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周歲


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週歲

編者注

“金融危機是一個永恆的現象。”這是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資深教授、國際貨幣問題專家金德爾伯格所作的論斷。

近期,公眾視野出現不少圍繞金融危機的覆盤、評論、觀點和反思。而這句話恰好能解釋,為何雷曼兄弟破產十週年的話題,會引來眾多專家和媒體的關注。

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十週年,也是金融危機十週年紀念日。

確實,2008年那場全球金融危機,從宏觀角度來說對全球經濟產生災難性的破壞外,從微觀角度來看也影響了許多人的職業軌跡和生存狀況。負面影響的深遠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十年過去了,依舊談金融危機而色變。

但,就如金德爾伯格所言,這是一個永恆的現象,純粹的害怕和恐慌沒有任何意義。從金融發展史來看,金融危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小概率事件。除了反思和規避,其實從歷史的辯證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場金融危機或許並沒有那麼完全負面。

在災難性破壞後,基於深刻的反思和防範,催生了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區塊鏈(Blockchain)等商業新物種,同時讓國際金融監管政策也愈加完善。

作者/姚贇 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機史。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美國華爾街的精英們度過了焦慮、忙亂、痛苦的一個週末,迎來了絕對能載入世界金融史中著名的一天。

這一天,美國著名的五大投行,即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徹底分離崩析。


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週歲

200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紐約證交所一位交易員堅守崗位。圖:Mario Tama/Getty Ima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3月,華爾街五大投行中實力最弱的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總價約2.36億美元(每股2美元)的“超低價”收購。2008年9月15日,五大投行中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宣佈收購失敗正式申請破產保護。當天,美國銀行發表聲明,宣佈以近500億美元的總價收購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當月,美國五大投行中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型公司。

一個時代正式落幕。

次貸危機下萌生的Airbnb和Uber

在華爾街遭遇大震盪的同時,舊金山兩個剛畢業的學生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喬•格比亞(Joe Gebbia),因為大寫加粗的窮而開始不斷倒騰想辦法賺錢。

2007年秋天,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布萊恩•切斯基和喬•格比亞,窮到交不起房租。當時有個設計師大會在舊金山舉行,酒店的房源供不應求。喬想了個點子,發了封郵件,告訴布萊恩一個賺外快的辦法並並向他提議一起做。這個辦法就是把他們的公寓變成一個提供住宿和早餐的民宿,在4天的會議期間,給設計師提供無線網、小工作桌、充氣床和早餐。

當時那兩個窮學生便是Airbnb(愛彼迎)的創始人,而這間臨時收拾出來的房子是Airbnb的第一間房源。

賺到了外快後,喬和布萊恩看到了在線短租的前景,拉了工程師朋友內森•布萊查奇克入夥開始創業。網站最初的域名為“Airbedandbreakfast.com”(後改為更為簡約的“Airbnb.com”),主要是為房東和旅行者提供線上交易平臺。三個合夥人各有分工——布萊恩是CEO,喬要負責網站設計,工程師出身的內森則提供技術支持。

2008年8月,Airbnb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在線短租行業也雛形初現。同時,共享經濟這一概念,也從1978年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 L. Spaeth)提出後,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開始落地,影響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週歲

Airbnb的創立時間與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同為2008年,這並非完全的巧合。

美國財經記者兼作家安德魯•羅斯•索爾金所著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中,紀實展現了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美國主要監管機構和投行的眾生相。

在書中,他這樣描述次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流動性過剩最典型的例子。在房地產泡沫的高峰期,銀行非常熱衷提供房貸。只要在合同上籤上自己的名字,任何人都可以順利地拿到住房貸款。無須提供任何證明,只要聲稱自己的薪水有六位數,想買房的人就可以輕鬆地從銀行開出50萬美元的住房抵押證明,一個月後就可以拿到貸款。”

在全民房地產熱潮中,人人都在熱火朝天的房地產市場中變成投資者。

書中還這樣記錄了次貸危機造成如此大範圍影響的原因。

“華爾街認為新型金融產品的風險極低,由於抵押貸款被不斷地證券化和切割打包,其中蘊含的風險即使沒有被徹底消除,也已經被大大分散了。銀行不再把這些貸款持有至到期,而是把它們分割並打包出售給了投資者。同時,它們自己也購買了大量以抵押貸款為支持的資產。”

也正是因為金融機構之間極為密切的相互關聯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銀行大量擁有這些新型金融產品的後果是,不知不覺中,每家銀行的發展都高度依賴其他銀行的狀況。如果有一家銀行倒閉,那麼其他銀行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倒下。

