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發展之後是什麼,專家告訴你

離開手機,你還是你嗎?新技術如何塑造了我們?

新技術,新人類

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

現在,媒介或許已經做到更多:媒介就是人本身,媒介反過來影響自我。

新技術指數級發展,電子阿凡達無處不在:社交網絡上的秀恩愛、網絡遊戲裡的PK、購物網站上的點評……

這些碎片,是解構了我,還是構成了更完備的我?

甚至,它們反過來塑造了我?

我們會變成怎樣?我們將通往何方?

9月1日 北京·77劇場

五位科學家用故事分享他們

在新技術時代下的觀察和思考,

探討他們對新人類的樂觀或隱憂。

我是科學家第三期線下活動招募開始!

演講嘉賓

陸曄

《如果沒有手機,你還是不是你?》

手機發展之後是什麼,專家告訴你

新技術曾經離媒介學者很遙遠?也許。但今天已完全不同。

技術正在打破傳統媒體使用的邊界,技術和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愈發密切——當你使用手機時,你很難區分什麼是上網,什麼是不上網;什麼是手機使用,什麼是不使用的離線狀態。

過去,你的購買伴隨著商店的開門和打烊,但今天可以在手機上隨時下單;過去你可能會在早餐時聽廣播,中午午休時讀報,晚上一家人一起看電視,但在今天,手機打破了這個時間的邊界。

社交網絡上秀恩愛的你,粉絲群裡賣力拉票的你,購物網站上寫評價的你——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你?或者,它們共同構成了更完整的你?當你離開手機,你還是不是你?

人文科學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將和你一起探討互聯網上的另一個你。

張昕

《新技術和“積極效應”,你不用,騙子就會用》

手機發展之後是什麼,專家告訴你

說到新技術,人們更多想到未來,認為這是屬於年輕人的話題。不,不要忘記老年人。他們正和你一樣,身處新技術的洪流之中。

他們有時得心應手,和你一樣和好友聯絡,享受曬娃曬幸福的滿足感;有時難免笨拙,央求你教他們用社交軟件——但你要知道,他們不是非要學,他們只是想跟你學。

發展心理學者張昕發現,“積極效應”令老年人更關注讓他們開心的信息,這讓他們在社交媒體中,享受到更多愉悅,卻也給壞人留下可乘之機。如何令老年人在新技術時代更幸福,同時又化解雙刃劍帶來的危機?來聽聽發展心理學者張昕怎麼說。

秦曾昌

《人工智能會搶走我的工作嗎?》

手機發展之後是什麼,專家告訴你

提到“人工智能科學家”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是“研究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彷彿已經成了AI的代言人,每當人們提到AI時,腦海中往往會浮現會說話、會走路,甚至會思考的機器人形象。這樣的想象讓人們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產生憂慮,彷佛一個個機械零件組成的人,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人類的生活,隨時想要取而代之。

隨著越來越多類似“N個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警惕人工智能的聲音也逐漸高漲。但這樣的理解正確嗎?基於這樣的理解而產生的危機感有道理嗎?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取代人類的工作?人工智能領域學者秦曾昌幫你理解人工智能,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新世界。

羅訓

《虛擬城市的“頭號玩家”》

手機發展之後是什麼,專家告訴你

VR最近很流行,但是除了製作VR遊戲,這個引人注目的新技術還有什麼用?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嗎?對於計算機科學家羅訓來說,當然可以,而且可以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

如何才算是成功地在數字世界中建造起一座虛擬城市?當你置身其中的時候,感覺不出它與真實城市的差別,那就是成功了。所以不僅要建造城市中的道路、樓宇,還要還原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習慣。這聽上去像是從科幻電影中走出來的情節,但卻真實發生在計算機科學家的計算機裡。

虛擬城市的“資深玩家”羅訓,將和你一起走入虛擬的世界。

楊平

《未來我們還是“人”嗎?》

手機發展之後是什麼,專家告訴你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楊平就開始了科幻小說的創作,至今已完成50萬字的作品,兩次獲得中國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銀河獎。20多年中,在持續地科幻創作過程中,楊平也在持續地思考:隨著技術的迭代,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過去數千年的時間裡,科技一直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因此影響了我們的身體,人類變得更強壯、更聰明、更敏捷、更有耐力,甚至更健康、更長壽……在未來,這種改造必定將持續發生。人類的身體將會有怎樣的變化?人體改造會普及嗎?新人類將會有什麼樣的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