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增速創1979年以來新低,錢到底去哪裡了?

袁小莯


近年來,存款增速放緩已成常態,大家都不再願意把錢存入銀行,銀行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

數據表明,自1979年至2018年這39年間,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雖然持續性下跌,但從未在9%以下。但今年2月以來,我國存款餘額增速競跌破9%。所以錢到底去哪裡了,

牛熊交易室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房地產市場。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覺得沒有房子就有一種居無定所的漂泊感,所以一批批的年輕人加入到房奴的隊伍當中。隨著房價的持續增長,大多數有錢人都認為房子是一個值得投資的產品,投資空間大。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彰顯社會地位。

2)存款在可支配收入中佔比下降。從所發現的數據來看,這麼多年間大家的生活質量有質的提高,但人均工資水平卻漲幅不大,甚至有些公司相同職位的工資水平都沒有變化。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獲得並且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在總工資水平一定的程度下,在相關稅費,保險基金略有漲幅的情況下,可支配收入減少。伴隨著物價上升,人們需求增多,存款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也相應下降。

3)理財金融市場。伴隨著銀行存款增速下降,相應金融理財企業的各項存款餘額增速有所上漲。大家普遍認為銀行存款利率較低,隨著時間增長,在銀行所獲得的利率或許還比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加上人群中的投機性,有一定的風險偏好者將錢投入金融行業,而近幾年股市低迷,大部分的財富在股市蒸發。

基於以上原因,以前存款的增速可能難以為繼。


牛熊交易室


作為一個金融工作人員,對銀行存款增幅放緩或下降問題了解得比較深透,也有專門的研究。現在將我個人分析的意見發來與大家分享。

商業銀行存款增長放緩並不是偶然的,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必然結果。就目前而言,導致商業銀行存款增長放緩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其一,銀行存款下降和存款搬家將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也將是未來銀行存款增長的一種新常態, 因為互聯網等新興金融組織的出現,對銀行金融機構傳統儲蓄理念及存款習慣等都產生了較大沖擊,極大地分流了居民手頭的資金。尤其,近年投資理財產品多元化,理財產品不斷創新,也對居民手頭的資金形成了較強的吸引力,大量居民儲蓄存款轉化為理財產品,產生存款搬家現象。而且,中國房地產的發展將大量居民的投資和剩餘的財富吸引到了樓市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居民儲蓄存款,這也是居民儲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尤其,隨著貨幣政策趨緊、金融監管趨嚴,受資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政策影響,商業銀行表外轉表內、非標轉標不斷加快,表內信貸佔比進一步上升,負債端壓力逐步顯現,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增長壓力加大,這是這個經濟時代變化所帶來的必然產物。

其二,我國銀行機構長期實行的負利率政策已讓民眾深深感觸到存入銀行的資金在不斷縮水,隨著投資理財渠道增多和投資理財意識覺醒,民眾已心生“奮起反抗”之意,決心將存入銀行的存款加入到能夠確保自身財富保值增值的投資領域。據相關資料,近20年來,我國房價翻了好幾番,各種大宗商品的物價水平也漲了若干倍。尤其我國的M2總量從1998年的104498.5億元增長到2017年底的167.68萬億元,再到2018年7月增加到177.62萬億元,M2翻了近17倍,可見通貨膨脹之高;而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增長幅度以一年期為例,1998年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78%,而2017年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依然只有1.5%,這與M2增長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存款利率不僅沒有提高,反面下降了,這與實際物價水平上漲指數嚴重不符,導致民眾到銀行存款嚴重貶值。銀行這樣低利率的存款,根本無法趕上物價上漲指數,老百姓存款越多,財富縮水越大,銀行存款實質上是對民眾財富的無情剝奪。在這樣一種負利率政策背景下,又怎能讓銀行存款對民眾產生吸引力呢?現在銀行之所以還有這麼多的存款總量,主要是一些民眾為了防止養老、生病、買房和上學而不得不儲備的,其實老百姓也打心眼裡不想到銀行存款。

其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去產能化,淘汰殭屍企業及金融去槓桿,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銀行存款的增長。截止2018年4月底,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較大,已逾250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達126.16萬億元。顯然,目前我國銀行業槓桿率較高,需要有一個降信用、降槓桿的過程,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搬家有助於銀行加快經營戰略轉型,不再迷戀高擴張經營行為,催促銀行加速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和資產負債結構,將資金投向重點領域,並不提高信貸資產運行質量,把提高信貸資金經營效益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這樣降槓桿的結果也對商業銀行經營擴張尤其是派生存款的增長產生了較大的負面衝擊。

其四,隨著社會保障機制逐步完善,有效推動了居民消費意識的變化,促使了民眾新的消費理念的形成,使民眾對消費升級與超前消費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用於消費支出尤其是高檔消費支出的資金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居民的儲蓄存款。


財經深思


近年來,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感受到了吸收存款的艱難,不少銀行甚至大打出手開展吸儲大戰。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近40年"谷底"。

而這個問題問到了經濟的本質了。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所謂的錢,其實都是信貸。如2014年,美國國內的信貸總額大約為 50 萬億美元,而貨幣總額只有大約 3 萬億美元。在有信貸的經濟運行中,不僅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提高支出,還可以通過借貸來提高支出。因此信貸可以使收入增長在短期內超過生產率的增長,但在長期內並非如此。

