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开展调查。图源: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截图
文 | 韩浩月
近日,导演郭靖宇炮轰收视率造假,透露自己一部戏需要花7200万元买收视率,因为不配合,该剧被压了一年多未播。
这一爆炸性消息,惊动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局迅速表态要严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也通过官微对总局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
郭靖宇炮轰收视率造假是因行业“毒瘤”太深
郭靖宇在湖北大学演讲,将主题定为“与操纵收视率的黑恶势力决一死战”。他的演讲之所以引起轰动,因为以下三点:
其一,大学自带话题放大效应,且台下听众有不少影视行业的接班人。郭靖宇揭黑,站在了关怀年轻人将来从业环境的高度,容易引起共鸣。
其二,以自身经历为例,具有极强的可信度。演讲中所提及涉嫌收视率造假的机构、公司、个人,可以用“指名道姓”来形容,的确也有网友根据郭靖宇演讲所提供的信息,很快扒出了相关单位与个人的名字。如此言之确凿的指控,已经到了主管部门不得不管、被指控方不得不回应的地步。
其三,假收视率已经绑架了整个行业,很多从事电视剧生产的影视公司深受其害但无力摆脱。从支持郭靖宇的汹涌声潮看,不排除整个行业想以此为契机集体发力,一举切除收视率造假这个“毒瘤”。
郭靖宇微博呼吁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决战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收视率造假隐藏深但不代表不活跃
早在2002年,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在“2002中国传播论坛——中国电视剧传播学术研讨会”上就曾痛斥假收视率,称“山东省一家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已经停播三个月了,但是收视调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旧提供该栏目的收视率,而且收视率还高达30%。”
2009年,在中国从事收视率调查服务的AC尼尔森公司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夫•施密特当时给出的原因是:“这个市场太复杂了。”
2017年3月7日,张国立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文艺界小组发言中痛斥收视率作假现象,“大家想一想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这样子?是我们的从业人员对我们职业的敬畏心没有了。”同年3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对出现统计违法、弄虚作假的现象零容忍,绝不姑息”。
屈指一算,收视率造假祸害行业快20年了,这些年当中,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主流卫视签署自律公约,行业协会宣誓“绝不再与收视率挂钩,禁止一切对赌行为”,甚至有部门要“组成律师团调查取证,向司法部门报案”……
但最终结果如何,人们有目共睹,收视率造假虽不像以前那么猖獗,但隐藏深不等于不活跃,在监管之外,收视率造假仍然幽灵般在活动,就像郭靖宇在演讲中描绘的那样,谁都知道那些人在做收视率造假生意时的嘴脸,但谁都拿这帮人没办法。
同行与主管部门该重视起来,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收视率造假如果好治理,那么早就绝迹了。但行业人士在痛骂收视率造假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身,是否真正做到了与其为敌。
有没有人一边抨击收视率造假,一边“无奈”地与造假公司“合作”?有买卖才有市场,如果所有影视公司都对收视率造假置之不理,相信造假机构也没权力与胆量,硬把黑手伸进制作单位的口袋里。
潜规则的形成,不是播出平台与收视率造假机构有多霸道,而是买收视率者的软弱与纵容。
如果影视公司都能淡看收视率,以及围绕虚高收视率带来的虚荣与短期利益,把重点放在内容质量上,那么收视率造假链条便会不攻自破、很快瓦解。
收视率造假已绝不仅仅是播出平台与造假公司两者之间的事,这其中还有什么复杂的勾连,只有等这个造假产业被全面曝光后公众才能知晓,惩处一两家卫视、警告一两家造假公司不是难事,躲在造假联盟背后的力量,才是收视率造假难根除的真正阻碍。
郭靖宇的这次行动,更接近于“孤胆英雄”式的行为,他的“炸药包”,只能又一次轰开有关收视率造假黑幕的口子,如果有人很快把这个口子缝缝补补,那么郭靖宇的做法则等于“自杀式袭击”,很有可能招惹来封杀报复。
治理收视率造假,根本不可能是个人的事。就算多部门联合执法,也要先搞清楚,收视率造假究竟是不是犯罪行为,如果是,适用哪一条法律条文进行惩处?主查收视率造假的机构,究竟是广电总局、统计局、工商局还是公安局?……
或正是因为此前上述问题没有搞清楚,对收视率造假查着查着就没了下文。如果郭靖宇的这次炮轰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那么同行们与主管部门就该真正重视起来,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收视率造假存在一天,就会不停有下一个郭靖宇出来揭黑。
閱讀更多 新京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