在這場房地產的次貸危機中,一方面大量貸款購買房產的家庭因無力還債而被逐出家門;另一方面,銀行和擔保公司收到了大量的空置房產,無法變現提供流動資金。在講述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傳記劇情電影《大空頭》中,部分情節就描繪了“一堆房子空著”和“一群人無房可住”的怪象。

Airbnb的成立原因看似誤打誤撞,放到大環境中能發現,這並不是絕對的巧合。因為一邊有性價比住宿的需求,一邊裁員潮下又想補貼家用,這樣的“剛需”下,即使沒有Airbnb,或許還會出現Cirbnb或者Dirbnb。

真格基金副總裁顧旻曼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共享經濟”的發展跟經濟危機關係很大,她去希臘旅行時的房東每月收入大約是9000元人民幣,Airbnb的收入是5000元人民幣,已經超過他工作收入的一半。大部分早期的關於“共享經濟”的英文資料都會算一筆這樣的賬,“邁克”或者“琳達”,因為經濟危機而收入減少,通過出租他們的房間,貼補了多少家用,以至於他們覺得為客人準備早餐是個不錯的兼職。

2009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輟學生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好友加雷特•坎普創立優步(Uber),共享經濟正式衍生到汽車領域。

據瞭解,Airbnb和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公司基本誕生在2008-2009年期間,這段時間恰好是美國的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共享經濟的發展恰好迎合了當時美國經濟縮減開支和節約成本的時代大背景。


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週歲

2008年9月,一位雷曼兄弟的僱員帶著他的辦公用品從公司離職。圖:Joshua Lott/Reute

這個大背景下,經濟的萎靡和裁員潮、失業潮的出現,一方面刺激人們尋找第二職業或者兼職以此補貼家用,一方面也讓Airbnb和Uber開啟共享經濟大發展的序幕。

金融的新舊大陸:華爾街與數字貨幣

傳統大陸沒落,必然有新的大陸崛起。站在2018年,回望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危機中萌生新物種不僅是共享經濟。

2008年11月1日,一位密碼朋克運動的“信徒”,在“metzdowd.com”網站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論文中詳細描述瞭如何創建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體系,且這種體系不需要創建在交易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隱藏在網絡背後激起千層浪的這個“信徒”便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而“中本聰”也只是他的化名,至今都無法確認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切身份。在這份白皮書中,中本聰勾畫了對比特幣的構想——第一個去中心化的,由用戶自己掌握、無需中央管理機構或中間人的電子貨幣網絡。那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政府和銀行管理經濟的能力遭到各方質疑,信用降入谷底。

而這個構想便是來自“中本聰”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不滿,和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刻反思。

如上文中提到的,在次貸危機中很多金融機構通過對寬鬆的房貸進行打包,以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實際上就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 MBS)。住房抵押貸款的發放機構將其所持有的抵押貸款資產,彙集重組成抵押貸款組群,經過擔保或信用增級,以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的融資過程。

而這其中,因為寬鬆的房貸政策和利益刺激雙重作用下,本來理論上安全、低風險、違約概率低的普通房貸,在現實中“崩盤”了。導致崩盤的核心要素,因為審核鬆散,實際住房貸款的貸款人還貸能力低,違約可能性較高。


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週歲

中本聰提出的去中心化、分佈式記賬的概念,則是直衝著這些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而去的。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博採眾家之長,在包括髮明 b-money的WeiDai 和 CypherPunk 成員、PGP 密碼郵件發明者 HalFinney等密碼學先行者們的前期積累之上,不斷優化性能,建立了一個開放源代碼項目。由此比特幣從概念落地,區塊鏈正式面世。

至此,區塊鏈1.0時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時期,正式開始。

據資料介紹,2010年12月5日,比特幣使用者開始要求維基解密接受比特幣形式的捐贈,一向只談業務的中本聰突然公然反對,“不,不要這樣做”。中本聰表示,比特幣還處在嬰兒階段,很脆弱,如果處理不當會被毀掉。

2011年,維基解密宣佈支持比特幣捐贈,中本聰表達了不滿後,維基解密淡化處理了這件事。2011年4月,他最後一次公開留言“我轉做其他事情了”,從此音信蹤跡全無。而區塊鏈也進入了“後中本聰時代”。

2017年下半年,在比特幣的帶動下,區塊鏈、數字貨幣進入高速發展期。這裡的高速發展,並不是說技術上有重大的突破或者在現實中有實際性的落地和改變,主要體現的是“區塊鏈的全民熱”。這種燥熱下,挖礦、炒幣成為商業焦點,區塊鏈甚至一度成為“割韭菜”的代名詞。更甚至,不少犯罪分子和相關恐怖組織借用數字貨幣的形式,用於非法活動和洗錢。


