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魚9個月的時候,
我有天在外面聊合作聊得很累,
累得回到家也不想理會小魚,
小魚想讓我抱,我也不耐煩地說了聲:
你怎麼這麼粘人。
她大哭起來,怎麼哄都哄不聽。
小魚其實很乖,平時很少哭鬧,
看她這麼一哭,
我真後悔因為自己的不好情緒吼了她。
更糟糕的是,接下來的三天,
她每到上次我吼她的時間都會大哭,
也很難哄。
我覺得很奇怪,
想著該不會是因為上次吼了她吧,
於是第四天,她再哭的時候,
我小聲跟她說:
寶貝,是不是因為媽媽上次兇了你你害怕了啊,
是媽媽不對,媽媽以後不會兇你了哦。
其實我也不確定小魚是否聽得懂,
但她之後真的沒有再在那個時間莫名其妙地哭了。
我覺得孩子是一個從孃胎就聽得懂大人說話的神奇物種,但大人總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
想想,大人的世界裡,有個成語叫:人言可畏,成人尚如此,何況是更敏感更脆弱的孩子。
罵是一種更可怕的暴力,而最容易遭到語言暴力的是孩子。關於語言暴力,魚媽今天和大家分享5個經常被父母忽略的真相,建議每個父母都認真看看,看後你一定不會再忍心辱罵孩子。
01、身體傷痛和情緒傷痛的腦回路相同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那如果是打罵,那就是雙倍的疼痛。
02、言語侮辱會改變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結構
大腦結構除了受到基因影響,還會受到後天經歷影響。
孩子大腦正在發育,尚未定型。他們對言語暴力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遠。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侮辱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分別是:
- 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
- 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
- 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當環境充滿了壓力,並且需求常常被剝奪,人類的大腦為了調整狀態適應環境,會轉換為“求存模式”。
當一個人只能求存的時候,他謹慎、膽怯、吝嗇,傾向於討好他人,躲在角落希望不被人注意等等。
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他們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03、消極後果難以用“愛意”抵消
如果父母中一方言語中充滿愛意,能否抵消掉另一方言語攻擊造成的危害?
研究顯示,不太可能。
如果母親是一個溫和充滿愛的人,而父親則常常辱罵孩子,母親的慈愛也沒辦法抵消孩子受到來自父親的消極影響。
此外,如果父母對孩子態度不穩定,時而言語溫和、充滿愛意,時而又惡意攻擊,那些溫柔的時刻也很難減少攻擊時刻造成的影響。
04、故意的情緒傷害影響效果更久遠
想想你身上的傷口,有人故意給你造成的傷害,是否比“無意的”或“不小心”造成的傷害,痛苦持續時間更久,疼痛程度也更甚?
人們對給自己造成傷害的人的動機評估也會影響對痛苦的感受。
刻意的侮辱對一個人傷害遠大於無意中的傷害。
如果一個孩子時常都被他人故意言語攻擊、貶低,即便這些話語聽上去可能只是一句“嘲諷”,孩子受到的傷害也非常嚴重。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外界持續的言語侮辱,作為父母你必須要立即干涉,讓他們停止這麼做,因為這和持續毆打你的孩子沒太大區別。
05、言語攻擊會變成“內在的批判聲音”
“內在的批判聲音”是一種內化了的批評聲,常常存在於一個人的大腦中,
會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評價自己時出現。
有點像自言自語,但是卻對自己充滿了否定和批判,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自卑。
在一些消極事件發生時,有些人腦中會出現這種聲音。比如“我不夠好,所以好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者“倒黴的事情就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一無是處”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承受著外界的苛責與批判,他們人格中消極一面就會得到滋養,不斷壯大,這一面被稱為“反自我”。
也就是說,常常被苛責的孩子,即便成年後苛責他們的人已經不存在了,他也會把這個人對他的態度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時常苛責自己。
自檢一下,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下面的話:
-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 天天毛手毛腳
- 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
- 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
- 你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
如果有,作為父母,魚媽建議大家能清晰地意識到,言語傷害對孩子影響深遠,並且必須改正。
媽媽們,當你每次忍不住想罵孩子的時候,想想孩子將會受的傷,然後輕輕地問孩子一聲:怎麼啦?以溝通代替吼罵會有更好的效果哦。
閱讀更多 小魚育兒手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