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真處文自美――讀郭旭峯《此時此地》

世人常說衝動是魔鬼。然而,對於創作者而言,衝動也許更像天使。每當我翻看郭旭峰的散文集《此時此地》,總會有想寫點兒什麼的衝動。

九年前,我在新浪博客結識了一位名為“城邊林”的博友。一日,他發來一紙條,問及初中的化學老師。恰巧,他問的人就是我父親。後來,我瞭解到他自小就因父母工作的緣故,在我們堂街河裡圈兒長大,便自然而然有一種老鄉般的親切感。

起初,“城邊林”博客裡更新的多為我讀不大懂的原創詩歌。後來,偶而見到他發在報紙上的一篇散文,眼前為之一亮。但沒想到,短短兩三年的時間,他的散文集《此時此地》便如變魔術般地誕生了。

情到真處文自美――讀郭旭峰《此時此地》

郭旭峰散文集《此時此地》。該作品曾獲2017年度平頂山首屆文學藝術優秀作品成果獎。

我應該是《此時此地》的第一批讀者。2015年暑假,當我手捧散發油墨香氣的集子品讀,便發現旭峰兄是以郟縣為圓心,以真情為半徑為我們畫了個圓。在這個圓裡,鄉情、親情、友情如斑駁老樹的根系,深深紮根於字裡行間。在《兩個人的歸途中》的開頭,他說:“我從未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村莊,看別人侍弄自己的小麥……那種羨慕和失落的情緒如飢餓般跟隨我整個少年時代,眼睛裡灑滿時間的沙粒,吹揉不出。”在《父親的村莊》裡,有這樣的心聲:“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村莊。”作者對村莊、對鄉土為何那麼痴情?我們似乎可以從他集子外的《我為什麼喜歡鄉土》一文中尋得蛛絲馬跡:”我之所以寫鄉土的東西,是因為長年累月的下鄉經歷,使我對村落產生濃厚興趣並喜歡,是發自內心的,它們純淨的陽光銀針般刺進肌膚,不動聲色地為我療傷。傳統鄉土為什麼褪去顏色、承載民族記憶的村落為何沒落?如今城鄉兩元化越來越凸現,社會撕裂嚴重,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這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讀書人所需要去關注和思考的”。

正是帶著某種擔憂,他幾乎踏遍了郟縣的每一個村落,造訪了無數的瓦礫和土塊。眼見城市化進程的衝擊,使得村莊漸漸褪去斑斕的顏色,一些傳統正在消失不見。他無力阻擋,但也不會視而不見,只好用文人特有的方式,敲擊鍵盤,為後人留下一些郟縣的底片。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在《後渣園村95號》中為什麼有“走遠了,我重又驅車回來,輕輕取下殘壁上的門牌……擦去灰土”的舉動了。

如果說,鄉情是對故土的眷戀,親情與友情就是心底的呼喚。不必說《父親是那盞燈》裡的父子情,《你是我的小棉襖》裡的父女情,《雨夜憶四川岳父》裡的翁婿情,就連《民工老劉》中陌生人之間的友情也讓人唏噓不已。唯有真情最動人。讀著讀著,我便會合上書,陷入情感的世界裡,如進入夢境般找尋自己,找尋親人,找尋鄉鄰。由此可見,以情感人是永不過時的寫作法則,以情動情是散文永不褪色的魂靈。

旭峰兄是位詩人,他寫的散文也富有詩意,就像蘋果飽含果汁一樣。《村有桃花》中“我揮揮衣袖,兜走所有萬年流芳的花香”與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有異曲同工之妙;《春雨夜靜思》中“笑吧友,振奮一下身體,該是清晨了。下吧雨,洗滌一下心靈,該是明媚了。”詩化的語言極為傳神,蘊藏正能量;《鄉間看秋》中“我帶著一隻歡快的柴狗離開院子,去田園,灰喜鵲推開一片葉子,陽光灑下明媚,郟縣棗紅得不知所措。”跳躍性的語言顯示了思維的廣角。細細品讀,你會感受到這些絕非那種輕飄飄的浪漫的詩意文字,而是對人生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是真情的流露和心靈的告白。在他的散文裡,詩意是真情的柺杖,真情始終把握著文字的方向。

縱觀旭峰兄的文學軌跡,我們不難發現,由詩歌到散文是他創作生涯的重大轉折點。如果說詩歌是旭峰兄的情人,散文則是他的妻子。與情人喁喁私語,是兩人世界,容易令人捉摸不透;與妻子攜手散步,則會讓人領略更為接地氣的生活元素。也許,這就是散文與詩歌的不同之處:可以將更多的生命請進自己的文字中來。

近幾年來,旭峰兄進入了散文的創作高峰期,貌似無睱顧及詩歌。但細心的人會發現,他仍與詩歌藕斷絲連,還偶與小說牽手。由此看來,旭峰兄是位多情之人。然而,真正的作家應該是多情的,也必然是多情的。多情則善感,善感加善良則多憂多愁。情到真處文自美。當情思與文字相遇,便思接千載,情寄八荒,如撒鹽於燭,時常噴出七色的火花,為大千世界增一份絢麗。

我們都是鄉村的孩子,鄉村包藏著我們無盡的回憶。旭峰兄的文章之所以讓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是因為,他的文字裡有我的影子。也許是我與他有太多相似的人生經歷,都在農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都曾有在鄉鎮工作的經歷,如今都在縣城上班。而他所訴說的,多是我“心中有,筆下無”的東西,這些文字不斷地撥動我的神經末梢,讓我感同身受。

散文集取名《此時此地》,也頗耐人尋味。“世界”一詞源於佛教,“世”是時間概念,“界”是空間概念。“此時此地”從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作者在某一時空階段的精神世界,應該有“定格時空”的況味。面對這即將消逝的鄉土和這變化太快的世界,他急於在此時此地去表達,去愛。其家國情懷、赤子之心可見一斑。

旭峰兄喜歡先秦百家的精短與凝練,文章大都在兩千字以內。依他的說法,是怕“吚吚呀呀”地唱完大戲,黃花菜都涼了。唱戲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也不在這裡“吚呀”了。諸位看客若想感受旭峰兄那帶有情感溫度的文字,還是揣一本《此時此地》自己去品吧!

作者簡介:張帥鋒,號紫雲山人,郟縣新城中學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