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些教育機構的好老師,講課生動很受學生喜歡,但學校內爲什麼這樣的老師很少了?

天問觀世界


1、首當其衝,非市場化的機構消磨人的追求

商業機構的很多老師之所以受學生喜歡,因為他們一旦不受學生喜歡,就要被機構淘汰。所以基於生存的需求,機構的老師也願意精進專業水平,贏得學生的好感。

而商業機構裡的明星教師,收入往往遠遠高於公立學校的老師,他們也更加願意精進專業水平,贏得學生的好感,更好的經營自己的品牌,獲得更多機會,帶來更多的實際利益。

反觀非市場的公立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持續學習的熱情基本都取決於自己的教育情懷了。人是需要激勵機制的,很多抱持雄心壯志的年輕教師,追求也都被消磨殆盡了。

2、體制內優秀教師缺少發揮空間

體制內並非沒有追求教育的優秀老師。但是這些老師往往缺少發揮空間,更多的還不是收入的問題,而是教學的自由度。

這些老師真正有研究有熱情的領域,可能在課堂上只能一筆帶過,而重心全都放在了應試內容上。我認識的不少優秀教師,都因為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大家關心的話題,而遭到過學校的批評處分,更有同事的冷眼嘲諷。

戴著鐐銬,難以施展,所以近年來,很多體制內優秀老師也願意辭職,在市場環境裡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比如杭州最好的語文老師郭初陽辭職創辦越讀館。

最後聲明,我自己做的是體制外非應試的機構,從不承諾提高成績的機構。不是做補習培訓學校的。



曉題大作


其實不管是教育機構還是學校內,這樣的老師都不少。只不過教育機構以盈利為前提,所以越是受學生喜歡的老師,越是能夠承擔更多的課程,讓更多學生和家長看見,當然,對他們自己而言,也能收穫更多的薪水。

而學校則是體制內單位的一種,盈利不是第一目標,穩定才是。換句話說,只要一個老師按部就班老老實實地上課,平時不要做太多出格的事情,那麼自然就會有自己的一碗飯。而即使一個老師講課生動受學生喜歡,也未必能得到重用。因為很可能論資排輩起來他就是個小透明。所以,除了他的學生們,其他人是不會知道他的優秀的。

更有甚者,在學校內,你越是有才氣,越是要低調,因為你稍微高調一點,別人就會覺得你是在故意炫耀。怎麼看你怎麼不爽。

當然,在很多優秀的學校應該是不存在上述情況的,我說的是一般性的中學。可是真正最優秀的中學,請的老師應該每一個都不簡單,也就不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了。

此外,教育機構的課程必須生動有趣,才能留得住學生。至於生動有趣是不是代表教學效果好,這個就不一定了。有的老師的確功力深厚,既能把握到知識點,又能講得妙趣橫生;但還有部分老師,水平不夠,段子來湊。說說笑笑一節課過去了,雖然講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內容,但部分學生也會喜歡。畢竟這樣壓力小。

作為教育來說,要是以盈利為目的,那麼老師費盡心思討好學生那幾乎是一定會出現的場面。而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願意認真學習,很多人更願意聽故事閒嘮嗑。自然也就會出現這樣的老師。

這些老師好不好,我們今天是無法評判的,也許要等到很多年以後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了,才能慢慢去思考這個問題吧。


吹上來的小動物


這個問題我也想來回答一下,也許能給一部分疑問者一些瞭解。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大概是受那個考研的指導老師張雪峰的影響吧?這個老師確實不錯,話語風趣,講解明白,對專業研究確實高於一般人。像這樣有名的培訓老師還有新東方英語培訓機構的那誰,我不記得名字了。

他們為什麼這麼出名?因為他們是培訓機構。一方面,現在是網絡信息化時代,一旦有這種風格特異的,很容易就會在網絡上被炒作起來,從而聞名於世。另一方面,機構通過對他們的宣傳炒作,可以突出這個培訓機構的教學風格,利於擴大招生。

其實,正規的學校也有很多上課風趣幽默的老師,較聞名的有袁騰飛、石國鵬、易中天、紀連海,等等,還有很多。我相信,你我的身邊肯定有這樣的老師,他們只是沒有宣傳炒作不出名而已。比如我們這有個語文老師,他上課那就是汪洋恣肆,口若懸河,妙語連珠,滔滔不絕,學生聽得是心醉神迷。可精彩歸精彩,其教學結賬往往差強人意,難以得到更多人真正的認可。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培訓機構與正規學校的性質了。正規學校那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要完成,有不斷的結賬要達標,有隨時的檢查要應付,總之,他們上課那限制是很多的,有一個比喻,說老師是“戴著鐐銬在跳舞”,由此可見一斑。倘若他隨意發揮,而考試結賬又排名靠後,那就難以交代了。還有不慎者,會被扣上花裡胡哨、不正經的帽子,那就慘了。

但培訓機構老師就不同了,沒任務要求,沒結賬壓力,沒檢查騷擾,興之所至,隨意發揮,能忽悠就行,這樣的課,要是還沒有一點風趣幽默,誰還來聽?

