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講述,億萬中小學生每年的教材是這樣印出來的!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開學日

9月3日,是全國大部分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孩子們手捧散發著油墨清香的課本,進入新的學習階段。

看到這一情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事業部主任沙曉青特別高興,因為這意味著今年秋季人教版教材供型任務又圓滿完成了。

其實,沙曉青高興的遠不止於此。作為從事中小學教材租型工作31年的“老人”,沙曉青深深體會到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與網——人教版教材印製技術“三級跳”,給人教社教材租型和出版工作帶來的便利。而這“三級跳”對中小學教材印製業,乃至整個印刷業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鉛版時代的技術變革故事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時光回溯到1987年7月,從北京印刷學院印刷機械系畢業的沙曉青入職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從事中小學教材租型工作。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小學教材印製情況,如沙曉青介紹,人教社面向全國提供鉛印版紙型的流程是:從前期製版,到揀字鑄字,再到打出紙型。然後是走機場、到火車站,裝車、卸車、託運,直至印刷廠收到紙型,印製出教材。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紙型

一科教材一套紙型,分裝於4個大包,30個省(區、市)30套紙型,分裝於120個大包。“儘管那時是小夥子,可是120個大包扛來扛去的,也讓人精疲力盡。”沙曉青說。怎麼辦?“當時首先要解決的還不是體力問題,而是一塊鋅版如何能多打幾副紙型?”“試想,一科教材需要面向全國提供幾十甚至上百套紙型。多科教材需要多少套紙型?人教社打印紙型最多的一年有25萬頁紙型,而一塊鋅版最多能打七八副。”

讓《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沒有想到的是,今天擺放在人教社社史館的一塊電鍍銅版,竟然是當時解決多打幾副紙型問題的“主角”。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銅鋅版

這塊電鍍銅版的誕生,在沙曉青看來意義非凡,它是人教社印刷廠的獨創技術,一塊電鍍銅版可以打上百副紙型,大大縮短了印前製版的時間。

銅版是怎麼做出來的?沙曉青介紹說,先揀活字,捆好,在上面先壓上一層蠟,之後蠟的形狀按照鉛字形狀形成。然後把蠟剝下來,再刷上一層鉛粉,放到硫酸銅溶液中,硫酸銅溶液中有個正負極關係,把刷有鉛粉的蠟版放到硫酸銅溶液中……一塊電鍍銅版銅的厚度也就2毫米,可是要掛24小時到48小時才能製成電鍍銅版。

電鍍銅版的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型版質量,但是新的問題又有了,那就是每次編輯編改後,版上的很多揀字要根據改動來調整。有時候因為一大段文字的挪移,使得一個整版不得不從頭到尾推倒重來。“那個時候的鉛版都是一摞一摞的,推倒重來意味著所有工作再來一遍。”沙曉青說。

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態,必須購置膠印設備,變鉛印為膠印。但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急需大量經濟建設資金,單靠人教社自身資金積累很難完成技術改造,此時恰好有一個好消息傳到了人教社。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膠印時代的你追我趕故事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這個好消息便是,有一筆來自世界銀行的無息教育貸款項目,可以幫助教材印製技術由鉛印改為膠印。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膠印

1980年,中國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1988年,中國首次獲得世界銀行無息貸款,其中一部分用於中國基礎教育印刷設備改造,而這一貸款項目的辦公室就設在人教社。該項目資金絕大部分用於各省份新華印刷廠購置海德堡最新四色印刷機,人教社則購買了電子分色機等設備。

“世界銀行的這筆無息貸款,對於解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基礎教育印刷設備經費不足、印刷設備落後等問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這筆款項推動了中小學教材印製由鉛印走向膠印。”沙曉青說。

值得關注的是,那時我國也在努力推動印刷業技術變革。20世紀80年代末,新聞出版署制定推動規劃,即排版激光化、照相電子化、印刷高速化、裝訂聯動化,俗稱“印刷四化”。此前,各地新華印刷廠、人教社通過世界銀行無息貸款購置的膠印四色機和照排機,為推進並實現“印刷四化”奠定了基礎。

客觀地說,“實施‘印刷四化’是有阻力的。”沙曉青說,那時各省份新華印刷廠都把四色印刷機當作寶貝,輕易不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四色印刷機上線,如何實現教材印刷膠印化?還有,推進開本國際化也沒有合適的紙張用來印製。

對於紙張問題的解決,沙曉青講述了一個故事。1990年,第八套中小學人教版教材被作為首套開本國際化教材進行實驗,開本設計為880×1230毫米。為尋找到適合國際開本的用紙,人教社出版部的同志跑遍全國八大造紙廠,可惜沒有一家紙廠生產這種用紙。只有一家當時規模還比較小的山東造紙企業表示,能夠按照規定的木漿、白度和規格比例,生產出這種適合國際開本使用的紙張。

