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不在一線,教授們還要學習

郭德纲不在一线,教授们还要学习

郭德纲不在一线,教授们还要学习

文 / 聶輝華(中國人民大學)

最近一個月,東方衛視的新節目“相聲有新人”非常火爆。這是一檔郭德綱和張國立聯合主持的節目。這些年,郭德綱已經成為中國相聲界的三個代表之一。他看上去圓滑老練,我以為應該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沒想到他居然才四十歲出頭(1973年生)。他1996年創辦德雲社,時年23歲;2005年前後聲名鵲起,不過三十出頭;如今橫跨相聲、綜藝和電影多界,可謂功成名就、威震八方。

郭德纲不在一线,教授们还要学习

但我要說的不是他的成名史,而是昨天晚上“相聲有新人”二十強淘汰賽過程中,一個被淘汰者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清華大學博士李寅飛的組合與對手較量,因為內心緊張、節奏太急而被淘汰,臨下臺前他對郭德綱說了一句話:“我知道您得帶著好幾百人說相聲,我知道您得掙錢,您得給他們飯吃,我都明白,這些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想跟您說,我多懷念那個04、05、06年,在臺上玩命說相聲的郭德綱啊……”。這句話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我的理解是:2005年前後的郭德綱,親自在一線帶領大家往前衝,推動了中國相聲藝術進入高峰時期,現在“退居二線”了,自己的作品也少了,相聲不再屬於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了。

郭德纲不在一线,教授们还要学习

馬上就開學了,讓我把頻道從娛樂界切換到學術界吧。用學術界的話來說,清華博士的意思是:你郭老師當年為了評職稱,拼命寫文章,帶領學生們衝刺在學術最前沿,推動了學術團隊邁上高峰,現在評教授了、當領導了,已經不在學術前沿了,變成一個學霸了。

從事業發展的角度講,郭德綱其實也不算完全離開一線。不管是拍電影還是搞綜藝,他始終想把相聲的元素融入新的媒介之中,始終想辦法推介他的團隊“德雲社”,這在客觀上也給全國的相聲界帶來了正的外部性。相聲固然是傳統藝術,但傳統藝術也不能脫離時代風尚。郭德綱作為相聲界的領軍人物,他依然在試圖用自己的理念推動和改造中國的相聲藝術。換句話說,郭德綱雖然成為相聲界的教授、博導乃至長江學者了,他依然在帶領團隊探索新的研究視角、開發新的研究成果;不光寫學術論文,還頻繁寫媒體文章、接受記者採訪,並不時申請新的國家社科基金或國家自科基金項目。

我必須坦誠地說,在中國學術界,像郭德綱這樣的教授和博導並不多。一些中國學者做研究、當老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評職稱。一旦評上教授,當上博導,就開始考慮當官、出名和賺錢這三件事情,學術研究日漸廢弛。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一些教授常年不讀最新的國際文獻,不瞭解學術前沿,不知道最新的分析方法,試圖完全憑藉過去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直覺來指導博士生寫論文。還有一些教授,成名之後特別喜歡到各地去“指導工作”,發表一些常識性的觀點或者廢話,甚至為了體現水平而憑空創造一些所謂的新名詞,其實這些內容早已被學術界研究了,而他們置若罔聞。現在處於學術前沿的,主要是一些年輕的講師(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以及少數剛評上教授的年輕人。我有時出去參加學術會議,已經很少看到比我年紀大的教授了。教授們也很少親自報告論文了,通常是做講座(lecture),幾乎不做純學術報告(seminar)。當然。也有少數教授是例外,他們堅持學術為本,活到老、學到老,這種教授令人欽佩。

我們時常抱怨,憑什麼很多大學招聘教師時主要招“海歸”(海外博士畢業)而不招“土鱉”(本土博士畢業)?而且兩者工資差了好幾倍?這種做法的確違背了《勞動法》(第46條規定“同工同酬”),但我們自己也要反思:為什麼我們的本土博士不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原因之一是很多博導就沒有世界一流水平。不僅自己沒有一流水平,不在學術前沿,而且把博士生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產,不讓處於學術前沿的青年教師一起指導,實際上是拖累了博士生的研究水平。

我自己也是教授。2013年在人民大學破格評為教授時,參與創辦人大國發院(國家高端智庫),在行政管理上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但一直不敢放下學術研究。這個暑假的7月,除了繼續上班處理行政事務,我同時與多位合作者推進論文寫作和修改,或者收集和整理數據,還抽空去了一次企業搞調研,並舉辦了一次學術講座。對於一個熱愛學術的人來說,如果一段時間內沒有新的學術成果,內心是惶恐不安的,而且這種不安是任何其它回報難以彌補的。

最後,我想對研究生說一句:開學了,好好學習,尤其要多向處於學術前沿的青年講師或副教授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