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大唐西域記》,不會知道真正的唐僧究竟有多偉大

沒讀過《大唐西域記》,不會知道真正的唐僧究竟有多偉大

《西遊記》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真正的唐僧到底有多麼偉大!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

《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

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

玄奘的記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如關於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賦役等狀況;關於傑出的梵文文法學家波尼尼;關於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毗盧擇迦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該書都提供了很寶貴的史料。

以玄奘對地理和自然描述之準確,想來對人的審美和觀感也是

忠實記錄,其言辭之犀利,完全不加掩飾。

晚近以來,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鹿野苑古剎、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現其光輝,《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這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玄奘,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南緱氏鎮)人,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於一個世代儒學之家,出家後法名玄奘,敬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

沒讀過《大唐西域記》,不會知道真正的唐僧究竟有多偉大

13歲時在洛陽淨土寺誦習佛典,後赴首都長安,遊歷成都、江陵(今湖北荊州)、揚州、蘇州、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遍訪名師,後復至長安,問學於法常、僧辯兩位大師,被稱為佛門的千里駒

隨著學業的日益長進,他的疑問和困惑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疑惑又非中國佛典和高僧所能解決,於是下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取經求法

其目的主要是尋求學習大乘《瑜珈師地論》,解決南北朝以來中國和尚長期爭論不休的佛性問題,即:凡人能不能成佛?什麼時候成佛?經過什麼階段、通過什麼手續才能成佛?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孤身踏上萬裡征途,開始了他的西行。

沒讀過《大唐西域記》,不會知道真正的唐僧究竟有多偉大

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玄奘受到高昌國王麴文泰的禮遇和贊助,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在這裡巧遇西突厥葉護可汗,並得到可汗的幫助。

玄奘繼續前進,經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康國、米國、曹國、何國、安國、史國(皆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覩貨邏國(即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迦畢試國(今阿富汗貝格拉姆),東行至健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了印度。

當時的印度小國林立,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稱五印度或五天竺。

玄奘先到北印度,在那裡拜望高僧,巡禮佛教聖地,跋涉數千裡,經歷十餘國,進入恆河流域的中印度。

中印度,歷史悠久的摩揭陁國(今印度比哈爾邦)擁有全印度規模最大,長達700年,並居印度千萬所寺院之首的那爛陀寺

這是當時全印度的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

寺中僧徒常有萬人,聚集了精通各項學術的精英,還收藏著佛教大、小乘經典、婆羅門教經典及醫藥、天文、地理、技術等書籍。

玄奘在那爛陀寺留學5年,向寺主持、當時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珈論》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兼學梵文和印度很多的方言。

後到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遊學

,足跡幾遍全印度,再返回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命他為寺內眾僧講解《攝大乘論》等佛典,贏得了極大聲譽

玄奘的學識受到印度僧俗的極大敬重,也引起了許多國王的景仰,其中有羯若鞠闍國的戒日王。

戒日王召見玄奘,下令在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吉)舉行盛大的法會(學術辯論會),命玄奘為論主(主講人),五印度18國國王、官員及僧人6000人前來與會,大家傾聽玄奘的議論,深為他的精闢而淵博的知識所折服,玄奘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稱,名震五天竺。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那爛陀寺眾僧的挽留,攜帶657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兩年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首都長安

玄奘此行,行程5萬里歷時18年

,是一次艱難而又偉大的旅行。

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命令宰相房玄齡選取高僧,組織宏大的譯場,協助玄奘翻譯佛經。這是中國佛學史上一次著名的譯經活動。

玄奘在回國後的十九年中,共譯出佛教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齊名的四大翻譯家之一。

在佛教理論方面,玄奘著重傳播古印度無著、世親一派的法相學,主張唯識論,認為“識(人們內心存在的真理種子)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現象的起源,成為中國法相宗的創始人。他還將印度的因明學(即邏輯推理的方法)介紹過來,引起中國學者對因明學的興趣。

唐太宗得知玄奘回國,在洛陽召見了他,並敦促他將在西域、印度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於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了。

季羨林談《大唐西域記》摘選

要想正確評價這一部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研究;

第二,有比較才能有鑑別,要把它同其他同類書籍來比較;

第三,要看它幫助我們解決了多少問題,又提出了多少值得探索的新問題;

第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看它在實踐上究竟有多大用處。

談到宗教活動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主要指佛教。古時候,交通異常困難,除了使臣和商人之外,大概很少有人願意或敢於出國的。

獨有和尚懷著一腔宗教熱誠,“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出國。

從漢代起,中印的僧人就互相往來,傳播佛教。他們傳播的不只是宗教。正如人們熟知的中印兩國的文化也隨著宗教的傳播而傳播開來。

在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內,出國的人以和尚為最多。

而且中國和尚還充分表現中華民族的特點:他們喜愛歷史,也喜愛地理。他們實事求是,很少浮誇。

他們寫了不少的書,比如:

晉法顯《佛國記》,今存。

釋道安《西域志》,今佚。

支僧載《外國事》,今佚。

智猛《遊行外國傳》,今佚。

釋曇景(勇)《外國傳》,今佚。

竺法維《佛國記》,今佚。

釋法盛《歷國傳》,今佚。

竺枝《扶南記》,今佚。

惠生《惠生行傳》(見《洛陽伽藍記》)。

這些書總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僧侶對中外文化交流歷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到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佛教僧侶不但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對印度地理學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一部書確實是空前的。這一部傑作之所以能夠產生,除玄奘本人的天才與努力之外,還有其客觀的需要。

像《大唐西域記》內容這樣豐富,記載的國家這樣多,又這樣翔實,連玄奘以後很長的時間內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的。因此從中國方面來說,《大唐西域記》確是一個高峰。

《大唐西域記》的成就表現在許多方面。有的學者認為古代印度沒有年代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閃光的柱子,這就是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確定這個年代,以前以後的幾件大事的年代的確定就都有了可靠的依據,因而才真正能談到歷史。而釋迦牟尼年代的確定,中國載籍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記》對於確定佛陀生卒年月也起過作用。

除了釋迦牟尼的年代以外,《大唐西域記》對印度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上的許多大事件都有所記述。

至於在玄奘時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係等方面,《大唐西域記》都有非常翔實的論述。

我們在上面講到這些方面的時候,主要依據就是這些論述。如果再談到佛教史的材料就更多。幾次結集的記載,除了南傳佛教承認的阿育王的集結外,這裡都有。關於大乘與小乘,大乘的許多大師,馬鳴、龍樹與提婆,無著與世親。

統觀全書。包括100多個“國”,玄奘的記述有長有短,不管多麼短,他的記述似乎有一個比較固定的章法,幅員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這些方面都要涉及到。

當時和今天想了解這個“國”,除了以上這些方面,他能用極其簡潔的語言描繪大量的事實,確切生動。

我們說玄奘是一個語言大師,描繪歷史和地理的能手,《大唐西域記》是一部稀世奇書,其他外國人的著作是很難同這部書相比。

以上引用內容摘自《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