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路上:迎接風雨的挑戰,克服交通的困難,我們向前行!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尋根一分隊:尋根路上,再出發

朦朦掙開雙眼,晨光已將我喚醒。“蹦的”一下,起身,簡單洗漱,穿上紅衣,帶上行禮,來到汽車站,六位同志相約前往瑞金進行尋根調研。八點二十出發的車,直到九點四十才再次出發,似乎在告訴我們尋根之路是一段艱難之路,曲折是難免的,困難是有的,但前進的路是不會停止的。

修車、發車、返回車站、換車、再出發。等待,也是一種體驗,沒有一帆風順,卻也水到渠成。困難,是給有準備的人,靜心盡情,朝著共同的目標,初心不改,盡而為之!

乘在車上,漸漸合上雙眼,憶起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憶起那共和國搖籃的歲月;憶起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歷程。我們是何等的幸福,坐在車上,我們無法用雙腿去感受那份艱辛與苦難,但我們必須用心去體會革命先烈們那份堅強的意志與鬥志;用行動去體驗那份執著的追求與信念!

乘在車上,途徑臨川、南城、南豐、寧都、上猶,直到瑞金。一路風景,綠水青山,留下的不僅僅是風光,留下更多的故事,有待我們去尋找,尋找那不可忘卻的歷史痕跡。今天的美麗,何嘗不是革命先烈們艱苦奮鬥換來我們的幸福。在車窗飄過的青川紅土上,埋下了多少腳印與痕跡;在追尋革命先烈們的足跡路上,又有多少等待我們去翻開的那一頁頁沉澱澱的篇章;在紅色搖籃之都這片紅土地上,又有多少革命烈士足跡,靜靜地等待著我們後輩去追尋心中那份一直敬仰著胸懷“國天下”的情懷!

漫漫的路程,踏上這份紅色故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一片片用鮮血染紅的紅根之地,尋根之路,我們再出發……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尋根二分隊:風裡雨裡探尋紅色寧都

懷著一個紅色情結,帶著一份榮譽感和使命感,尋根二分隊於2018年7月11日早上八點從南昌出發,歷時五個多小時的車程輾轉,來到了中央蘇區的核心,一個擁有豐富紅色文化底蘊的寧都。放下行李,稍作調整,我們便馬不停蹄趕去史志辦,與之前約好的邱新民主任進行了交談。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邱新民主任在瞭解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後,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寧都的歷史沿革、區劃和地理環境等,尤其是詳細給我們講解了中央蘇區核心寧都的糧食供給問題和土地政策,以及寧都的紅色故事。他告訴我們,在這裡,蘇區黨政軍民曾堅持革命鬥爭達五年多時間之久,發生過一系列在黨史國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例如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第四次反“圍剿”戰略方針的“寧都會議”。而作為“贛南糧倉”的寧都,在物資供應上給予的支持更是重大,僅1930年11月底到1931年4月中旬,寧都人民為駐紮在寧都的4萬紅軍提供了600餘萬公斤的糧食。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初見寧都,受益頗豐,感觸頗多,感慨頗深,這不僅得益於邱主任的傾囊相授和不吝贈書,還得益於組長的細緻安排,分隊成員得天獨厚的家鄉資源。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談話和查閱資料中,讓我們對這個自古享有贛南糧倉之譽,充滿著紅色記憶的文化之地有著更深的認識。讓我們不由得感慨鄧小平同志說過的一句話,“寧都是個好地方,是反圍剿的中心,很重要,對革命貢獻很大,犧牲了很多人”。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尋根四分隊:天下第一菜

第四分隊11號風雨兼程,到達興國已經是雷雨交加,但全體隊員顧不上辛勞,立刻走訪興國蘇區精神培訓中心——“四星望月”景區,體驗深厚的歷史文化,學習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蘇區幹部崇高思想境界和品質。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四星望月”雖是名菜,但其實用料簡單,成本低廉,其標準和四菜一湯類似。三代領導人共同青睞一道延續了革命傳統的名菜,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僅僅菜名中,就足可見一代代國家領導人延續革命傳統的樸素情懷。

毛澤東不愧為詩人、政治家,一個菜名他都賦予了浪漫的外表和深刻的內涵。他把紅軍比作月亮,把工農商學等群眾比作星星,和他後來選定四顆小星圍著一顆大星的國旗圖案,有著驚人的相似。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名餚佳菜萬萬千千,但像“四星望月”這樣和中國革命歷史相連接的,卻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鏈接:

在京九鐵路特意拐個灣的將軍縣興國,有一道毛澤東欽定的名菜——“四星望月”。 1929年4月,毛澤東率紅四軍從井崗山突圍,轉戰贛南閩西。一路上餐風露宿、疲憊不堪達到興國縣時,興國暴動已經勝利,毛澤東僅率領少數官兵,從於都縣來到興國,沿途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興國縣城是他從井岡山下來後,第一次無需戰鬥就可以從容進入的縣城。

興國黨的負責人陳奇涵、胡燦等湊錢請他打個牙祭,吃興國縣的蒸籠粉魚。 蒸籠粉魚是興國縣的客家家常傳菜,用竹編圓籠盛魚,包含“閤家團園、吉慶有餘”的寓義。毛澤東見桌上擺上個圓竹籠,周圍四個碟子小菜,頗為新奇。凡事喜歡調查的毛澤東,開口問道:“這菜叫個麼子名?”胡燦說:“家常菜,沒啥正以名字”陳奇涵接口道:“凡事名正才言順,這菜委員起個雅名如何?” 毛澤東興致盎然的指點說;“你們看,一個圓竹籠象月亮,四個碟子象星星。這星星和月亮,就象各地的工、農、商、學群眾盼望紅軍的到來。我看到它‘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被他奇妙的聯想折服,紛紛叫好。毛澤東繼續說,工、農、商、學、兵就像桌上的菜一樣,四顆星星團結在月亮的周圍,我們工、農、商、學、兵緊密的團結,就能開創革命新局面。從此“四星望月”成為象徵黨群關係,軍民關係緊密團結,共同勝利的一道特殊菜餚,載入中國革命史冊。

解放後,郭沫若品嚐“四星望月”時,稱讚該菜為“天下第一菜”。

建國後,毛澤東歷次回江西,都要點四星望月,並把這道菜引進了中南海。

1972年12月鄧小平重返興國,指名要吃“四星望月”,說是重溫歷史。

1996年9月9日,京九鐵路一通車,江澤民同志便到興國視察,也要求職為他準備四星望月,中國三代領導人都看好這一道菜,其意義恐怕還不止於菜本身。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尋根三分隊:迎著風雨前行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尋根五分隊贛州汽車站中轉

寻根路上:迎接风雨的挑战,克服交通的困难,我们向前行!

尋根五分隊:艱難出行感受先烈艱辛

尋根五分隊於2018年7月11日早上8:40分從南昌出發,歷時五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贛州,本以為按照計劃到達尋根點,不料想卻在贛州中轉,距離尋根目的地還有近2個小時的車程,一番輾轉歷經近8個小時,落腳上猶。一個擁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地方。

交通真的不方便,尋根五分隊乘坐小三輪前往住宿,稍作調整天色已晚,在隊長的組織下,全體隊員對行程進行了調整,分頭聯繫接洽單位,準備前期的資料,靜待第二天的尋根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