可能有人要問,你上面舉的袁騰飛那些例子,他們也是在正規學校裡,怎麼能做到風趣幽默生動的?這就說到另外一點了,那就是文科好忽悠,理科難。上面所舉的那些老師,都是教歷史課的,而歷史恰恰在於後人的評說,所以他們可以講一些題外的東西來發揮了。而理科講究的是縝密的邏輯思維,而非文科的天馬行空,這就是科目不同的原因了。

當然,上課生動有趣,還有老師性格課型選擇的因素,就不說了。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謝謝。





玄德聖道講壇


不少人有這樣的感覺,問題在哪裡?

首先這個現象不能絕對化,教育機構的確有上課生動活潑,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學校也有不少這樣的老師。現在學校中有些優秀老師辭職去了機構。

說說我的兩點看法。

第1,機構和學校上課環境不同,學生層次不同。據我所知,不少機構招收學生時,是要進行考試分班的,有基礎班,提高班,培優班,火箭班等,基礎薄弱的學生在一起,基礎很好的學生在一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這大大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容易互動,加上培訓班人數較少,老師更容易關注到每個學生。

而在學校,情況就不一樣了。以我們學校為例,最近幾年不分重點班,基礎特別好的學生與基礎特別差的學生在一起學習,老師講的內容,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這大大增加了老師的教學負擔,上課針對性和效果減弱。因材施教,真的很難做到。我是教數學的,對此感受很深。同時學校每個班級人數較多,這與培訓機構不太一樣。學校老師要面對中考,高考,要進度,所以課堂可能沒那麼"快樂因素"。

第2,機制的原因。機構的一些老師可能比學校老師更拼命一些,因為培訓機構是追求利潤的,要業績,同時也有激勵機制,所以一方面要想辦法提高學生成績,另一方面還要學生喜歡,吸引住學生才能讓家長樂意掏錢培訓。相對而言,學校追求的是升學率,老師也會比較拼,但對於是否讓學生喜歡,沒有機構老師那樣迫切。


途蟲的百味人生


藍天陸地來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課堂不是越熱鬧越好,教改開始時,很多老師的課堂也非常有趣熱鬧,但幾年下來,頭腦冷靜後,現在又重回了理性的高效課堂上。一句話,不瞭解大綱不瞭解教學目標的人住往認為越熱鬧越有趣的課堂就會越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不是亂說的。

再則,公辦學校每節課都有很重要的教學目標,上課內容、方法、技巧,有趣與否,都是衝著教學目標去的。當然,課堂有趣與否,也是跟個人能力、習慣有關。吹牛誰都會,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把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紮實地傳授給學生。就是在老師當中,這種能力也是千差萬別。

總之一句話,不瞭解不要亂下定義。


藍天陸地2


兩個原因吧!

首先,教育機構說白了是商業化運營,商業的本質是盈利,而要盈利就需要為消費者(上課的學生,掏錢的家長)做好優質的服務。

對於教育機構來說,優質的服務就是課堂效果,就像新東方那一類的教育機構一樣,號稱沒有他們送不出去的學生,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肯買單。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教育機構為了讓家長掏錢買課,就會變著法兒提升用戶體驗,也就是給孩子上課的時候非常生動,活潑,而且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個性特點來設計課堂,用孩子們喜歡並且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授課。

只要孩子喜歡,家長掏錢的幾率就大了很多。有人掏錢了,自然就能盈利了。

而老師作為這個商業生態裡的一個個體,當然也能得到相應的物質回報,而且這個報酬和老師個人授課能力成正比,所以也就從側面刺激老師去讓自己的課堂更有吸引力。


其次,教育機構的老師並不需要對孩子的升學率啊,班級排名啊,班會啊,各種雜七雜八的瑣事負責,他們需要負責的是學生在這裡上課的這段時間中,真的能夠學有所成,於是也就能集中心思去琢磨教學上的事情,比如如何讓課堂變得更有吸引力,如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等等,比起學校的大綱教材的一板一眼,機構的老師在教學設計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用更多反常規,非主流的教學方式去給孩子授課,也不用像學校裡的老師一樣擔心學校動不動就來個思想教育啥的。


總之,校內的老師就是用一樣的方法教出一樣的學生,而機構的老師可以允許用不一樣的方法教出不一樣的學生。


Bestill


其實不管是學校,還是教育機構裡,都有一些老師的講課是十分的生動有趣的,但是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定位不一樣,學校並非是盈利性的機構,它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而培訓機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本身好的教學活動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讀,增加盈利。


通常在一所教育機構,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盈利,必須保證師資隊伍和教學內容的質量。首先教育機構會不斷地打磨現有的課程,引進當下國際最流行的先進教育理念,並根據現有的課程教學反饋,來不斷地進行教研活動,獲得最好、最優制的教學內容,全面的展示出來,贏得家長的肯定;


