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八十年代初期,在朔州這塊土地上,曾經進行過全國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這就是著名的“平朔考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從1983年3月1日成立以來,在朔縣(區)和平魯縣(區)境內先後發現和發掘古墓葬3300餘座,出土文物19000餘件。其發掘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出土文物之多,為國內少見。

平朔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了平朔地區的歷史風貌。平朔考古發掘工作,為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和基本建設的關係,在全國率先樹立了一個典範。平朔考古發掘曾受到國家和省的獎勵,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它不僅為秦漢馬邑城的建築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也為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秦漢考古樹立了一個可靠的斷代標尺,為研究平朔地區秦漢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提供了充實的依據。

非遺在身邊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平朔出土文物

1982年8月,雁北文物工作站和朔縣文化局安排兩個探工進行了一個月的鑽探,在生活區五區約30畝的土地上,探出了7座漢墓。7座墓葬重見天日,第一次揭開了北旺莊漢墓群的面紗。平朔露天煤礦的領導和工程師們目睹了這批出土文物的發掘過程,感到神秘驚奇。他們認可了文物部門的文物考察報告,並安排洛陽文物鑽探公司對生活區進行了全面普探,發現漢代墓葬315座。

生活區佔地2000畝,在礦區的坑口和排土場佔地近萬畝。這萬畝土地下除了需要挖的煤炭外,地下有沒有文化遺存?平朔考古隊委託平魯縣文化局局長支配勇同志組織人員調查和勘察。平魯文化主管部門迅速組織力量,對礦區進行調查;他們走遍了坑口和排土地近萬畝土地的每個角落,發現地上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支配勇同志還將採集的文物標本整理、包裝後,讓露天煤礦的領導觀摩。考古隊根據調查資料要求平朔露天煤礦對礦區也進行文物鑽探,很快得到平朔露天煤礦領導的支持。

非遺在身邊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平朔出土文物

平朔地區20年來的考古發掘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2200多座戰國至秦漢墓的發掘,揭示了這一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為了這一地區歷史文明的見證。大量的漢墓與出土文物,已成為這一地區的歷史縮影。

平朔漢墓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我國解放以來在漢代考古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資料,從一個側面清晰地勾畫了馬邑城在秦漢四百餘年的興衰,反映了雁北長城沿線地區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為秦漢馬邑故城地理位置和建築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線索,為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秦漢考古樹立了一個可靠的斷代標尺。

非遺在身邊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平朔出土文物

在俞偉超先生的指導下,平朔考古隊從1983年開始,一面堅持田野發掘,一面進行器物的修復和資料的研究。已發表的主要資料文章有:

1985年代尊德同志的《 朔縣北旺莊漢墓 》在《中國考古年鑑》發表;

1986年寧立新同志的朔縣趙什八莊一號漢墓在《中國考古年鑑》發表。

1987年6月《文物》發表了信立祥、雷雲貴、屈盛瑞執筆的《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

1987年6月屈盛瑞同志的《山西朔縣西漢並穴木槨墓》在《文物》發表;

1987年6月雷雲貴同志的《西漢雁魚燈》在《文物》發表;

1988年5月山西省平朔考古隊《山西省朔縣趙十八莊一號漢墓》 在《考古》雜誌發表;

1989年1月支配勇同志的《山西平魯上面高村西漢木槨墓》在《文物 》發表,

《平朔地區十年考古綜述》,見《山西考古學會論文集》(二);《平朔出土文物》,199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另外,在國家和省級以上的報刊雜誌如《中國文物報》、《 光明日報》、《山西年鑑》、《山西日報》、《中國收藏》等發表的研究文章有40多篇。

大型發掘報告《朔州戰國秦漢墓發掘報告》,目前正在整理編寫,不久將可問世。

平朔地區3300多座古墓發掘的資料是豐富和多方面的。這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整理。

非遺在身邊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平朔出土文物

為了保護好這批珍貴出土文物,平朔考古隊在朔縣(區)和平魯縣(區)新建了文物庫房和工作基地。為了能夠直觀的展示平朔漢墓的文化面貌,平朔考古隊在房舍緊張的情況下,闢出近300平方米建成了符號標準的文物展廳,吸引了許多學者和社會各界大批參觀者。此外,許多文物精品,先後在國內外展出:

1986年,國家文物局選出星雲紋鏡,銅俳優鎮、龜鎮等文物赴日本展出。

1987年,有21件文物在故宮舉辦的《全國重要考古新發現展覽》中展出。

1988年,又選出一批文物在山西省博物館展出。

1988年,國務院上調雁魚燈、宋子三孔幣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4年,省文物局調借87件文物在省新建的山西省博物院長期展出。

非遺在身邊 激發遺產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平朔出土文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豐富堅實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厚重斑斕的精神空間。中華文化遺產是中國人進行多樣文化創造的資源庫和靈感源,這些文化遺產所沉澱和凝聚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審美情趣等,體現著中國人精神活動的廣度和深度,生髮著中國人精神活動的動力和魅力。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平朔地區能源基地的建設,為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平朔地區的文物保護工作,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我們要以更加科學的態度、更為熱情的工作,擁抱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要以更大的智慧推動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廣大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豐富來源。

支配勇 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