在初期保證了國際開本教材的用紙後,待後續第八套教材在全國全面推廣時,當初一家小廠的義舉,竟然帶動了整個山東地區紙張生產態勢,這是沙曉青當時沒有想到的。

此後連續3年,第八套人教版教材國際開本化的實驗,為全國印刷設備改造摸索出了經驗。1993年,開本國際化的第八套教材在全國鋪開使用,很多省份的印刷設備已經不能跟上印刷需求,只能紛紛上線膠印設備,這也變相帶動了印刷廠新一輪的設備改造。

令人欣慰的是,1994年推進教材膠印化的時候,正趕上全國各省份印刷企業推進技術改造項目,遇到的阻力不大,當時有個別省份印刷企業沒有足夠的錢買膠印設備,便利用中國印刷技術研究所研製的樹脂版技術,將膠印版轉換成樹脂版,通過照排、曬版,又轉換為凸印。這一發明又是“中國製造”。

此時,從教材印製技術上看,人教社和全國新華印刷廠可以攜手前進,但是情況並非如此。原來,1994年—1996年,全國各省份新華印刷廠逐漸購置膠印機,淘汰了鉛印機。但在199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仍然是鉛印紙型,已進入膠印時代的各省份新華印刷廠,無法印刷承印人教版高中教材。

“課前到書,人手一冊”,教材印製不等人。一直領跑地方印刷業技術變革的人教社,此時落到了地方印刷業技術發展速度的後面。

為應對人教社提供的高中教材鉛印版,當時的印刷企業不得不利用球震薄膜打樣技術。這一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完成高中教材印刷膠印化,但印刷質量與照排膠印版的質量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這使得人教社下定決心,全力推進高中教材激光照排,實現人教版全部教材膠印化。”沙曉青說。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數字時代的遠程傳版故事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由鉛印時代走向膠印時代,一科教材由四大包紙型變為一卷膠片,教材印製技術的變革解決了諸多問題,可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比如,實現膠印化後,人教社發現,郵寄膠片的方式不僅成本高,而且遇到改版的情況或者膠印片出現補字、改字情況時,會影響教材印刷質量,研究教材遠程傳版技術成為人教社又一課題。

沙曉青說:“1998年,我們去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學習遠程傳版。但發現人教社根本做不到。因為出版社很多學科編輯室的字庫、系統都與報社不同,更不用提各省份印刷廠。”

直到2005年,人教社內的排版公司——北京人教聚珍圖文技術有限公司,想要購買一套大型照排設備和一套數字管理系統。在招標時,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提出的一套技術方案,讓困擾大家多年的問題迎刃而解。從2005年開始,人教社遠程傳版在山東、安徽、河北、重慶等地陸續開始試驗。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電子文件

“電子文件傳輸給各省份降低了非常大的成本。2011年第11套人教版教材出版,人教社順勢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應用遠程傳版。”沙曉青說,“在推進遠程傳版過程中,除了擁有了技術經驗,我們還積累了管理經驗。比如,如何保證排版單位給人教社提交的電子文件正確?如何保證傳輸過程不被黑客攻擊?如何保護電子文件的版權?此外,我們還給電子文件設置了有效期限,會在春季或秋季教材印製完成一段時間後失效,這也避免了印刷企業在來年印刷教材時,出現電子文件用錯的問題。”

“遠程傳版技術推進了教材製版數字化。”人教聚珍圖文技術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奚今蘭告訴記者,“以前佔有空間的一大摞一大摞膠片已經不復存在。工作人員在計算機上就能完成排版製作、前期送審、文件檢查、圖片處理等多個操作環節。”

奚今蘭還特別向記者介紹道:“以前我們依附於傳統的膠片打樣,現在都轉成數字打樣。但事實上,數字印刷出來的產品和傳統打樣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我們依託專業化顯示設備,模擬後端印刷色彩,這樣讓整個生產過程中的色彩控制,還原得比較好。”

如今,人教聚珍公司在紙質稿件與電子版稿件結合方面探索出一套流程。“這一套流程,從最早的數據規範、前端規範一體化,到中期的遠程傳版、輸出,再到後期的資源共享,歷經了十幾年。”奚今蘭說。

企業技術革新一小步,行業變化就是一大步。改革開放40年,人教版中小學教材印製技術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從中不難看出我國印刷業的蓬勃發展之勢。

本文刊登於《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亲历者讲述,亿万中小学生每年的教材是这样印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