信貸並不是壞事,只是會導致週期性變化。借債不過是提前消費,為了購買現在買不起的東西,你的支出必然超過收入,因此你需要借錢,實際上是像未來的自己借錢,這樣馬上就形成了一個週期。通常,一旦你借錢,就製造了一個週期。對個人是這樣,對整個經濟運行也是這樣。

回到問題本身,錢到底去哪裡了?進入了還債週期了,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孔方兄統計了1979年以來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的增速變化(以月為單位),大家先感受一下:



可以看到,在1996年3、4月份的時候,存款餘額增速一度達到了50%以上,自那以後整體就處於下降通道當中。最近的一輪高點在2009年6月的29%,自那以後更是一路波動下降,目前跌到了9%以下。


存款的高速增長,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那種20%、30%的增速,這也不符合經濟規律。現在存款增速之所以大幅下降,孔方兄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收入增速下降了。改革開放前30年,大家的收入增速是很快的,因為基數低,整個經濟增速又比較高。但現在,中國經濟增速顯然不能和過去同日而語,如下圖示,GDP同比增速已經從2006年左右的10%以上,跌到現在的7%以下。


如果把GDP比作是一塊蛋糕,那麼居民收入就是從蛋糕當中切一塊下來。蛋糕變大速度降低,自然分到個人身上的部分增速也就降低了。個人收入增速降低,自然也會體現到存款上面。


二是,樓市成為存款的黑洞。不管你存款有多少,一套房子的首付就可以掏空“6個錢包”,這對居民存款的虹吸效應太過猛烈。


下圖為房地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從2000年的614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3.97萬億元,17年時間增長21倍!累計算下來17年房產投資額為105萬億元——這得吸走多少存款啊?


三是,人們不再那麼喜歡存款,消費習慣在變化。和50、60年代的人不同,70後80後90後不但不存款,反倒會超前消費。各種信用卡,各種現金貸、校園貸,各種花唄、借唄、白條,很便利很容易獲得。螞蟻金服的調研數據顯示,有56%的年輕人現在沒有存款,這和父輩們幾乎都有存款完全不同。


四是,人們的儲蓄習慣也有變化。老一輩的人,習慣去存款,還要拿個存摺。現在的銀行,為了規避監管則大量發各種理財產品,這對銀行存款構成分流;同時,類似餘額寶這樣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也在分流銀行存款;加上股市、債券、私募基金、信託等新的理財方式出來,大家也不再把存款作為唯一的選項了。


這大概就是孔方兄能想到的情況吧,歡迎大家補充。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去哪裡了?好幾個地方“留住了”我們的存款。

專注於金融知識普及,讓知識深入人心,如果覺得回答的不錯,歡迎點贊,評論,更多精彩財經知識,請關注我。

首先就是正常的居民存款,我們的現金理論上應該存入銀行,變成存款,但是後來有了貨幣基金,但是貨幣基金用於協定存款,所以還是存款,這個應該只能是存款搬家,不能導致存款降低,那麼錢去哪裡呢?看看貸款率吧,我們最近幾年的信貸基數一直在上漲,而存款自然為了還貸款就需要扣走了的,沖銷了貸款的存量的,但是貸款還在放啊,自然沒有存款留在銀行都進入還貸款銷賬的環節了。

另外就是海外投資的大量出現,現在美股等在上漲、美元在加息,美元在上漲,那麼貨幣外流一定會非常緊迫,畢竟資本是逐利的,閒置的資本就是虧損,所以資本外流也是一個方面。

宏觀條件呢?現在市場的流動性正在逐步鎖緊,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短期招標利率等,都是在回收資金的手段,都會讓市場上的各類資金回籠到央行,而不在金融機構存款上。

還有很多的方面,暫時就說這些吧,歡迎補充和指正。


張小帥說理財


存款增速下滑,並創出了多年來的存款增速新低,這並不奇怪。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居民投資理財逐漸趨於多元化,如餘額寶貨幣基金、理財平臺等產品就分流了不少存款資金,而居民投資意識的不斷增強,已經逐漸不再侷限於定期存款乃至活期存款,而投資理財多元化,意在提升潛在投資回報率,增強資產增值保值效果;另一方面,則在於近年來房地產持續火熱,居民住房貸款需求旺盛,分流了大量的存款資金,而購房需求、貸款投資房產需求的大幅增長,實際上對存款增速構成不少的影響。不過,對於存款增速創新低現象,不必過於擔心,而存款增速下滑,更可能說明居民投資意識增強,而存款已不能很好滿足居民的真實投資需求,這或許也是投資行為的一種進步。


郭施亮


那些有錢人家投資渠道多,銀行利息低他們當然不會把大部分的錢存入銀行。其他普通老百姓中,一部分人入不敷出,讀書、買房、生活、醫療四座大山,費用一年比一年高。另一部分人雖有小量錢存,但是沒有更多的投資渠道,都拿去買餘額寶等貨幣基金了,所以政府要打壓貨幣基金,逼大家把錢轉去存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