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老師請注意!缺了這門「開學第一課」,成績再好也沒用!

開學第一課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這兩天,全民都在關注

“開學第一課”,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

上好第一課非常重要!

可是,有一門課如往常一般,

被遺忘了。

它就是,

由語文老師、英語老師、數學老師

共同教(占課)的體育課!

就在昨天閉幕的亞運會中,

中國以

132枚金牌、92枚銀牌、65枚銅牌

的絕對優勢,

奪得冠軍。

與競技體育賽事成績相比,

我國普通人的體育素養、身體素質

卻越發下降。

開學了,每一個學生都要記住:

你還是孩子,

你還得長高,

你必須鍛鍊!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動不起來的童年

研究表明,每週3次以上1小時大強度體育鍛煉,應當是青少年生活的常態。

當青少年在參加體育活動達到1小時以上的大強度時,身體會受到明顯的刺激,只有這種刺激才能有效促進他們骨骼、肌肉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然而,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不容樂觀。

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與日本合作研究發佈了《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公報中顯示:

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身高、體重和BMI)大部分年齡段雖然高於日本,但在體能指標的比較中卻遠遠落後,日本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等方面均顯著高於中國。

數據背後,是相形見絀的中國體育教育。

若按時間順序梳理,我們的體育課大概可以總結出這幾個特點:

小學,是從雛鷹起飛、初升的太陽、舞動青春到現在的第N套廣播體操

中學階段,廣播體操接著跳,平時體育課划水摸魚上自習,臨近期末沒完沒了地訓練50米衝刺、800米和立定跳遠。

到了大學,在一年一度體育測試的操場上,不知要暈倒多少年輕人……

而在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大多數日本孩子就接受了“冬季耐寒訓練”,並會參加“冬季耐力跑大會”,這樣的歷練相當於是對日本兒童體育和健康意識的啟蒙

到了中小學階段,除了規定的體育課時,日本學生還需參加課外俱樂部訓練、運動隊活動、課間活動,

每天固定的最低運動時間為100分鐘。

此外,運動精神、保健知識、協作能力等,都是日本體育教育看重的方面。

每逢八月,夏季甲子園棒球賽成為所有日本少年們青春裡的熱血回憶。甲子園棒球賽最早開展於1915年,到今年已經舉辦了100屆了。

到2016年,已有超過4000所學校的幾十萬學生參與其中。這片賽場上還有一句口號,叫做“98%的高中生球員在這裡被打敗,然後變得更強”

在這樣的校園體育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少年,怎會不懷念那個年輕又美好的夏天?

從現實版的甲子園,到動漫裡的《灌籃高手》《足球風雲》《網球王子》等經典作品,無不體現了日本對體育文化的重視和對國民體育興趣的培養。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為什麼弱?

反觀我國,體育設施投入資金不足、體育教師短缺等情況既是現狀,也是我國體育教育不完善的誘因。

華南師範大學在2017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43所廣東高校中,平均499個學生才能匹配一名體育老師。

而西部、偏遠地區的情況更不樂觀,據統計,由於以上這些因素,我國有22.4%的中學無法正常開設體育課程。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對體育運動不夠重視。

體育課讓位給語數英已經不算什麼了,多打一會兒球,在外邊多玩一會兒,就會被爸媽責備不務正業,然後被揪著耳朵,抓回去乖乖學習……這不僅僅是《家有兒女》裡劉星的遭遇,也許就是你成長中的場景。

北京體育大學姚蕾教授曾指出,“在應試教育體系中,體育被看作是遊戲活動和休閒活動,只是為了娛樂,而不是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在這種狀況下,體育教育通常被看作可有可無。

這樣一來,在“每天鍛鍊1小時”的提倡下,在“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鼓勵聲中,大多數人還是寧願把青春留在教室、留給習題。

甚至可以說,我們哪有什麼體育教育?在一代代人的成長過程中,體育和教育,向來是被分離了的。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另一種體育人生

當體育與教育分道而行,走教育那條路的人,難免要犧牲不少給體育的時間,而走另一條路的人,同樣也面臨著另一種困境。

他們從小被送進體校,日復一日進行高強度訓練,在很長一段青春裡,他們的生活只被“體育”兩個字填滿。運動員訓練之艱辛,非常人能想象。

賽場上,第一名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想當第一。

上了賽場,“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站在冠軍臺上,如果你得的是銀牌,很快就會被人遺忘,如果你得的是金牌,你會成為別人的榜樣。”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展現出的殘酷,就是這些運動員真實經歷著的。

