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我們叫了幾十年,殊不知竟然是錯的,那真名是啥呢

馬踏飛燕,一件名氣非常大的國寶。我們都知道國家寶物眾多,但是真讓說,估計你還真說不出來幾件。但是大家肯定都知道這個國寶,那就是馬踏飛燕。其實這件國寶的真名並不叫馬踏飛燕,那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件國寶的信息吧!

馬踏飛燕我們叫了幾十年,殊不知竟然是錯的,那真名是啥呢

就先叫它馬踏飛燕吧,畢竟這個名字最為有名。1969年,當時正值全民備戰的時期,當地的民眾正在挖防空洞。負責挖防空洞的是當時甘肅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產隊,在挖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座漢墓,該墓出土了很多重要的文物,馬踏飛燕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卻還沒遇見它的伯樂。當地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並沒有認出該文物的重要性。它身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該器物造型之優美,構思之巧妙,不用多說。在1983年就被國家旅遊局定位中國旅遊的標誌,可見其影響之大。除了器物本身,它還蘊含著勇往無前,飛馳遠方的意義。馬踏飛燕我們叫了幾十年,殊不知竟然是錯的,那真名是啥呢

真正認識它的價值的人其實是郭沫若,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這件文物的時候,就被它獨特的造型所吸引,併為之嘆服。他認為這件文物既能表現出馬飛奔的力道,還能完美的把握整個結構的平衡原理,實屬不易。後來也是因為郭沫若把它帶到了北京展覽,從而一鳴驚人。

馬踏飛燕我們叫了幾十年,殊不知竟然是錯的,那真名是啥呢

從它被發現至今,它的名字一直都有爭議。最開始的名字叫做馬超龍雀,是最開始就被官方認可的名字。取自於西漢張衡的《東京賦》中“天馬半漢,龍雀蟠蜒”。後來根據其形狀,提出了馬踏飛燕的名字,更為形象的詮釋了該器物的神韻。

馬踏飛燕我們叫了幾十年,殊不知竟然是錯的,那真名是啥呢

不過目前好像學術界對這件器物的命名有了統一認識,那就是東漢銅奔馬。2018年6月5日,在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18年 “文化自然遺產日”新聞發佈會上,針對社會各界對於中國旅遊標誌命名的不少爭議,有關方面在徵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基礎上,政府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的名字。

馬踏飛燕我們叫了幾十年,殊不知竟然是錯的,那真名是啥呢

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銅奔馬,這些名字僅代表一個器物。相信大家最熟悉的還是馬踏飛燕,針對於國家最開始認可的馬超龍雀和最近國家提倡統一使用的銅奔馬,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