其次教育培訓機構還會嚴抓教師的教學表現,包括教師的儀容儀表、教學語言和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語言,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嚴格考核制度,不僅如此,大多數的教育機構還會定期送教師外出培訓。如此,家長對於培訓機構教師和教學內容的接觸更多,對於老師的印象自然就好,會誤認為教育機構的老師更很受學生的歡迎,其實任何學校都有優秀的教師和普通教師的。


目前在大多數的學校內,由於國家對於教育的大力支持,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也一年年的強大起來,其中不乏有一些講課十分生動有趣的教師。但是當下每個課堂中學生數量都在40人左右,增加了教師的課業壓力,教師不可能每節課都講的生動有趣,還要注意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最終表現情況都通過成績單來展示,所以不管是教學的過程,還是教學的成果展示,家長對學校教師的瞭解途徑相對於更少一點。


不管教師的課堂是豐富多彩的,還是嚴禁肅靜的,只要教師能夠將正確的知識,教授給了學生,學生能夠愉快的掌握,都是極好的,都達到了教育的最終目標。


決勝網


作為一個在學校和機構都講過課的老師,我覺得學校是個講面子的地方,官僚風也重,如果在一幫死氣沉沉中你在課上生動鮮活,很容易引起同事間的不和諧,此外,形勢主義有時候是好也保證了學校表面上的正規行和高大上感覺,但是不得不說過分的形式主義真的影響了教學的有利展開,天天開會開會,除了必要的教研活動我覺得真心意義重大,其他的與教學無關的會我就呵呵了。機構看中的是流量和成績,老師能帶來流量的途徑要麼是學校硬拉,這種老師我認為人品有問題,在學校那麼長時間都教不會孩子在機構短時間教會的可能性也不大,在學校已經學會的孩子沒必要跟著同一個老師再學一遍,所以這種考試明知如此還為之,失德;第二個拉流量的途徑是學生同班介紹,這種就要求你帶的孩子喜歡你,也就是大家說的哄好孩子,可是隻哄好也是不行的,孩子們都想學好,可是有自覺性的孩子是少數,家長帶來的流量才是最大的,所以一定要出成績,家長最重要是看成績的,這毋庸置疑。

所以不偏不倚,說話講依據,學校的主餐位置正在弱化,而機構的輔餐位置正在強化,這決不是個別區域的偶然,也不是教育局嚴打就能剎住的風氣,存在即合理,我們更應該找到合理的原因。

個人認為,機構只是過渡期,教育私立化才是大趨勢~以後孩子學習這條路拼的既有孩子的努力,還有父母的底子,這是不爭的事實,想不想承認它都在那兒等著~


丫頭226736325


首先,課堂教學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環環相扣,緊密聯繫,並且,課堂教學是學新課,需要慢工細活,節奏慢。而課外輔導班的系統性則不強,參加輔導班的基本是課堂學了一遍,雖不熟但畢竟有基礎,課堂節奏較快,吸引力較大。

其次,以電視劇為例,再好的劇集,也不全是高潮,很多時候會乏味。而我們看從劇集裡截取的小視頻,會興味盎然,因為片段化的選取的都是其中的精華。教學也是如此,課堂教學好比一部完整劇集,平淡較多,而輔導則是其中片段,老師拿手發揮較多。

第三,喧譁取寵不利於學生建立系統知識框架,只能點燃部分興趣點。這就是媽媽的飯菜再好吃,孩子還是願意買點外賣吃。但天天吃外賣,孩子肯定受不了。

第四,不可否認,有些輔導機構老師,講課確實生動有趣,這是學校老師應該學習借鑑的。但這屬於技術性問題,可以解決。

第五,把課上成相聲課,可一時吸引人,但人人油嘴滑舌,畢竟不是生活好教學常態。


李擱愣


一句話:沒有升學壓力、沒有考試壓力!

告訴你,陽光老師我上課跟說相聲似的,坑蒙拐騙四樣基本功信手拈來,一節四十分鐘的課能扯35分鐘不帶重樣的,為什麼留5分鐘?我怕自己驕傲。我曾一度懷疑,我是被教書耽誤的相聲演員,我能進德雲社跟郭德綱說相聲。

不敢說每個學生都喜歡,的確能俘獲四分之三的人的心。可是我能這麼上數學課嗎?不能啊!這麼上課,學習成績肯定上不去,這樣的課堂只能適合非考試科目。數學課還是要一本正經地上:引入、新授、練習、總結。重點要把握,難點要突破。中等生要多講,學困生要多練,哪有那麼多時間來生動!

萬一期末考砸了,校領導要找你談話、績效要扣錢、家長要質疑你的教學能力,時間一久,被貼上不會教書的標籤,一輩子就被人看扁了。

教育機構不一樣,以盈利為目的,怎麼盈利,報名學生多就盈利,所以怎麼吸引學生,除了一般教師必備的素養,還要花些小手段,吸引學生的興趣,對於小學生,是不是地發點小禮物。

當然,我說這話也不是想要貶低教育機構的老師,畢竟大家也算同行。教育機構也有好老師,甚至比學校老師教學能力更強、業務更精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