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的年輕人應有清朗的語態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中國社會變化迅速,生產出很多新語言,網絡不僅加快了新語言的生產,更讓變化顯得離經叛道。雖然我能夠理解,如今很多年輕人在使用這些詞語時,多已脫離了原先的粗鄙語義,而變成一種感慨式的口頭禪,但我還是不能接受這些粗鄙的語言出現在媒體上,畢竟受眾從這些語言中感受到的是不健康不乾淨。面對批評,年輕人千萬不要以“你們過時了”的自閉和牴觸心態來看待,畢竟這個時代不只屬於年輕人,幾代人的共存需要語言這種交流工具上的理解。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對這些粗鄙語言的反思,涉及當下青少年語言環境的重要問題,年輕人應該有怎樣的語態?有必要反思一些不太健康的語態。

其一是“網怒症語態”。有個名詞叫“路怒族”,症狀表現為:一開車就喜歡罵人,語言很髒;駕車情緒容易失控,一點堵車或碰擦就有動手衝動;喜歡跟人“頂牛”;開車時和不開車時脾氣、情緒像兩個人——其實“上網” 與“開車”有著同樣的傾向,網上網下判若兩人,一上網就容易感染網絡戾氣,一出口就是粗鄙的語言,情緒火氣很大,好爭好辯好抬槓好起鬨,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更容易被網怒網憤所感染,讓自己的語言變得粗俗不堪,讓網絡變成了傾倒語言垃圾的公共廁所。

年輕人的這種網怒語言不僅汙染了網絡生態,讓交流變得沒有可能,還敗壞人的心智,讓走下網絡的人也變得急躁、粗俗並充滿攻擊性。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其二是“流行病語態”。如今的年輕人開口,如果不帶幾句“我去”“也是醉了”“整個人都不好了”之類的流行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了。當然,不能排斥流行語,流行反映著一種社會心態,有時年輕人交流時說一兩句流行語,就像開啟了交流密碼一樣打開了對話的窗口。但氾濫地使用流行語,就讓人厭煩了,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要被那些氾濫的網絡流行語所“殖民”,以致扭曲了語義並窒息了正常表達的能力。

最後是“自貶式語態”。一個令人憂慮的現實是,如今的年輕人特別迷戀那些自貶的語言,“屌絲”“蟻族”“苦逼”“屁民”之類的晦暗語言,在年輕人中的流行,雖有自嘲、自黑的幽默惡搞,卻也在自我貶低中傳遞著消極頹廢的心態。一些年輕人通過這種身份的自貶,來表達對身處底層、社會不公、貧困固化的不滿。其實,完全沒必要這麼自貶、自賤,也不必在群體中傳遞悲情。改革正在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公平競爭機會,每個人可以靠奮鬥去實現夢想。整天把那些自貶語言掛在嘴邊,會變成一種可怕的自我暗示。

清朗的年輕人需要清朗的語言,陽光、清新、開放、講理應該成為年輕語態的標籤。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清朗的年轻人应有清朗的语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