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質 上釉 壺型對泡茶的影響

紫砂茶具泥質天成,用深藏在當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紅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燒成陶。與瓷等其他茶具比較,有茶香濃郁持久、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保溫時間長、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等優點,所以受到很多愛品茶人的喜愛。由於紫砂壺在壺質、上不上釉、壺形等幾個因素方面有所區別,所以用不同的紫砂壺泡出來的茶也有所不同。

壺質 上釉 壺型對泡茶的影響


壺質對泡茶的影響

壺質影響泡茶的效果,這裡所指的壺質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壺,泡起茶來,香味比較清揚,密度低的壺,泡起茶來,香味比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讓它表現得比較清揚,或者說,這種茶的風格是屬於比較清揚的,如綠茶、清茶、香片、白毫鳥龍、紅茶,那就用密度較高的壺來泡,如瓷壺。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讓它表現得比較低沉,或者說,這種茶的風格是屬於比較低沉的,如鐵觀音、水仙、佛手、普洱(後發酵茶類),那就用密度較低的壺來泡,如陶壺。這與我們烹飪所使用的鍋具原理相當,炒青菜,我們希望炒出來的青菜又脆又綠,所以我們用鐵鍋猛火快炒。如果煮魚頭,我們喜歡用砂鍋或燉鍋,文火慢煮。如果我們用鐵鍋煮魚頭,當然還是可以吃,但是魚湯一定沒那麼稠、那麼滑;如果用砂鍋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上不上釉對泡茶的影響

壺質 上釉 壺型對泡茶的影響


上釉就像在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讓人欣賞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讓人欣賞泥土本身的美。宜興紫砂陶藝是後者的代表,而且將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現得最為深刻。

談到茶與壺質的關係,壺內不上釉的,這層關係表現得更加明顯,但“得”、“失”間就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使用同一把壺在同一類茶上,用久了,“茶”、“壺”間會有相輔相成的效用,使用過的茶壺比新壺泡出來的茶湯,味道要飽和些。但壺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則吸了滿肚子的茶湯,用後陳放,容易有黴味。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使用內側不上釉的茶壺沖泡不同風味的茶,則會有相互干擾的缺點,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壺或是吸水性大的壺。有一次在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試課上,一位同學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鳥龍茶的未上釉陶壺沖泡當天的考試茶─白毫鳥龍,第一泡幾乎喝不出是什麼茶來。如果只能有一把壺,而要衝泡各種茶類,最好使用內側上釉的壺,每次使用後徹底洗乾淨,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擾下一種茶。所以評茶師用以鑑定各種茶葉的標準杯,都採用內外上釉的瓷器。

壺形對泡茶的影響

壺質 上釉 壺型對泡茶的影響


就視覺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應與茶葉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幹壺泡龍井,就沒有青瓷番瓜來得協調,然而紫砂松幹泡起鐵觀音就顯得非常夠味。

而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壺形僅顯現在散熱、方便與觀賞三方面。紫砂壺口寬敞的、蓋碗形制的,散熱效果較佳,所以用以沖泡需要七、八十度(攝氏)水溫的茶葉最為適宜。因此蓋碗經常用以沖泡綠茶、香片與白毫鳥龍。壺口寬大的壺與蓋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顯得異常方便,很多人習慣將蓋碗作為沖泡器使用就是這個道理。蓋碗、或是壺口大到幾乎像蓋碗形制的壺,沖泡茶葉後,打開蓋子很容易可以觀賞到茶葉舒展的情形與茶湯的色澤、濃度,對茶葉的欣賞、茶湯的控制頗有助益。尤其是龍井、碧螺春、白毫銀針、白毫鳥龍等注重外形的茶葉,這種形制的沖泡器,若再配以適當的色調,是很好的表現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