010年,範

不過"毯星"時間長(七年,20米紅地毯走了七年)了也容易被批,好在刷臉成功,這不,

  • 2017年:中國女演員范冰冰獲邀擔任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

近幾年最耀眼的"東方特色"其實不是範爺,而是另一種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源自中國網絡特產——網紅!

是的,你沒有聽錯,中國網紅真的已經開始走上國際化大路了。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某直播平臺簽約網紅徐大寶,嗯,大寶這個名字很接地氣,就是"真情永不變,大寶天天見"的那個大寶,也算是民族品牌走向世界了吧。

徐大寶背後有兩百萬粉絲,網絡影響力槓槓滴,她也是中國第一個從直播間走出,踏上世界級紅毯的網紅明星,瞅這一身國旗禮服,有沒有Duang的一下feel,走出國門還不忘本,不愧是中國特產。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除了大寶,另幾位網絡播主洪小喬、沈瑋琦、張依依也懷著激動的小心情來到了美麗的人擠人的戛納,將在網絡平臺上全程直播戛納盛會。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戛納電影節:去拿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去現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影片的質量卻並沒有同步前進。

國際三大電影節上的主競賽和重要競賽單元,中國導演的身影越來越少,2016年在戛納則徹底消失。戛納選片負責人蒂耶裡·弗雷茂證實2016年報名的中國影片數量不在少數,可惜入圍名額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