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可期!网贷监管“1+3”框架完成,公安执法同步保障!

随着全国统一的检查标准和108条自查问题清单的正式发布,互金平台风险自查及整治工作也拉开大幕。业内普遍认为,这预示着网贷监管“1+3”制度框架的完成,网贷行业的规范化与合规化正在强力推进。

据全国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介绍,目前全国各地正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组织辖内网贷机构开展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边查边整,即查即改。


备案可期!网贷监管“1+3”框架完成,公安执法同步保障!


在统一领导下,近期北京、上海、浙江、四川、广东、山东、贵州等多个省市均已在当地互金协会指导下启动P2P平台自查工作。

据了解,此次网贷行业专项整治,由中央负责确定制度框架,公安部门同步配合打击违法平台,各地组织实施合规检查,最终对验收合格的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检验后,条件成熟后可按要求申请备案。

简而言之,网贷行业平台备案可期!

制度框架逐步完善,为备案确定方向!

对监管机构而言,对网贷行业的监管是在摸索中不断完善的。

2016年8月24日,原中国银监会等部门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2016年11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

2017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下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

2017年8月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

监管部门花了一年时间,确定了俗称的网贷行业的“1+3”政策框架,这一套网络借贷法规体系确立了网贷行业监管体制及业务规则,明确了网贷行业发展方向,为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持续审慎监管提供了制度依据。


备案可期!网贷监管“1+3”框架完成,公安执法同步保障!


今年8月末,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随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共计108条),拉开了按照统一标准在全国进行合规检查的序幕。

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风险整治的有序推进,政府和监管层对网贷风险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管原则和措施也逐步形成。

如网络借贷的信息披露、资金存管、备案登记、小额分散等多项原则,业务透明化、资金安全化、经营合法化和重点风险点防范等多项措施。这些监管原则和措施,为网贷行业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较好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黄国平认为,网贷基本政策基调和平台功能角色进一步确认,为完善网贷行业监管体制,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务实性指明了方向。

公安部门同步配合打击追查违法平台

在中央逐步确定网贷行业监管制度框架的同时,很多平台也在过去一段时间爆出问题,许多用户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在案件发生后,各地公安部门也在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核查事实真相,依法维护广大用户的权益。

9月10日,公安部在其官网的“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上,批量开通了多个涉嫌非法集资的P2P平台的用户信息登记通道。

备案可期!网贷监管“1+3”框架完成,公安执法同步保障!

受害用户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到该平台登记受害信息,维护合法权益。

据了解,目前公安部新开通登记的平台有52家,相关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址http://ecidcwc.mps.gov.cn,按照案件公告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并可随时查询公安机关发布的最新办案消息。


备案可期!网贷监管“1+3”框架完成,公安执法同步保障!


公安部各办案单位将通过该登记平台及时公告案件办理进展情况,并针对用户的诉求和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释法答疑。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深入推进“阳光办案”,全面查清案件事实,全力追赃挽损,希望有关用户及时进行网上登记,下一步公安机关还将启动更多网贷平台涉嫌非法集资案件的网上登记工作。

稳步推进自律检查,合规备案未来可期

随着“网贷108条”的发布,合规验收的标准也逐步浮出水面。据报道,9月13日起,北京的P2P平台就可以开始上传自查材料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的验收标准符合预期,108条问题清单基于已有的“1+3”法规体系设立,并没有新的标准和规则,标志着网贷监管政策体系已逐渐成熟。

这相当于为一直悬而未决的网贷备案指明了路径。

从国家层面统一了具体的整治标准和要求,并明确了时间表以后,再重启新一轮全国范围内的合规检查,能够为加速落实网贷备案扫清障碍。

备案可期!网贷监管“1+3”框架完成,公安执法同步保障!

收到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的自律检查工作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微贷网就根据监管要求,启动了新一轮合规自律检查的工作。

结合“网贷108条”的要求,微贷网从产品服务、宣传推广、资产风控等多个方面,全方位从严从细开展合规自查,切实落实好“一个办法,三个指引”的监管要求,推进平台合规工作!用合规运营切实保障用户利益的安全!

行业内某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从全国层面统一合规检查口径,避免了地区性的监管套利或过度监管。未来,对于检查合规的平台,备案也就顺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