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陳友諒爲何鬥不過農民朱元璋?

陳友諒在謀殺舊主徐壽輝後一直就有稱帝的打算,奈何時機不成熟不敢牟然擅動,看到小明王韓林兒都稱帝多年,東邊的張士誠也自立吳王,自己對帝位的垂涎更是按耐不住了。部將們自然是看出了陳友諒的心思三番五次的進諫陳友諒稱帝,後宣稱耐不住大臣們的盛情勸說就勉為其難的稱帝,建國號為漢。後更是雄心勃勃的想東進消滅朱元璋、張士誠等義軍首領,進而統一中國開闢新的王朝。可以在東征朱元璋時命喪涇江,從此結束了其雄心壯志也斷送了漢政權,如若陳友諒學習朱元璋緩稱王會不會能夠統一天下?

漁民陳友諒為何鬥不過農民朱元璋?

朱元璋

歷史探客認為即使陳友諒學習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也註定其要失敗的,因為他遇到了千古一帝的朱元璋!

一、政治權術方面遠不及朱元璋

歷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之所以從一個親兵一步步走向大元帥並不是像陳友諒那樣通過弒主自立而來,而是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在獲得部下擁戴的基礎上逐漸積累起來的。陳友諒雖然在軍事政治上也是一位梟雄,可其過於求成又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先後弒殺自己兩任上司才走上權利的高峰,雖然表面上獲取到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可部下們並不是真心的輔助稱臣,只是迫於其淫威為求自保罷了。而朱元璋善於籠絡人心,通過結義或者結親等方式,把大家的利益綁定在一個船上,遇到風險時大家只能同心協力而不會三心二意。加之朱元璋有勇有謀又賞罰分明,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深得人心,同時其喜怒哀樂又不表現於臉上,很多部下對其是又敬又怕又喜歡,因此在群臣駕馭上陳友諒遠不比朱元璋。

漁民陳友諒為何鬥不過農民朱元璋?

陳友諒

二、缺乏得力的謀士輔助

陳友諒雖然也有謀略和膽量,可要說元末最為厲害的謀士還是要數劉伯溫,其腹有經天緯地之才、胸有安國定邦之策,歷史上一直是神一樣的人物存在。無論是天文地理、星象占卜還是權謀智辯、人心洞察等劉伯溫總能入木三分,不僅可以分析天下的時局動向和各路英雄人物的招數謀略,更能先其一步找出破解之法。陳友諒縱使也是一時的梟雄,可遇到劉伯溫+朱元璋這對組合,無論其謀反什麼樣的策略和手段總是被先其一步的給破解,以致在東征朱元璋時雖然兵多將廣船堅炮利,可依然沒有鬥得過朱元璋的大軍,多次被其以少勝多的給打敗,以致穩穩的勝局被打成命喪涇江的局面。

三、手下善於領兵打仗的將領不同

朱元璋手下是猛將如雲,且不說徐達、常遇春、湯和這些猛將,就連後生中藍玉、朱文正、廖永忠等也是百戰百勝的將軍。反觀陳友諒手下名將趙普勝被朱元璋用反間計殺害,太尉張定邊有一定的才能外但陳友諒剛愎自用不聽勸阻,以致本就寥落的將領還得不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名將趙普勝的被殺讓陳友諒失去了軍心,尤其是趙普勝手下的部隊更是出工不出力,大家見到朱元璋的部隊要不就是投降要不就是逃跑,一直陳友諒在與朱元璋的對峙中往往很是被動,甚至面對朱元璋的大將來叫陣時都沒有合適的將領去應敵對戰。

四、過於求速的性決定其無法長久

兵貴神速不假,可難僅僅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優勢的情況下,陳友諒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講究速度。剛殺了徐壽輝後其部下還沒有來得及安撫就開始稱帝,剛得知趙普勝有謀反的嫌疑還沒有去審問就自己誅殺,剛建立漢政權就急忙與朱元璋一決雌雄等。從陳友諒所有的事蹟來看其沉不住氣,遇事不能做好詳細的規劃和妥善的處理,只想著速成而忽略實際的情況。太過於自信自己的雄才偉略,太過於相信自己識人馭人的本領,太過於相信自己領兵打仗的才能,結果導致再與元廷腐朽的地方武裝鬥爭時無往不利,在遇到同為義軍朱元璋的部隊時就大為不同。而陳友諒竟然不去反思實況的不同,不去反思對手的變化,還是採取兵貴神速的理論去迎戰對手,從而導致了其無可挽回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