很多人在十幾二十歲時迎來了賽場上的巔峰,但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傷痛疾病來襲,退役之後,運動員則要面臨第二種人生。

有人迴歸到隊伍中,以教練的身份繼續效勞於體育;有人靠著名氣轉型做藝人、做商人;也有人在退役後發現自己除了體育一無所長,窮困潦倒、艱難度日。

在早前南方週末報道的《舉重冠軍之死》中,昔日的亞運會冠軍才力走出賽場後,因體型過胖,找工作時受盡歧視,後來靠著當保安的微薄工資度日。不僅是貧窮,賽場帶給他的還有無盡的病痛,最終,因為過久拖延治療,才力離世時年僅33歲。

除此之外,世界體操冠軍張尚武淪落為街頭乞兒、國際馬拉松冠軍艾冬梅變賣金牌為生等案例,都引發了人們對我國體育體制的討論。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在體育世界裡也是一樣。”在美國體育訪談節目《In Depth with Graham Bensinger》中,姚明曾對中國體育體制做出如此反思。

他認為,“人們傳統概念中的‘體育’,往往就只是指被認為屬於專業運動員的競技運動,甚至成為了成績、破紀錄、拿獎牌、奪錦標的代名詞。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運動員僅僅被訓練成了用來製造金牌的機器。

如果說競技體育本身就是殘酷的,那此般畸形的體育氛圍,無疑更加重了這種殘酷。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

電影《無問西東》中,在上世紀30年代的西南聯大,由於雨滴敲擊房頂的聲音太大,教授和學生們在茅草鐵皮屋裡“靜坐聽雨”。

當學生沈光耀推開窗,向外望去,時任體育部主任馬約翰正帶領著一群男生,在瓢潑大雨中照常進行跑步訓練。

這位在清華體育部工作了52年的老前輩曾說,“中國學生在國外唸書都是好樣的,但是你們要好好鍛鍊身體,要勇敢……不要人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狠,你懼怕……”

時至今日,這樣的場景早已不復存在,別說是在雨中跑步了,就連平時的運動,對於不少大學生來說也堪稱酷刑。

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更缺乏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且體育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其中,84.16%的大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26.94%的大學生不願意參加長跑鍛鍊,分別比小學生、初中生高15.73%和8.69%。

只能說,在中小學階段迫於課業而放棄運動的壞習慣,到了大學更加自由的環境裡,反而愈演愈烈。

大學生也覺得很委屈,大學的體育和中小學有什麼不同嗎?在打卡、考勤式的體育教育氛圍裡,能跑完800米,能合格畢業就不錯了,你還要求我什麼?

有人曾提議,將體育劃入高考成績內,這樣就能引起人們對運動的真正重視。

實際上,如果僅僅把文化課的路子照搬到體育上,做運動就相當於去考試,可能只會讓學生們更痛恨體育。

沒有廣泛被認同的體育文化,沒有讓體育容身的教育體制,一心想著好好學習的學生,哪有心思去想運動,同樣,選擇走體育道路的人,又有多少是因為熱愛而堅持?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為祖國、為自己健康學習、工作好多年

用“庚子賠款”創建起來的清華大學,從建校之始就認為只有人格體魄健全的人,才能擔負起救國、強國的重任。清華新生“開學第一課”,就是體育。“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也是每一個清華學生為之努力的目標;每年4月校慶時,清華大學都會同期舉行運動會。

2018年8月26 日,西湖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校長施一公教授的“開學第一課 ”講話最後,告訴了大家一個小秘密——“為了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今天凌晨5點我和西湖大學的幾位同事一道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完成了11公里的環湖跑。未來,歡迎你們的加入!我期待著,我們的西湖長跑隊伍日益壯大,我們並肩前行”。

有研究報告指出,近30年來,我國的胖孩子越來越多,如果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國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數量將增至4948萬人。“兒童期肥胖不僅對身體發育造成嚴重影響,還將增加成年後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專家指出,青少年肥胖不僅意味著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等一系列疾病發病率的增加,還會影響青春期發育,危害呼吸系統及骨骼,對心理、行為、認知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甚至誘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癌症等。

要快樂,你必須鍛鍊!

鍛鍊時,大腦立刻就會感受到壓力,心臟壓力增大,大腦設定你在作戰或是在逃跑,會釋放一種名叫神經營養因子的物質,它起到保護和修復記憶神經元的作用,就像電腦死機重啟,我們運動完之後也會覺得心情放鬆,變得開心。

與此同時,大腦會釋放內啡肽,那麼這些內啡肽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科學家有一項研究稱:這些內啡肽將運動產生的不舒適感降至最低,減輕疼痛感,研究還稱內啡肽也許與運動後的興奮感有關。簡單一點說它們倆的作用就像糖果,吃完會使你開心。

要塑造堅毅品格,你必須鍛鍊!

