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筠:爲什麼跟另一半溝通就這麼累?

張先生夫婦想買房子,這天在售樓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一處相當高級的別墅。

售樓先生仔細地強調房子的種種優點:是美國名設計師的作品,特別注重採光,尤其建材更是全都採用歐洲原裝進口貨。

他還特別指著地上所鋪的地磚說:“這是從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你看材質、顏色多特別,而且花紋還對得齊齊的,每一塊都要一千元呢!”

張太太聽罷立刻接著說:“嗯!花紋果然對稱。可見你們真的很用心,像你們這樣有心的建築商還真不多見呢!

而一旁的張先生,在輕嗯了兩聲之後,反應則是:“你們用的這種地磚我朋友也有進口,法國產品,每塊只要八百塊,你們買貴了!

聽同樣的一段話,為什麼夫婦兩個人反應截然不同呢?

也許你會說:男人與女人的溝通模式是不同的,男人比較理性,而女人比較感性。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這種差異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

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性別差異的確有不少遺傳因素,而後天的成長經驗也大有影響。

張怡筠:為什麼跟另一半溝通就這麼累?

例如,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了一個嬰兒,為他穿上粉紅色的衣服,然後叫一位受試者進入一間放滿各式玩具的房間,告訴他:“這孩子叫倩倩,現在我有事出去一會兒,請你幫我照顧一下。”

張怡筠:為什麼跟另一半溝通就這麼累?

這時,心理學家留下受試者及嬰兒在房中,然後到另一個房間,透過監視器觀察受試者照顧孩子的情形,只見她在滿屋子的玩具中,挑了幾個芭比娃娃來逗孩子,同時對嬰兒說:“倩倩!你好可愛喔!長大一定會迷死所有的男生,你要很溫柔、很甜,討人喜歡喲!

接著,心理學家把同一個嬰兒換上一套藍色的、印有變形金剛的男孩衣服,然後同樣地交給後來的受試者說:“這孩子叫小軍,當我不在時,請幫我照顧他一下。”

張怡筠:為什麼跟另一半溝通就這麼累?

結果心理學家發現,這回大多數受試者拿給孩子玩的玩具,不是刀槍就是飛機大炮,同時他們對孩子說的是:“小軍!你是男生,不可以哭喲!你長大了要很勇敢很健壯,好保護女生呀!

由以上的實驗,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我們的“性別認同”(也就是對於自己是男是女的看法),以及“性別角色”(什麼樣的行為合乎自己的性別),有許多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到的。

男性從小就被教育著要堅強、勇敢、有能力,因此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到的最重要的兩個詞語就是“有能力”與“有成就”

而絕大多數的女性,從小被灌輸的自我價值觀,就是要“討人喜歡”、“受歡迎”,和男性完全不同。

因此長大後,當與人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女性會想:“算了!讓別人去搶好了,免得人家討厭我!

男性的想法則是:“這正是表現我的能力的機會,所以我一定要贏!

由此可見,男性的理性以及女性的感性,往往造成了兩性之間溝通上的重大障礙。

因為男性一開口就是要“展現能力”,要不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女性則想“受人歡迎”,因此會“傾聽心情”,“給予支持”,以免受人排斥。

就像前面例子中那對看房子的夫妻,太太的表現就是對售樓人員展現“同理心”,表示“我聽到你說的話了,我懂你的意思”(喔!你是不是想告訴我們你們很用心呢?),而先生的反應則是在展現自己的能力(你別想唬我,告訴你,你說的我都知道,甚至比你要懂!)。

所以當一群女士聚在一起時,往往七嘴八舌談的全是生活日常小事,與別人分享她的經驗;男人則談的全是政治、體育等這類可以展示自己的看法及能力的話題,兩者的溝通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張怡筠:為什麼跟另一半溝通就這麼累?

這套溝通的模式,用在同性之間會非常有效,但是如果用在與異性交往,就常常會產生溝通上的問題了。女性會覺得男性怎麼一點也不瞭解自己,反而批評個不停;男性則覺得女性成天說的全是些瑣碎而八卦的小事,有什麼值得提出討論的?!

如果雙方各持己見,則兩性間永遠雞同鴨講,無法溝通。我們應先了解異性的溝通模式,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男性應在女性說話的時候,仔細傾聽,並適當地表達一下自己的瞭解:“我知道你的感覺,聽起來你很委屈!”

這就可以了!

而女性在聽男性提出建議時,也別覺得對方在否定自己的感情,不妨告訴對方:“你的意見很好,不過我現在需要的不是建議,你可不可以光聽我說說就好?”

張怡筠:為什麼跟另一半溝通就這麼累?

兩性間的問題,通常並不是誰對誰錯的狀況,而是因變形金剛和芭比娃娃在溝通模式上大不相同之故,如果能經常善意提醒對方,那麼溝通起來就會順暢無比!

“張博士快樂家”(iloveeqcom)、

“卡卡幼兒情商力”(iloveeqbab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