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雖然一直持續不斷有“限韓令”鬆動的信號釋放,但在國內市場“偶像大爆發”的帶動下,中國影視公司已經摸索出了一條批量“造星”之路。即使限韓令“解鎖”,國內新生代偶像及造星機制也已經具備與韓流“叫板”的能力。


所謂的“限韓令”就像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漸漸把韓國明星從中國市場剝離。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從當年九月份起,在文化部涉外營業性演出審批信息公示中,沒有批示任何一個有關“韓國藝人及團體演出”;宋仲基代言的手機品牌換了新代言人;黃致列也退出了《爸爸去哪兒 4》;熱門韓劇《藍色大海的傳說》曾有傳言要引進,卻沒了下文。

“限韓令”至今實施將近兩年,隨著中韓關係逐漸破冰,一直有傳聞“限韓令”將解除。

今年,韓國聯合館暌違兩年之後再次參加上海電視節,A.C.E舉辦北京籤售會,樸敘俊、燦烈、泰妍相繼參加在國內參加品牌活動,以及韓國明星主演的電影在國內院線上映等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韓流明星似乎要“捲土重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限韓令”解禁在即?但到目前,限韓的主因已經不再是“限韓令”。

為什麼“限韓令”

已不是限韓的主因?

自2016年7月韓國決定部署薩德系統,導致中韓關係破裂後,關於中方發佈採取“限韓令”的消息就悄然傳開。

當年8月,有媒體報道稱廣電總局有意限制韓國藝人在中國的演藝活動。韓國《首爾經濟報》則具體羅列了限韓措施:“禁止新成立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參與國產劇投資製作、禁止韓國偶像組合在中國進行一萬人以上的公演、禁止新簽約的韓國影視劇在國內放映、禁止韓國演員出演中國電視劇。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韓國人評論限韓令時曾聲稱:“對以娛樂產業、電子產業、旅遊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韓國來講,可謂是暴風雨般的災難。”

限韓令的出臺,讓韓國各大企業紛紛焦頭爛額。在韓流明星被內地“全面封殺”之下,有將近53部中韓團隊或藝人合拍的影視作品播出計劃受到影響。韓娛四大公司在此期間損失了3615億韓元,估算人民幣價值為21.5億元。

不過,一直都有限韓令“鬆綁”的風聲傳來。

今年8月,有傳聞稱韓國TJ Academy公司與央視簽訂了合作協議,韓國各領域的藝人群體將登陸央視新綜藝《我要上央視》,並且雙方在電影方面也將通過央6達成合作。針對這一消息,央視電影頻道回應稱:沒有形成任何協議,消息不實。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近兩年我國影視產業尤其是真人秀節目有了顯著的發展,然而仔細瞭解就能發現,創意來自韓國的綜藝不在少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蒙面歌王》等。

除了綜藝受到韓流影響,我國的偶像體系也正在飛速發展,而偶像的發展模式也幾乎來源於韓國與日本。2018年大火的《創造101》成為“現象級”綜藝,該節目當中不少勝出者都是韓國現役組合中的中國籍成員,節目創意也來源於韓國。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NINE PERCENT、坤音四子、樂華七子、火箭少女101等一系列新生代本土偶像的出現,不僅僅滿足國內市場對愛豆的渴望,更讓影視公司意識到,我們完全有能力打造不輸於日韓的偶像,而中國的市場相比日韓來說要廣闊的多。

“養成系”偶像的火爆只是一個開端,粉絲、市場、廣告都已經從“哈韓”風向扭轉,更多資源在向本土藝人“招手”。待中國愛豆市場格局成型、造星體系愈加完善、影視綜藝內容製作越發精進後,中國影視市場的資金和資源更多還是會向“自己人”傾斜。屆時,就算“限韓令”解禁,時隔N年再度“迴歸”中土的韓流明星,也很難“分一杯羹”。

鬆綁信號不斷釋放,

但仍未有“高調”動作

暌違兩年後,韓國影視作品在今年再次亮相上海電視節。上一屆,在“限韓”大環境下,沒有任何一家韓國公司能夠前來參與,這次迴歸,被外界視作“限韓”鬆綁的信號。

上海電視節一直被韓國影視公司視為打進中國市場最重要的渠道,在最輝煌的時候,前來韓國館洽談的人絡繹不絕。不過,今年從實際韓方參展反應來看,中韓官方都保持了低調處理的姿態。

