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經濟現不利趨勢,比「離場」更糟糕

中國民營經濟現不利趨勢,比“離場”更糟糕


從經濟活力講,民營企業併入國企是個不利趨勢。(圖片來源:ponsulak/Adobe Stock)

日前中國“民營經濟離場論”引發輿論熱議,如何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也成輿論關注點。9月16日,經濟學家樊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研討會上表示,從經濟活力講,民營企業併入國企是個不利趨勢。

對民營經濟不利的趨勢:併入國企

9月16日,經濟學家、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研討會上表示,民營企業一旦併入到了國有企業,這是一個不利的趨勢。

樊綱認為,最近這些年,國有企業的活力其實是下降了,原因是“前30年,花政府錢、花國家錢、花國家資本的規矩不是很嚴格的,也產生了很多腐敗”。

樊綱強調,“下一階段的改革開放,確實要思考怎麼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

樊綱也表現除了自己的擔憂,“國有資本那麼大,往往在收購民營資本的股權之後,有把民營企業的運行機制納入了國有企業的管理方法,發展民營企業就是要讓它發揮活力,但是你一旦併到了國有企業的運行方式當中,從經濟活力來講,這是一個不利的趨勢”。

多年來,北京方面一直在發聲要堅持國企改革,不過當所謂的國企改革方案出爐,隨即引發外界熱烈討論。經濟學家們指出,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國企改革採取的方式卻是強化黨的領導和國企壟斷性,並企圖吞併民營企業家們的辛勤所得,這樣比讓民營經濟離場更糟糕。

另外,經濟學家和敢言人士普遍認為,國企改革是在“開倒車”。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曾對媒體表示,國企存在的本身就是問題。國企使得政府不能公正的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破壞了政府的公正性,違反了政府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原則;而國企擁有諸多的優惠政策和壟斷權,又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

盛洪還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很大程度上是壟斷國企存在和保護壟斷的結果。

“私營經濟離場論”引爭議 輿論呼籲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近日,一篇聲稱“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的文章在網上引起爭議。雖然官媒對此已發文闢謠,但輿論的議論與猜測持續發酵,並且普遍認為,當前仍應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9月13日,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賀強在網上對“民營經濟離場論”作出回應,稱沒培養好學生,老師也有責任。

賀強表示,現在民營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是可有可無!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財政收入;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佔全部企業的90%以上!

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顯而易見。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認為,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有所回升,但仍然面臨再度回落的風險,穩定民間投資具有穩定實體經濟的重大意義。

多重不利因素疊加之下,中國經濟正持續放緩。數據顯示,中國的國企實現了利潤的顯著增長,而作為經濟支柱的民企卻陷入了萎縮之中,中國經濟整體上呈現“國進民退,外企撤離”的衰退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