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颱風「山竹」,氣象部門已做好準備

面对台风“山竹”,气象部门已做好准备

9月16日17時左右,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以強颱風級別在廣東省江門市台山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最低氣壓為955百帕,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而一場有關“山竹”防禦的持久戰在數日前便拉開序幕。紅色預警、二級響應、周密部署、提前行動……連日來,全國氣象部門上下一心,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與各相關部門緊密聯動,全面展開臺風防禦工作。

“我們準備好了!”9月13日9時59分,中央氣象臺會商室內響起一個略帶“港普”腔調的聲音,中央氣象臺與港澳氣象部門歷史上首次視頻聯合會商隨之開始。這次會商,是多日以來各地聯動防禦“山竹”的精彩縮影。自9月7日生成以來,“山竹”的動向便始終在氣象專家的視線中,而各相關部門也根據預報行動起來。

早在“山竹”生成之初,中央氣象臺就給出了預報意見,指出其最大強度可達超強颱風級。9月10日,又做出了“山竹”路徑指向我國華南地區的初步判斷。這樣的提前預報,讓“山竹”一舉成為社會焦點,在一週多的時間內“吸”足了流量。

此後,中央氣象臺的預警從藍色一路升級到紅色,9月14日,中國氣象局將重大氣象災害(颱風)應急響應提升到二級,人們對“山竹”的防禦級別也一再提升。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特別強調,要針對“山竹”做好精準滾動監測預報預警服務。

這個在太平洋上橫行無忌、一路迅速成長的“大塊頭”,自然逃不過氣象衛星的追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衛星對“山竹”的發展演變、強度變化、移動路徑一路跟蹤監測、綜合分析,更是從9月14日起利用風雲二號F星啟動了6分鐘一次的加密觀測。發揮權威平臺作用,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將颱風預警傳播到各個受影響地區,並主動與交通運輸部路網中心互通公路交通路況信息,減輕颱風對路網的影響。面對激增的數據傳輸壓力,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全力保障通信網絡安全運行,確保衛星、探空加密觀測資料正常傳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忙於維護和開展應急響應區域內各類氣象探測設備的穩定運行和數據質量評估,國家氣候中心開展臺風影響預評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在廣東茂名開展臺風外場試驗。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颱風影響前線乃至隨後將受到影響的雲南、貴州等地各級氣象部門紛紛啟動應急響應,強化監測預警,實現部門聯動……“山竹”尚在遙遠的海面上,氣象人便已站好了崗。

9月15日,中央氣象臺與港澳氣象部門再次“會診”颱風。彼時,“山竹”的前進路線已經基本穩定,會商重點研判分析了大風、降雨和風暴潮的影響程度。

幾日來,颱風防禦不僅是市民更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轉移危險地區人員、漁船等,啟動停工停課機制,關停旅遊景區、開放避險中心……面對強勢來襲的颱風,精準的預報與嚴密的防禦,成為抵禦災害、降低損失最有力的武器。

在廣東,全省學校9月15日18時至17日停課,其中,廣州、珠海、深圳、中山等城市同時停工停產。全省在冊漁船15日全部回港,漁排養殖人員全部上岸。16日,全省高鐵停運,啟用避護場所3777個,轉移危險區人員10.06萬人。

在廣西,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對沿海76座變電站設備設施進行加固檢查,清理線路走廊2萬餘處、漂浮物75處,排查了407處易內澇配電房和地勢低窪場所。全區1.16萬艘漁船全部回港避風,船上3.19萬人、近岸養殖3021人全部上岸。

在福建,51030名漁船、漁排人員被轉移,10997艘漁船回港避風。128處海上、濱海景區景點,1638個施工工地關停關閉。

在海南,瓊州海峽航線於9月15日9時起全線停航。為保證當地蔬菜銷售供給,海口臨時增加20輛冷鏈運輸貨車,調運儲備蔬菜1200噸。

在香港,最高級別的“十號風球”於9月16日9時40分被懸掛起來。這是香港天文臺在去年造成重大影響的颱風“天鴿”之後,首次啟動最高級別颱風預警信號。此外,當地還開放了40間庇護中心,並首次安排旅遊巴士接載居民前往避難。

在澳門,民防架構已經全面啟動,16個避險中心可接納低窪地區居民和旅客。澳門交通事務局設置4個集合點,安排車輛接載有需要人士前往避險中心。

外媒評價,“山竹”行動路徑與先前預報保持高度一致,為中國氣象局專家們的業務水準點贊。

(經濟日報 記者:郭靜原 責編:胡達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