6月7日,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文化部、韓國內容振興院當日正式宣佈由韓國三家主流電視臺(KBS、MBC、SBS)、CJ娛樂(CJ E&M)等韓國廣電內容製作及發行公司組成的韓國聯合館將亮相12日至14日舉行的第24屆上海電視節(STVF)。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韓國文化部證實參展一事確實驗證了“限韓鬆綁”,但在上海電視節實際開幕之後,從官方活動安排、展臺的實際情況來看,韓國館在上海的露面更多是象徵含義,中韓官方都未高調處理。

“上海電視節的官方活動中並沒有刻意安排與韓國相關的主題活動,且本屆電視節開幕3天以來,中國官方媒體對韓國館時隔兩年再度亮相併沒有相應的正式獨立報道,而韓國方面,韓國館露臉一直僅停留於韓聯社的兩次報道、韓聯社再無跟蹤報道。”

從現場表現來看,韓國聯合館確實聚集了韓國各大電視臺和文化公司,但展臺人氣相對冷清。雖然韓國館亮相上海電視節確實有破冰的意義,但過程和結果與韓國產業界預期反差較大。

這並不是唯一的限韓令“鬆綁”信號。

繼去年12月中韓兩國元首會晤,韓國媒體大肆報道“限韓令”或出現鬆動的消息之後,一直都有類似消息傳來。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有博主此前稱,“中國內地地區涉韓音樂會/音樂劇項目已恢復報批,涉韓電視劇陸續恢復播出(《翡翠戀人》10月上線),涉韓非公售活動允許審批,涉韓公售演唱會/見面會項目4季度陸續恢復。”

被視為又一鬆綁信號的,是今年6月韓國藝人金起範擔任主演的電影《泡菜愛上小龍蝦》在國內上映。這也是“限韓令”後,

首度有韓國明星主演的電影登陸國內主流院線市場。

韓國組合A.C.E也於今年7月在北京開展了籤售會活動。

8月,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的男星樸敘俊率先到廣州出席商業活動,現身廣州某商場參加代言護膚品牌的宣傳活動;此外,人氣韓團EXO成員燦烈、少女時代成員泰妍,近期也現身上海參加時尚品牌活動,這也是他們時隔兩年首次在中國大陸公開露面。

看起來,限韓令似乎有所鬆動。不過,有相關業內人員表示:“涉韓售票演出,目前在高雅藝術領域一直是允許的,至於其他演出是否會陸續恢復,尚未可知。”

中國偶像市場崛起,

已具備打造“韓流模式”明星機制

在韓國節目和藝人被“封殺”的2016-2018年期間,也是國內綜藝、造星節目突飛猛進的年份。

早年韓國明星在國內掀起的“哈韓”熱潮和綜藝熱播潮,早已讓嗅覺敏銳的影視公司看到韓式造星機制和綜藝節目製作模式背後潛藏的巨大市場前景。國內公司過去也與韓方

在綜藝和影視製作方面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引進韓國綜藝版權IP也成為了國內衛視的普遍做法。韓國製作團隊的經驗和技術,也給國內的節目製作帶來了思路與提升。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2017年被看作是網生內容的爆發年,《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節目誕生出一大批自帶流量的草根明星,同時熱播網劇的造星能力也節節攀升,各大平臺也紛紛在內容製作上投入重金。

今年被視為“偶像元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出現,證明將韓國綜藝製作模式和造星機制加以本土化,完全能引爆內地市場。而事實也證明,蔡徐坤、範丞丞、楊超越等偶像明星是完全可以經由內地公司一手打造、“批量生產”的,儘管這批國內“愛豆”、尤其是男愛豆帶有很強的“韓流氣息”,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環境下,中國影視公司在造星體系下已經基本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在中國,並不是“限韓令”限韓


因此,儘管“限韓令”導致中國部分影視公司項目受到延期、停播、整改等影響,但從整體來看,我們需要一段“阻隔期”來發展本土偶像和自制影視、綜藝等節目。當新生代偶像素質越來越高,造星體系越發完善後,中國偶像市場就不必再花重金請“外援”,而是立足本土打造滿足內地市場需求的國內偶像,並在未來尋求帶有本國特色的文化輸出。

限韓令是否會在未來全面鬆動仍未可知,但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有朝一日韓流重新迴歸,留給他們的市場也不比往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