金融危機十年祭,也是共享經濟、數字貨幣十週歲

僅有一部分真正的區塊鏈“信徒”,繼續關注著如何去中心化,通證經濟的未來在哪裡,這樣的分佈式記賬如何落地等問題。

中本聰心目中能抗衡和迭代傳統金融大陸的暢想——數比貨幣和區塊鏈為代表新金融大陸,一如當年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打包包裝後似乎成了另一個新的產品。

與此同時,華爾街對數字貨幣也蠢蠢欲動。

據彭博社9月13日引用知情人士的報道,摩根士丹利已經建立了比特幣交易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只等待獲得足夠的機構需求就可以立即開展服務。而摩根士丹利不是華爾街第一家涉足數字貨幣的投行,高盛集團和花旗銀行這兩家銀行也早就入場。

如何在危中生出新機會

當年割韭菜的大爺,還是你的那個大爺。

諷刺般,在去泡沫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共享經濟和用於去泡沫的區塊鏈,在房地產泡沫式微的狀況下,不知不覺成為新泡沫的代名詞,這也應了金德爾伯格的論斷。

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為《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的中文版作序,在序言中他表示:研究發現,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國際上平均每年會發生6場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否可以避免?從經濟長週期理論到宏觀政策失誤,從凱恩斯提出的“動物精神”到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儘管圍繞著危機原因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爭議並不比過去少。這些爭議既是我們對危機認識不斷深化的必要過程,也在反覆讓我們品味金德爾伯格所作的論斷:金融危機是一個永恆的現象。

與永恆的金融危機共存的,還有不斷迭代的金融監管——每一次的危機都意味著金融監管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重大變革。

《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中直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金融業的監管規則在多個維度趨於嚴格。先前未被監管的金融機構如今被納入監管範圍,而那些過去已被監管的機構如今則要遵循更為嚴格的規定。例如新的監管規則要求金融機構持有更多的資本,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同時要求金融機構準備好危機預案和風險處置方案。

對於新物種所產生的新泡沫,監管也在時時更新。

1.對數字貨幣的監管

本月,就在華爾街對數字貨幣蠢蠢欲動之時,美國和歐盟也開始立法,以打擊數字貨幣金融犯罪。

9月12日,美國眾議院批准了眾議員Rep. Ed Perlmutter(HR 6411)提議的《2018年金融犯罪執法網改進法案(FinCEN Improvement Act of 2018)》。該立法要求財政部的金融犯罪執法網絡( FinCEN )與外國金融情報機構合作,阻止虛擬貨幣的使用,如比特幣,這些虛擬貨幣可能被恐怖組織用於非法活動以及用於洗錢。

據“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消息,當日,歐盟公民自由委員會(Civil Liberties Committee)通過了一項計劃,旨在打擊信用卡、電子錢包、移動支付和虛擬貨幣等非現金支付的欺詐和偽造行為,以消除國家立法的漏洞,並引入更具威懾力的方法。

國內而言,早在2017年9月便已經出臺相關文件。中國人民銀行領銜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七部委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要求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同時,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做出清退等安排。

2.對共享經濟的監管

粗放生長十年後,在國內一路高歌猛進的共享經濟,在單車、汽車、住宿等領域遍地開花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隨著問題的出現國內的監管也在逐漸從模糊到清晰。

以國內在線短租為例,截止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相關規範和條例出臺。於2017年8月1日起《北京市旅遊條例》正式實行,該條例的重要價值在於強化了民宿管理頂層制度設計,並首次界定了民宿的概念。同月,國家旅遊局發佈《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這是第一個有關民宿的行業標準,但不是具有法律強制性的國家標準。

近日,廣東省政府法制辦官網發佈《廣東省民宿管理辦法(送審稿)》,代表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民宿管理辦法的亮相。其中“放寬市場準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提法,體現了廣東對新業態“放管服”的改革思路。

那什麼是好的監管?

《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中這樣描述:“學術界的回答是:好的監管(包括管制)能夠使金融市場順暢運轉並通過糾正內在市場失靈(特別是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減少市場波動風險。”這樣的闡述,看起來概念、抽象不容易理解。簡單來說,好的監管就是建立一套能培育信任的機制。畢竟,信任是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礎。

馬克•吐溫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並非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而這裡的信任,不是對“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的迷信,因為這樣的迷信可能會成為導致下一場危機的元兇之一。

這裡的信任,應當是在危機下,痛定思痛的反思和“破而後立”中能創造出新時代的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