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國男子桌球爲什麼會被歐洲壓制?

蘇群朋


如果不是站在中國球迷這個角度,我要說上世紀末是世界男子乒乓球歷史上的最好時代。


(瑞典:瓦爾德內爾)

1989年的世錦賽中國男乒就已經失去了團體、男單和男雙冠軍,1991年在日本千葉八進四的比賽中更是早早就敗給了捷克斯洛伐克,而歐洲球隊則以包攬男子團體前五名的成績宣佈強勢崛起。此後,以“歐洲三虎”瓦爾德內爾、薩姆索洛夫和普里莫拉茨為代表的歐洲運動員以發球技術為突破口,把近臺快攻和中遠臺兩面拉弧圈的打法結合的絲絲入扣,再加上特有的身高優勢,幾乎能覆蓋球檯的每個角落。

相比之下中國乒乓球隊的應變明顯不足,除開前三板還有少許優勢,在相持球和進攻能力上已經被對方的技術革新拉開了差距,馬文革、陳志斌和王濤在男子單打上的保守被無限放大。


(白俄羅斯:薩姆索洛夫)

歐洲能夠取得如此進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經歷了20多年失敗的陣痛,乒乓球這項運動本來就始於歐洲,在經歷中國砍瓜切菜般的統治後,他們被迫放低姿態轉入了防守,把自己放在挑戰者的位置上,開始全面創新技戰術打法,比如“橫拍直握”,除開“歐洲三虎”,彼時水平接近的高手還有德國的羅斯科普夫,法國的蓋亭,比利時的大小塞弗,瑞典的佩爾森、捷克的施拉格……記得曾經看過一期男單排名,前10運動員分別來自不同的10個國家。而在號稱乒乓球三大比賽的奧運會、世錦賽和世界盃所產生的將近10個單打世界冠軍裡,中國僅僅由馬文革火中取栗拿了兩個。

中國男子乒乓球隊在經歷了90年代前期被歐洲徹底壓制的黑暗後開始反思和求變,以孔令輝拿下95年世錦賽、劉國樑和王濤包攬1996奧運會男單決賽權為標誌,90年代後期成為中國與歐洲互有攻守的一段歲月。


怪獸小王


我是不請自來,只是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有說的不當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不是被歐洲壓制,而是被瑞典壓制。

一般說中國乒乓球的在1991年千葉世乒賽上陷入低谷,實際上頹勢早就出現了。1988年奧運會,乒乓球首次作為正式比賽項目進入奧運會,結果象徵著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子單打,中國男單選手竟無一人進入前三。

到了1989年的世乒賽,中國男團更是以0比5慘敗瑞典隊,一代名將江嘉良黯然退役一。


兩年後的千葉,中國男團更是創記錄的下降到第七位。

千葉世乒賽瑞典隊全面崛起,除蟬聯男團冠軍之外,佩爾森和瓦爾德內爾分獲男單冠亞軍,

卡爾松和馮舍還獲得男雙冠軍,中國的直板近臺快攻,被歐洲人的左右大力弧圈球全面壓制,

瓦爾德內爾、佩爾森、格魯巴,阿佩伊倫成為中國隊一道道難以逾越的大山。



直到幾年後,中國的劉國樑和孔令輝全面崛起,發明了直板橫打,中國隊才在瑞典隊的陰影下走出來。




女子乒乓球,則是由於中國乒乓球隊流失人才太多。

在1994年廣島亞運會,中國選手何智麗改名小山智麗披上日本戰袍,並瘋狂的叫囂:我一定要打敗中國人,果然在決賽中,小山智麗擊敗了中國的鄧亞萍,奪得乒乓球女子單打冠軍。


中國外籍軍團在後來比賽中,屢屢給中國女子乒乓球隊製造麻煩。成為當年一道獨特的風景。


花近高樓1


關鍵是教練員,蔡振華指導由國外回來執教,很快成績就上去了。現在劉國樑指導離開國乒,男乒又要大滑坡。許紹髮指導說的好,國外運動員和我國運動員沒多的差距,關鍵是教練員的臨場指揮。


宛秋郭義山


主要是歐洲出現了以老瓦、阿佩伊倫為代表的幾個非常有天賦的高水平運動員,而中國當時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都處於歷史上偏弱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