參與體育運動,的確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難在日復一日地不斷堅持,難在訓練路上的孤獨、寂寞、不被理解。難在要不斷面對挫折、失敗、打擊,還得咬著牙一次次站起來。

體育,強健體魄,更強健靈魂。

因此,不要瞧不起體育,即便你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專業的體育運動員,你也應該去做力所能及的鍛鍊,讓年輕的身體在泥濘中摔打,讓脆弱的心在風雨中砥礪。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快速成長,長成一個堅韌勇敢不卑不亢的青年。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新學期,開學季,具體到每一節體育課,對於同學們自覺積極鍛鍊習慣的養成,“開學第一課”上,以下內容很有必要。

壹,課程介紹,展示教師風采

學生在選擇一門體育課的同時,也是選擇了老師,師生之間是否能和諧相處很重要。

開學第一課,對課堂、對學生有要求的教師及時亮出自己的教學理念很有必要,那些想來“水”課的同學,要不“轉變態度”,要不“知難而退”。從此不愛紅妝愛武裝的“愛美”體育老師,還可以利用“開學第一次課”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精緻妝容、魅力無限······

貳,考核標準、學習方法介紹

毋庸置疑,在中國,大家認可體育很重要。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只是“文件裡重要, 工作時次要, 高考時不要, 評估時必要 ”。中小學,體育課被稱為“副課”,骨子裡,人們便否定了體育課與語數外這些“主課”平起平坐的地位。即便是體育課為“必修課”的大學,很多同學心裡,仍然沒有課內延伸到課外的想法。

作為課程來說,要想學得好學得紮實,肯定要延伸到課後的消化和吸收,對於技能課的體育課來說,僅靠一週兩節體育課想要形成“肌肉記憶”也是不可能的,課堂的作用是教會同學鍛鍊方法、培養課後體育鍛煉的興趣和能力。

因此,開學第一課,體育老師就要告訴同學們“努力才會成功,放棄一定失敗”。當然,“堅持、努力到最後未必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只要過程“全力以赴”,學會坦然接受,也是一種收穫”。

叄,課堂常規,儀式感的培養

在2018年高等學校動商與健康中國論壇上,清華大學體育部書記馬新東教授做了“無體育、不清華”背後的動商思考報告。馬新東認為,強迫體育不僅僅是制度強迫,還存在文化強迫、環境強迫······我們大概能夠想到的,學校裡面需要統一服裝的課程,大概就只有體育課了。規定體育課穿便於運動的服裝,不要穿牛仔褲、穿運動鞋也是一種儀式感的培養,它會暗示你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一件事情。一本正經,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我們才能真真正正發現其中的樂趣。

肆,安全教育,需警鐘長鳴

前段時間,網絡上幾件有關校園體育安全的事件鬧的沸沸揚揚——上海,學生足球課受傷,家長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學校(體育老師)擔責;安徽宿州,“跪撐爬行”(2011版小學體育課程標準內容),學生擦傷,家長認定體罰,校方道歉,體育老師停職,對於學校體育,尤其是中小學來說,校園體育安全的事件甚至已經成為“三無七不”體育課的“幕後黑手”;體育教育,當然需要寬容和理解、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但是,對於我們體育老師,安全教育十分必要,開學第一課,讓同學們養成安全意識,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事故這個還是很重要的。

伍,學生展示,活躍班級氛圍

最後一個環節,學生自我介紹,可以就自己的運動愛好、特長,教學意見建議等等做一個當眾展示,對於活躍班級體育氛圍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體育課上,學到的並不僅僅是運動。總之,力求每位同學都有感悟、都能得到成長,不就是教育的真諦嗎?體育之所以有她獨一無二的教育作用,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感受是最真實、最鮮活的,感動到學生乃至老師自己的不是勵志語錄和心靈雞湯,而是身邊朋友們積極上進的日常,一種體育精神!

本文內容綜合自公號:有間大學、動商研究中心、體育老師

圖片:壹圖網(http://www.1tu.com)

互動

對於學生的體育課、體育鍛煉,您怎麼看?歡迎留言互動:)尤其歡迎體育老師來吐槽:)

文字: 丘 庫、、錦莎石、何老師

設計:周 丹

主編:吳海濤

少年強,則國強!

家长老师请注意!缺了这门“开学第一课”,成绩再好也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